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冲 王磊 于国莉

摘 要:在高职计算机课程“微学”学习体系中,教师的职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改革的承接着,同时也是“微学”体系的运行者,教师思想和职能的转变在其中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同时任务量非常大,除了日常教学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改变,工作量变大以外,教师的职能和思想也发生了转变。

关键词:微学;教师职能;高职院校

在当今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革,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方式有了不小的变化,网站、微博、微信、QQ、论坛、贴吧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平台,信息获取的渠道变得非常广泛,前不久网络上流传着一个小女孩学习舞蹈的视频,完全通过网络自学成才,这给人很大的震撼。

当前的教育如何变革,在高职院校也是很迫切很严峻的现实,同时高职的学生群体也有了非常大的变动,“单招”、“五年专”、“对口”等学生的学习底子薄、基础差,这样的生源大量涌入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再维持从前的教育方式来应对日益变化的新时代学生,节奏无疑是落后于时代的。

目前,教育界提出推广“微课”概念,进行了“微课”和“慕课”的培训和大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建立“微课”和“慕课”的平台,方便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和管理,努力适应当前的网络发展变革,这同样是全国教师体系提出的新时代的呐喊。

针对高职学生目前状况,本课题提出了“微学”的学习体系进行研究和思考,是有必要的,所谓的“微学”学习体系,是高职学生或其他人员通过网络的专业体系学习解决实际遇到问题的学习架构,把整个课堂搬入网络教学,专业体系教师和技能工作人员都参与到网络课程的建设中,使无数教师和行业同行在同一教学体系中积累知识,使高职学生在知识体系中学习创新,进行知识的传承,使得我们的高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1 教师要实现真正的双师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丰收

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教授学生的技能实践,具有实际操作的本领,当前职业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双师型教师,但是这里的“双师型”与真正的双师型是有差距的。主要原因如下:

1.1 现在高职院校为事业单位,从社会上招聘人员都为应往届本科生或研究生,而高职院校的老教师大多一直从事教学行业,没有实践的能力,而所谓的“双师型”是在企业中参加培训,或者仅仅在假期中参加国家培训或者一线体验的经历,没有过多的时间参与到真正的企业实践中来,没有经验知识的积累,仅仅理论知识丰满,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达到双师型教师的。

1.2 高职院校虽然具备企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但是有很多的限制,例如,生产所用的耗材、实践的时间、设备的数量、设备的更新换代等,这些硬件设施的限制,使得老师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约束,不可能与企业实现一对一的对接。身为教师在老旧设备上下功夫,教出的学生到了企业中还学要再培训,对学校的声誉也是一种消极影响。

1.3 高职院校的教师受很多政策和条件的制约,不能真正的在企业中投入全身心的工作,在技术方面,与企业一线工人相比,虽然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差,学习的周期长,自身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大,但是效果不太理想。

2 教师要集一体的智慧,实现教学目的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组成一个教学集体,集一体的智慧,去教授和完善一门课程,达成一个目的,实现一个目标。

在“微学”体系的教学中,教师由一个讲授者,转变成为一个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咨询者,同时在课下转变成为一个知识的积累者与学习者,不同的转换设计到的知识面也很广,例如,学生课上和课下自学的微课等都由老师制作和完成,涉及到的软件种类也很多,因此,一个教师完成如此大的工作量有些力不从心,需要多个老师分工协作,这样,在一门课程体系的组建过程中,能够多方位思考,同时相互讨论,实现共同提高。

3 教师要解放思想,招贤纳士

高职院校教师,虽然在本专业中充当着传道受业的角色,但面对网络大潮滚滚而来,要跟上潮流的步伐,解放思想,在网络上,在生活中招贤纳士,发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在知识传播上不遗余力,保证自身知识的准确性和更新速度。

要舍得在企业中下力气,广结朋友,在知识网络的筹建中,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某一学科和专业中,要不耻下问,这样一门课程的专业性和前沿性不断的深化和研究,最终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库,方便了自己,方便了学生,同时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4 教师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高职教师首先要求的就是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来自社会的发展进步的,社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腾飞,企业随着发展也不断的做出变革。例如:2016年由于钢铁的产能过剩,社会环境的新要求,仅河北钢铁企业到2017年裁员55万人。这样的背景下,不与时俱进就会被淘汰。

在高职计算机课程“微学”学习体系的思考和研究中,发现了一些问题:①如何带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高职院校如何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带动作用;③高职院校教师如何在企业中发挥自身优势。

通过“微学”学习体系的研究和思考,对教师的职能转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网络新时代已经到来,高职院校的教师们更应该抓住变革的机会,强化自身,做一个永不落伍的新时代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庆秀,李双进,王跃生.网络课程设计中学习者学习兴趣激发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8(08).

[2]于春锋,张景生.生态后现代化主义视角下的网络课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02).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4]黄明燕,蔡祖锐.云计算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4(01).

[5]胡铁生,黄明燕.融合与创新: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核心使命——基于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分析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04).

[6]刘冲,于国莉,刘娜.“微学”学习体系的思考和研究[J].新教育时代,2015(11).

课题项目:沧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0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