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寅之++++衍池

第一乐章 春——青岛音乐生活钩沉

吕绍恩,祖籍山东黄县松岚村,1935年生于青岛湖南路23号。少时就读于德县路明德小学和馆陶路明德中学,受洗天主教后,得以参加教堂的圣咏合唱,并得到教区医生兼管风琴师美国神父和邻居钢琴师的指点开始弹钢琴接触古典音乐。高中时期自学二胡,1953年参加青岛业余广播乐团,后任民乐队长,吹笛箫、拉二胡、弹扬琴,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演奏技艺,1954年、1956年连获两届山东省文艺汇演二胡演奏第一名。后随广播乐团合唱指挥、北京师大音乐系毕业的青岛四中音乐教师于寿斌学习和声与作曲。1955年创作了二胡独奏曲《山歌》,1956年创作了《24首二胡练习曲集》,1957年创作的弦乐四重奏《海滨幻想曲》获市文化局器乐创作一等奖,从而显露出自学作曲的音乐天赋和艺术才华。

笔者还记得在50年代的许多晚会上,经常听到他演奏的刘天华二胡名曲《空山鸟语》《烛影摇红》等,其技艺娴熟、音乐感人,令听众掌声雷动不已。在笔者收藏的一张1956年音乐会节目单中就有吕绍恩的二胡独奏《月夜》和二胡、小提琴、钢琴三重奏《光明行》。还有在工人文化宫的一次音乐会上演出了他为《光明行》配器的二胡与管弦乐队协奏曲,我想,在那个时代里一个业余拉二胡的人,竟能写作管弦乐队的总谱,这在全国应该说是少见的吧。这些活动都记录着他50年代在青岛的音乐足迹。他的演奏代表着当年青岛二胡演奏的最高水平。

音乐之岛——青岛,肥沃的音乐土壤,良好的人文环境,这一段时光是绍恩兄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也是他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趣味的形成阶段以及音乐才能得以焕发的春天。这是他人生交响乐的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夏——中央音乐学院就读时期

1957年夏,绍恩兄已经在青岛市堂邑路建筑工程局工作五年了,由于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使他毅然放弃了原有稳定收入的工作,甘愿作一名苦学生,决心赴京报考中央音乐学院,并以民族音乐系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录取入学。他带着发展中国音乐的梦想来到了音乐圣殿,如鱼得水、拼命搏击,尽情地畅游。主修二胡演奏专业一年后,又攻读了五年的作曲专业。由于学习刻苦,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各门课程全优,专业进步飞快。仅三年后已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学生中的佼佼者。因为写了《狼牙山五壮士》一曲,后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其与《嘎达梅林》《豫北叙事曲》《节日序曲》《离骚》一起并列为新中国40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在校生创作的五首代表作。

每当他在北京大学等校讲授《音乐概论》一课中在讲到这首作品时,他总是说:“如果没有家乡青岛高度发达的音乐环境之薰陶,以及在八年抗战青岛沦陷时期中对日本音乐的熟悉与司马迁在《史记》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燕国太子丹在狼牙山附近的易水河边听荆轲唱起那首含变徵之声的羽调歌曲之启发和昆曲以及河北地区民间音乐资源的话,那幺《狼牙山五壮士》是断然写不出来的。”

四年级上学期习作《安魂曲》、下学期习作《钢琴大赋格》与以下的毕业作品均以“吕绍恩迟到了五十二年的重大题材毕业作品网络音乐会”的形式视频中播出了。

1963年完成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乐——中国史诗》是他五年作曲学习的总结,此曲充分地显示了他的作曲才能和不凡的创作天赋。31年后他因此曲获得了文化部1981—1994第二届全国交响音乐创作评比第一名。

音乐学院的这六年学习像阳光雨露充沛的夏日,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这是他人生交响乐的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秋——中央民族大学时期

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六年后,于1963年吕绍恩以全优成绩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任教,先后讲授作曲法、曲式学、配器法、音乐名作、20世纪音乐概论五门课,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传经布道、答疑释惑。一批批来自全国各民族的学子学成后离他而去,而他也在岁月荏苒中青丝稀疏。在从教的几十年里,尤其可贵的是他能教学创作两不误。在长达半个世纪中创作灵感不断、创作热情不减。

仅2000年以来的十几年中,获奖作品即达十余首之多,除上述的《第一交响乐》外,另有《第一弦乐四重奏》获台湾 “新原人”世界华人音乐创作18名最高奖之一(不分名次);管弦乐《婚礼圆舞曲》获团中央全国“婚礼音乐”器乐作品第一名;童声合唱《哈密瓜熟了》是文化部等六部委在全国十年内发表的四万余首少年儿童歌曲中评为十佳(中学组第一名),被全国近十万名电视观众评为“群众最喜爱的十首歌”之一;婚礼歌曲《恩爱到白头》被评为全国“新家园”金奖第一名;为诗经《伐檀》谱曲的男中音与钢琴室内乐歌曲获中央音乐学院室内艺术歌曲评奖十佳之一;为唐诗《咏鹅》谱写的童声合唱获香港童声作品比赛十佳等。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在吕绍恩教授的教学生涯中,教学、创作双丰收。他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释放着激情、挥洒着魅力,令许多作曲教师为之羡慕,也让不少专职作曲家为之感叹。这是他人生交响乐的第三乐章。

第四乐章 冬——整理四十集作品选与

十二台新作品音乐会

晚年的绍恩兄不顾颈椎病经常头晕的困扰,一方面伏案整理自己的四十集作品选和十二台音乐会曲目,另一方面,也抽空积极参与社会音乐生活,因他是中国音协交响乐学会成员需到各个大学去开展讲演活动,又应中央电视台及报刊之约拿起了笔杆秉笔直书,为保护民间音乐权益而辩论。在2003的一年中绍恩兄一口气写了五万余字的十篇各类论文。

总起来说,绍恩兄的一生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一生,我认为这一点对我们的下一代作曲家十分重要,因为常识告诉我们,科学贵在发明,艺术贵在创新。“尽量不走前人路,披荆斩棘找新路”是他的座右铭。

请看下列事实:

(一)他的创新意识是早在21岁时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前一年的1956年就已萌发了,如他在建国初期当时全国二胡界普遍只使用四种定弦法即15弦、52弦、63弦、26弦之后于1956年创作的《24首二胡练习曲集》里又将二胡调性扩展了两个新的37弦和41弦即降B大调和A大调,这是当时根本就没有的两个新的二胡定弦法,更没有这两个调的练习曲,这都是因为他自学小提琴后导致的结果。也正是因为此练习曲集和创作的二胡独奏与弦乐四重奏以及为《光明行》协奏曲写的管弦乐队总谱他才得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音乐学院的。于是,这种创新意识自此一发而不可收地继续走了下去。

(二)1960年,他在转作曲专业两年后写的《狼牙山五壮士》之“创新”意识,被香港的音乐评论中认为是:“二十世纪百年中华国乐四次大变革第三次的标志。”

(三)吕绍恩在萧淑娴先生班“赋格写作”一课8首赋格习作中的最后一首《大赋格》,暑假中他又将它扩展为四个乐章,38分钟,长达一千多小节的“大赋格”套曲,应该说是西方音乐史上至今也无人写过如此长篇的赋格曲。1963年《第一交响乐:中国史诗》,一首长达40分钟左右,一千多小节的单乐章奏鸣曲式,这也是西方音乐史上的少见例证。同时,“文革”十年里,他创作了一部五乐章的复调交响乐,即不用和声作曲,其五个乐章的前奏曲、创意曲、卡农曲、帕萨卡里亚、奏鸣赋格均用清一色的复调写作。

(四)抗战名曲《狼牙山五壮士》是难能可贵的在政治上和音乐上技术含金量都很高的作品。一般来说,能把“政治性的器乐作品”写得艺术性很强、很感人、很好听,那是难上加难,例如《红旗颂》《黄河钢琴协奏曲》等,这要比写爱情音乐、抒情音乐、田园音乐、颂歌音乐的创作课题复杂得多,因为它要求作曲家必须热爱军事题材。古今以往,不论中国还是外国,写政治器乐作品的人,成功的不多,我想大概就是这幺几个原因吧:一曰,创作技术难;二曰,作品构思难;三曰,有写作军事作品的才能。

(五)在他已准备好的十二台音乐会曲目中引起我注意的是竟然有一场由32首国家大事题材的政治歌曲组成的音乐会,可谓是国内个人作品音乐会中不曾出现过的先例,一个交响乐作家能写那幺多政治歌曲实在是太少见了。另外他还有六台分别为群众歌曲、战士歌曲、农民歌曲、儿童歌曲、公园歌曲、声乐圆舞曲与少数民族歌曲的音乐会作品,实属不易。

总之,不采用新形式的作品他一般不写。他的交响乐如果不是一个乐章的话,就是二、三、五个乐章,从不写作西方常规的四乐章形式,他认为西方人由小步舞曲演变而来的谐谑曲乐章不适合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素质。别人写压韵的交响“诗”,而他却偏偏写不压韵的交响“散文”。

最近我听了绍恩兄寄来的他的交响乐、室内乐、独唱、合唱作品各80分钟的三张CD之后,真是应了那句“文如其人”的古语,我认为他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音乐”作曲家,其风格以“大悲大喜的山东硬汉”为特长,而“风花雪月,柔情似水”从来不是他的强项。

这种山东硬汉的侠义心肠,必然演变成一种助人为乐的中华美德,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有了稿费之后的二十多年里,资助贫困学生数十起,其中的部分事迹可以在中央民族大学官方网站上公布的一些表扬信和报导中看到。这都和他少年时在青岛明德中小学信过四年的天主教和当时中学生里流传的侠义小说影响有关。

他是一个全力以赴投入创作的人,在课余时间几乎天天都在钢琴上作曲和分析、研究各国的作品,没有节假日甚至春节。社会活动很少,只是:①在1985年与99位音乐界知名人士作为大会特邀代表出席了改革开放后的首届全国音乐家代表大会;②八九十年代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为每期250名的本科生讲授“音乐概论”大课,向文理科大学生普及音乐知识;③1989年出席文化部在西安召开的全国首届复调学术教学研讨会,并发表了他1963年1月五年级寒假写的一万八千字的学习论文《试论巴赫钢琴赋格曲的美学与史学价值》一文;④1994年与赵季平、刘德海一起出任台湾地区世界华人琵琶比赛大陆评委;⑤2003年与黎英海、田联韬一起出任《乌苏里船歌》着作权官司的三学术鉴定人,并在《音乐周报》上发表《看谱打官司》一文,创“一母七子说”并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上发表《驳乌苏里船歌曲式单三论》一文;⑥2004年在《音乐周报》上发表《就电视歌手大奖赛的比赛规则与中央电视台商榷》一文;⑦2004年接受中央电视台《电视音乐批判》专栏的邀请在国际网站上发表了一万字的论说文《交响音乐欣赏讲话》。

以后的五年里他更是谢绝一切社会活动和教学,足不出户,全部用于创作、整理一生的作品,至今仍在日夜不息地劳作着……愿他长寿,不断地为家乡青岛争荣光。这是他人生交响乐的第四乐章。

尾声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年轮;起、承、转、合逻辑发展,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人生交响乐。这不正是绍恩兄绚丽的人生写照吗?他曾表示自己百年后要魂归故里,骨灰的一半要由子女为他撒在他自幼几乎天天见到的南海沿栈桥上,落叶归根。一个人这样地依恋生养他的家乡,着实令人感动。这样,从起点家乡再回到原点家乡的构思,不也正是一种圆满的崇高境界吗!

此文数易其稿,于清明时节凌晨搁笔。当大家都去扫墓祭奠亲人时,我耳边不禁又响起了绍恩兄寄来的那首由中央乐团录音的《交响安魂曲》小样。不由得使我掩卷沉思,真是岁月如歌啊,但往事却并不如烟……记得1953—1957的五年里,活跃在青岛音乐界的绍恩兄,那时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他的二胡独奏一直是广播乐团历次音乐会上放在于寿斌老师指挥的压轴大合唱之前的。当报幕员离开后,一个1米81的大个,昂首挺胸,大步朝前迈,只见他手提二胡,开弓就拉,犹如箭在弦上、弹在膛中那样的一副英雄气概。所以我们这些他当年青岛的乐友们在得知他仅仅离开青岛三年后就能创作出那首划时代的《狼牙山五壮士》时,我们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天性中本来就有那幺一股子“英雄音乐”的种子,只不过是到

了中央音乐学院后发的芽、开了花、结出果子罢了。瞧!这不正是咱们青岛音乐界引以为荣的《狼牙山五壮士》作者,土生土

长的青岛老乡——吕绍恩的风貌吗。

此文参考并引用了:①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2006年11月出版的《中华艺术丰碑着名艺术家辞典》一书第818—819页上衍池着文的两篇文章《吕绍恩艺术简历》《开创中外专业音乐史上独奏战争作品创作先河的抗战名曲》。②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的《中国琵琶名曲荟萃》一书中册296—97页上曲作者撰写的“关于狼牙山五壮士易名扩写改编为血战狼牙山的说明”一文。③衍池着文的二篇尚未发表的手稿《本科三年级写出的经典名曲》《狼牙山五壮士的历

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林寅之 原青岛音协副主席

衍 池 自由撰稿人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