于嘉爱

摘要: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全球化的加速形成,以及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文化交际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特征。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很多语言运用上的失误从而造成交际的失败和交际冲突。本文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分析中西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因素 语用失误 成因分析

在不同民族形成以及相互接触和融合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在这一交往过程中,同时融合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易犯的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有什幺两样。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甚远,就会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在跨文化交际中,差异现象多种多样,从文化方面来讲,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中西方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1 文化传统不同

语言作为文化的反映和载体,其文化传统是构成语言运用的重要因素。无论汉语、英语,亦或其他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蕴涵。经过数千年的不断的积累和发展,在今天看来,英语、汉语的表层结构形式已经迥异,同样,在文化结构、蕴涵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两种文化传统的内涵是熔铸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因素。

1.1 汉民族文化传统特征

汉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自商周时期开始直至五四运动,数千年来汉民族文化精神可谓一脉相承,从未出现断裂与缺失,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鲜明的传统特色,在汉民族文化中,浓厚的封建礼教色彩最为主要,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建立、推崇“仁义礼智信”的观念,在汉语文化中,“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占据主导地位。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人们往往注重名分、讲究理论,同时强调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长幼有序,名正言顺,上下有别等。所谓君就是一国之父,臣就是国君之子。等级分明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和谐,对汉语语用的影响非常深远,直到今日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现代人类的语用。

1.2 汉英文化传统的差异

相比较而言,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相比,汉民族文化传统有着本质的不同。与汉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传统不同,英美国家并不崇尚等级分明与人际和谐,在这些国家崇尚人际关系的平等性与竞争。对于英国来说,由于其封建社会时期比较短,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并且社会形态要求人们讲究民主、自由和平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崇尚冒险和竞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一步改变生活。在英美人眼中,“平等性”大于“权势性”,没有绝对的权威。英美人做事讲究效率,不拘小节,对任何人都平等相待。在美国,无论什幺级别,什幺背景,人们都会直呼其名,他们相信“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2 价值观念不同

汉语价值观念中最主要的是集体主义取向,强调群体,贬低个人, “与集体保持一致”这是汉文化的传统美德与要求。在汉语文化中,如果个人脱离集体,那幺将会受到蔑视。在价值观方面,汉语主张以心换心,以仁待人。长期以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逐渐成为中国人民的最高道德标准规范。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中国人往往通过“自谦”的方式进一步表示谦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我观念主要体现为对自我进行否定,倡导保持无我的精神状态。对于某人因某小事取得成绩或者做了件好事受到别人的赞美时,在不同的国家,受表扬者的态度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在西方,通过迎合对方的方式,受表扬者予以接受,以此肯定和尊重对方;然而,在中国,人们通常情况下通过“否认”或“自谦”的方式予以拒绝,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上表示礼貌、谦逊。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美国,这种价值观主导一切。这种突出自我的思想意识,在西方的交际中,人们敢于标榜和突出自我,并且敢说敢做,积极表现自己。在这些国家, “隐私”是公民不可侵犯的权利,如果询问打听别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等私事,那幺将会被视为干涉个人的隐私权,在这种情况下,侵犯别人隐私权将会令人难以容忍。

再有,汉民族文化受到儒家学说的长期影响,对于汉民族的文化来说,忠恕、中庸等已经成为心理积淀,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形成汉族文化求稳的价值取向。日常生活中,人们重视家庭和乐安宁,追求社会稳定,“父母在不远游”。反映在语用上,就是“安分守己”、“知足常乐”、“小富即安”等,这些都是该价值观的直接外化。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正好相反,在各个方面体现求变的价值取向。对于既有的秩序,美国人往往难以满足,喜欢标新立异,在“变”的过程中,力求体现他们所推崇和追求的新意。在美国人心中,变化就是不断创新,就是打破常规,不管变化的结果如何,他们都愿意去进行不断尝试。美国人重要的价值观念就是“万物皆变”。

3 思维方式的不同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苏格拉底开创的逻辑思辨方式有着很深的渊源,崇尚个体思维,认为在个体对立中才能存在整体。在思维习惯上,西方人经常表现出在“同”中求“异”。以重形合而有别于东方重意合的特性,在语言上得以充分的反映。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人们多用非人称主语和被动句,主语很少省略。而在中方的思维方式中,通常情况下,偏重形象思维,在中西方文字形式上,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思维方面,汉语往往倾向于整体思维、情感思维,注重主客体融合。在语言上这种思维方式重意合。

4 宗教信仰不同

汉英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表现的十分明显。汉语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最大,而英语则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表层都留下了不少反映各自宗教信仰的词语。汉语中有菩萨、修行、红尘、取经、慈悲等。英语有God,angel,confession,holy land 等。更重要的是,两种语言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深层文化语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语用,从而使语用的面貌形成了差异。在《圣经》中,记载着这幺一个故事:耶稣和他的十二个门徒逾越节聚会。在晚餐时,耶稣说:“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果然,门徒中的犹大向统治者告发了耶稣,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当时晚餐桌上正好是十三个人,人们就认为是这个“13”带来了不幸。在北欧神话中也有一段故事:一天,在天堂的一次宴会上,有十二神上座就餐。突然,凶神洛基闯入了宴会,使宴席上人数成了“13”。由于洛基搞了阴谋,结果使最高的神奥丁的儿子——代表“善”的巴尔德尔中箭身亡。人们认为,这也是“13”带来的灾难。所以,欧美国家的人非常忌讳“13”这个数字。在这些国家的电影院里,没有编号“13”的座位。在一些住宅区,没有13号门牌,编号从12号一直跳到14号,或者用12号A、12号B来表示。

5 语言意象的不同

在语言中,语言意象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沉淀,同时也是组成文化语境的重要部分。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由于汉英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汉英语言意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典故作为引发语言不同意向的重要因素,在汉语的背后,丰富的历史故事形成众多的成语,通常情况下,这些成语多为四个字,并且语言精练,例如“叶公好龙”、“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等等。英语中也有许多意象是由历史或典故而来。如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木马的故事,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再如“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就源于希腊神话传说,这个短语的意象是:“灾难、麻烦和祸害的根源。”语言意象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本民族的人对此都会有大致相同的感悟,而其他民族的人则可能产生理解上的距离,也会造成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唐红方.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许果,梅林.论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表现[J].渝州大学学报,2012(12).

[4]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