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王殿玉,一把丝弦伴其身,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解放前就被称为“丝弦圣手、音乐大王”,创制雷琴,开创新的表演曲种——雷琴拉戏,成名后赈济民众、捐助教育、施教有道、桃李争芳,是我国近代一位品行高洁、技艺绝伦的民族音乐大家。

一、殚心丝竹  终成奇才

王殿玉(1899—1964)出生在文化底蕴深厚,崇文尚武被誉为戏曲之乡的山东郓城。幼年和童年时运不济、命运多舛,6岁双目失明,其后父母又先后亡故,“盲于目而不盲于心”的他9岁开始学艺,12岁拜当地有名望的民间艺人于光文、石登岩等为师,先后学习演唱、演奏三弦书、二夹弦、坠琴、古筝等技能。聪慧好强的王殿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他本人称之为“抗热的功”“抗寒的功”。刻苦勤奋加上天赋,使得他艺遂精通,很快得到行内的认同和赞赏,争相邀请加盟演出,人们称赞“你拉的弦子比唱得都好听”。此后他受唢呐摹奏的启发尝试用一把丝弦仿拉戏曲、曲艺等唱腔,并且将唱腔、念白、间奏及锣鼓镲一并用丝弦演奏,不仅唱腔模仿得惟妙惟肖就连念白、锣鼓镲也生动形象。为使仿拉唱腔更加细腻、委婉、逼真,他创新采用“一指演奏法”,使仿拉的声、腔、韵更似优伶。不仅如此,他还仿拉鸡鸣狗叫、牛叫马嘶、莺啼雀喳、人声说笑等,可以说,凡是能听到的他都能用丝弦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做到闻之则习、习之则记、记之则化、化之则韵。

1918年,王殿玉“抱着弦子去做行者”的心态,从曹州(今菏泽)南下开始卖艺生涯。他不断在民间汲取艺术的养分,除旧布新,潜心琢磨,经过两年多的艰辛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曲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演出模式,在上海演出一奏成名。当时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称其为“稀有之奇才、罕见之绝技”,影院、剧场纷纷相邀。据宋东安①先生回忆:“王先生曾加盟电影院演出长达半年,在当时对于丝弦艺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有时观众对王先生的喜爱的热情超过热播的电影。”当时的报刊曾记载: “以余推测,十之七八,为听丝弦而来,梅惠丝②实依附王殿玉之末光耳。”③

上海名声鹊起后王殿玉并未久留,而是继续他的“行者”之旅。从20年代初到50年代末,他南下贵阳、昆明,北上沈阳、大连,西入西安、咸阳,至于北京、天津、南京、武汉、济南、青岛更是来往频繁,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的几十个大小城市。特别是中原地带,王殿玉说“那时差不多晋冀鲁豫全走遍了。”所到之处,观众无不被其独树一帜的演奏、惟妙惟肖的技艺所感染。自家所藏“王殿玉好评粘贴”④中搜集了当时各地部分报纸的报道,对其技艺之玄妙大加赞赏,《平民日报》一文说到:“王君系一瞽者,而有师旷之聪,师旷能审音以点吉凶,王君的丝弦能肖天籁人声,此皆常人所难能者,以瞽者竟能具此神技,所谓盲于目不盲于心。”

“王殿玉好评粘贴”中集存的报纸有《中国日报》《大公报》《河南民国报》《山东民国日报》《天津商报》《锡报》《苏报》等三十多家报纸,登载过各种形式的演出广告和评论,据其女儿王福荣讲:“这其实只是很少一部分,如果当时有心收藏,不知得有多少本。”

二、苦心孤诣  改革创新

在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王殿玉执着探索,不落窠臼,大胆革新,成就了很多艺术创新。如创制了雷琴、拧轴雷琴(简称拧雷),创造了新曲种“雷琴拉戏”,改革古筝、扬琴、低音胡琴等。他一生都在探索民族乐器演奏的合理化与声腔化。雷琴是他花费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不断摸索尝试创制出的拉弦乐器,该乐器表现力丰富,音色柔美细腻、音质清脆明亮、音量大如雷鸣,再配以其娴熟高超的技艺,真正做到仿拉时说如其人、唱如其韵、声如其鸣。该乐器曾叫大弦子、丝弦、大雷等名,1953年在天津正式定名为雷琴。不仅如此,他还创新了一套实用的演奏方法和独特技巧,如“一指演奏法”⑤“垦弓演奏法”⑥“一弓奏双弦法”⑦等。

“雷琴拉戏”是以人琴对话做铺垫,以丝弦演奏为主角,表演中把戏曲、曲艺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人琴对话时采用铺平、垫稳、抖噱头的曲艺表演特色,从而引出精彩绝伦的雷琴摹仿演奏,被赞为“用两根丝弦能拉出奇怪的声音惟妙惟肖,籍五个手指却谱来红伶绝调莫辨雌雄”⑧。这种演出形式曾被称为丝弦拉戏、二弦拉戏、三弦拉戏、巧变丝弦、大雷拉戏等,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曲艺门类下的一个曲种,2007年正式定名“雷琴拉戏”,并成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王殿玉还发明了拧轴拉戏的方法,即拉奏胡琴时不用手指按弦,只通过拧动弦轴改变音高,再配合弓子的力度变化奏出乐曲。这种拉奏打破了常规的演奏方法,可谓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此后经他的弟子韩凤田加以完善成就了一种新的乐器——拧轴雷琴。不仅如此,他还对多种传统乐器提出大胆的改革建议,30年代以后,为解决拉弦乐器中低音缺乏,扬琴、古筝音域不宽等问题,曾请人制作低音胡琴,三个八度的扬琴、二十一弦的古筝等。在天津市曲艺团工作后,他还亲自设计找人制作两个低音拉弦乐器,取名大龙头(低音胡琴)、二龙头(中音胡琴),以弥补曲艺伴奏中低音不足的问题。

王殿玉先生终其一生专心丝竹,苦心孤诣,成就显着,正如当年《平民日报》评论所言:“所以能得心应手、达此境界者,究不知耗去几许心血,费若千遍摸索,冰冻长江,绝非一日之寒,大概王君的丝弦,就是一生的结晶,谅想时间精神俱为丝弦所消耗,否则,曷克臻此。”⑨

三、抚恤民众  捐助教育

王殿玉,字洁尘。洁尘二字也恰恰是其人生境界的追求和自身价值观的体现,在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中愿做一粒干净的尘土,默默奉献、洁身自好、一尘不染。

几十年的卖艺生涯使王殿玉饱经风霜,成名之后,他把积攒下来的钱财用于赈济贫苦人群、资助教育等公益事业。他说:“我是窝窝头出身,我知道穷人的难受,我很想做公益事。”为了更好的做公益,常常在演出广告中加上“倘有募捐赈灾救难等兹善事宜更为乐于参加”。

30年代回乡省亲时,以“感愧无地、隆谊盛情”的心情为家乡父老义演两日,表达对父老乡亲的谢意和募捐之意——“籍答雅意、兼为贫民募捐”。该县当时的手抄小报做了详细的报道,赞其“性尤笃厚、重亲至孝,对于兴办账捐教育及各项公益,尤其热忱”。

1935年8月天津遇特大洪水,津门成为泽地,房倒屋塌,几十万人受灾。王殿玉忧虑惦念于心,在天津《大公报》刊文表达对受灾民众的同情和慰问并发文倡导同仁募捐义演,“鄙人既同胞之份子,当共负义务与国民,侧闻灾况,焉心忧,清夜抚膺,济拯有愿,……谨以数月之期将所收票价,悉数助赈。”⑩

他还多次为山东、河南及全国受灾地区举办赈灾义演。《大公报》曾报道:“在济南游艺园表演丝弦之瞽者王殿玉……递呈省府,略称为赈济水灾难民起见共同商酌,拟赴鲁东各市县区域为青岛、烟台、益都、周村……所有听众所给代价,悉数拨作赈款。”?辊?辑?讹虽然是绵薄之力,但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品格情操。

王殿玉十分关注教育,不仅曾为家乡的学校筹款,常驻天津后,与山东同乡会捐助两所学校并任学校董事。《河南民国日报》曾报道:“王氏虽两目失明,而喜交游,性慷慨,历所入,辄以数百或数千金,赈济贫民,兴办公益,曾在津设立山东公学,新亚小学两所,广收失学儿童,以资造就。”?辊?輰?讹他还曾在济南捐助开办盲人学校,专收有残疾的儿童。“王殿玉好评粘贴”记载,他还曾计划创立一个盲瞽音乐院,以复兴国乐,补救危亡,恢复旧有道德挽回末世颓风。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多次参加慰问演出,还曾为志愿军募捐义演。他常说:“我是没眼人,可是我没眼偏要做有眼人的事,我希望有眼的人,千万别做没眼的事,以前那儿办慈善需要我的地方,我是极愿尽这份义务。”

四、注重传承  桃李争芳

王殿玉志存高远、宽厚仁慈,在经济收入稳定后开始招收徒弟。一方面他的衣食住行需有人照应,另一方面他也想招收贫穷和有才艺的孩子学习丝弦技艺,为他们谋求生路。在徒弟的挑选上,他有严格要求:第一,富家子弟不收,只收贫苦人家的孩子;第二,品行端正、吃苦耐劳。他说:“穷人的子弟能吃苦,肯专研,再说也是为给穷人子弟找个出路。”他常常告诫弟子,“要做个正直的老实人,不能让人们指着我们的脊梁骨骂。……咱们都是贫苦出身,不管到什幺地步都不能忘了穷人,学出本事来,也要为民着想,大丈夫要对得起衣食住之民生供养,这样才不愧于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父母。”?辊?輱?讹王殿玉先生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让弟子沾染不良嗜好,在他的谆谆教导下,各位弟子都严于律己、谨慎做人。

在技艺传承上,他强调熏陶、点拨、刻苦、悟道,要求弟子主观努力、刻苦学习、认真悟道。他告诫弟子“要学惊人艺、需下苦功夫、不然别想学出好艺术”。宋东安先生回忆,先生很少手把手地教学,而是采用听、看、练、悟、点拨的方式。这种实践、务实的方法使得弟子们都能掌握多种乐器,并且可以精到地演奏一、二种乐器。多年以来,王殿玉先生为我国培养了多位优秀的民族音乐家,他们已成为新中国民族音乐传承的中坚力量。这些弟子之中多数从事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工作,其中赵玉斋、高自成、何宝泉分别在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担任教授,乃古筝界的专家;韩凤田在海政文工团、宋东安在天津曲艺团、傅定远在广州战士歌舞团、王华杰在宁夏歌舞团,王福生、王福荣在铁路文工团,王福立在煤矿文工团,他们都是雷琴界、古筝界的翘楚,为雷琴和古筝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为一名瞽者演奏家,王殿玉有超群的艺术才华,极高的辨识能力、执着的创新精神、济世救民的胸怀、发扬传承的责任。他是一个艺术宝藏,他的人格品质、音乐思想、教育理念、丝弦艺术等还待后人更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① 宋东安,王殿玉的嫡传弟子,雷琴演奏家,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雷琴拉戏代表性传承人。

② 梅蕙丝(Lady Lou),美国电影《侬本多情》(She Done Him Wrong)的女主角,该片1933年由派拉蒙影业出品,1934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③《弦中人语——王殿玉神乎其技 能妙摹曲调歌声》,《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10月27日,13版。

④“王殿玉好评粘贴”系家人和友人收集整理的20世纪20—40年代各地报纸刊登的王殿玉演出的广告和评论,家人收藏。

⑤ 只用食指(一指)上下换把按弦,仿拉时保持音色、音质的统一。

⑥  用一根绳子绑在琴弓持弓处,演奏时,拉动绳子带动弓子

运行,发出干净、清脆的顿音, 此绝技多用于表现人声对话、欢笑、鸡鸣等。

⑦  既将两根弦放到一个琴码弦槽上,弓子拉动时双弦振动,既有和音又有不同音色,能产生出笙箫和鸣之音效。

⑧ 《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10月20日,第16版。

⑨ 济南《平民报》,收藏于“王殿玉好评粘贴”。

⑩ 《一盲目乐师愿献技筹款》,《大公报》(天津版)1935年8月21日,第4版。

《艺人热心赈灾—王殿玉刘续章决卖艺募捐赴鲁东表演得款悉数移赈》,《大公报》(天津版)1933年9月16日,第9版。

《王殿玉昨日献技速写》,《河南民国日报》1936年12月26日。

牛玉新《着名雷琴演奏家王殿玉》,载山东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荷泽地区文化局史志办公室编印《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第11辑),1985年内部印刷,第241—256页。

何洪禄  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