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宜勇

6月4日的召开国务院常务会,一个突出主题是:“放权”。会议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后置审批,并先期取消一批准入类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这标志着许多改革从概念层面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进一步简政放权,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也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必然。简政放权无外乎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进一步用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当前主要问题是“看得见的手”太多太乱、“看不见的手”太软无力。另一个方向是进一步厘清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厘清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边界、进一步用好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当前主要问题是政府组织如何流程再造、社会组织如何适当发展。要通过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依法行政,逐步建立起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2014年内将再取消和下放200项以上行政审批事项,本次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大量会直接影响到微观经济的行为,这对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政府自身改革都有重要意义。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容易,各部门必须要各负其责。总而言之,简政放权就是降低准入门槛,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要防止权力在部门间、地区间转移,防止放权中的权力被截留现象。

简政放权就是政府要把该管的管住,不该管的要放权。现在一方面,各级政府越位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是管得太多、太宽、太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的活力和社会的活力,不能让政府唱独角戏。另一方面,各级政府缺位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是目前市场确实存在不完善、不透明、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是简单“放权”了事,改为备案制的,更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彻底解决政府缺位和越位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才有可能使其真正见到实效。

创业是就业的前提。没有创业就没有就业。创业和就业问题一起提,一是要一体化、联动思考;另一个是解决就业问题要向前延伸思考。就业有政府责任,但不完全是政府责任。政府有必要通过改善创业环境和就业环境,取消不必要的审批程序和不必要职业资格,提高每一个劳动者的创业积极性和就业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有效地提高每一个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就业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要达到1000万,就业的难点还在大学应届毕业生,去年大学应届毕业生699万,今年大学应届毕业生是727万,增加了28万,所以就业任务仍非常繁重。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必须围绕科学发展主题,主动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紧密结合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切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即充分就业),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社会组织帮扶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加大创新和创业支持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即和谐就业),着力提高就业质量(即体面就业),努力实现全面就业。

创业就业活动也分两种:一种是生存型创业就业,就是在生活温饱线上维持。另一种是选择机会型创业就业,有可能赚大钱。大学毕业生更多应该选择后者。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创业也是有风险的,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成功,有的人可能创业很多次才获得成功,有的人获得巨大成功,有的人获得一般意义的成功,这也是生命本来的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部署,引领和支持更多的大学生创业,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共青团中央发出通知,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促进大学生创业要坚持政府政策支持与创业者努力相结合,合理运用政府公共资源,充分动员社会其他资源,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制度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大学生勇于创业的机制基本形成,大学生创业的规模、比例继续得到扩大和提高,力争实现2014—2017年引领80万大学生创业的预期目标。

就业是民生之本,全面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劳动者充分就业需求和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是长期的。因此,在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创业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所所长、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