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

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2015年2月6日,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国内率先成立的具有独立编制的省级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机构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谢极巡视员、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卢彦主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李俊峰主任等相关领导出席揭牌仪式。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北京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全面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和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大力实施低碳减排工程,“十二五”以来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了21.5%左右,初步打造了高端化、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当前,北京市确定了“四个中心,一个之都”的城市战略定位,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需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自觉服务于首都发展新定位,继续发挥在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全面强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规划、技术的基础研究,提升相关工作的支撑保障能力,市编办批准成立了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中心”将通过强化和协调全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力量,在规划、政策、制度、统计考核、碳交易市场建设与管理、信息咨询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为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制定、低碳试点建设、低碳宣传培训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

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是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的市发展改革委直属事业单位,编制19人,是本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专业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开展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相关规划思路、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碳排放权交易、碳市场管理、碳排放统计考核、应对气候变化宣传培训、低碳试点推进等专项业务支撑工作。发挥窗口作用,积极开展城市间、国际间应对气候变化交流合作。

“中心”服务于国家和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大局,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全国、放眼国际”的发展方向,努力建设成为“全市一流、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专业研究机构。一是当好智囊。要系统研究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规律和趋势,充分利用内外资源,为政府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二是做好支撑。要积极协助主管部门,做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专项业务支撑工作。三是建好队伍。要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自身作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专业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四是狠抓创新。要结合国情、市情和工作实际,努力工作,不断创新,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提升。

河北省2014年煤炭脱困

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去年,河北省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安监局等部门煤炭脱困工作部署和有关要求,采取系列积极措施,推动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是超额完成煤炭限产任务。去年后4个月国家要求河北省压减煤炭产量310万吨、同比下降10%。接到任务后,该省立即制定压产方案,将任务和责任细化分解到各产煤市及煤矿企业;随后,各级发改、煤炭管理和安监部门合力齐抓共管,并充分发挥住矿安监员作用,形成层层抓落实、人人抓监管的工作氛围,企业做到月产任务张贴展示,每天有总结、每旬有报告。4个月下来,全省生产原煤2623万吨,同比减少433万吨、降幅达到14.4%,超额完成限产任务。

二是全面完成产能核定与公示。去年9月底前,河北省按时将84处生产煤矿企业名称、证照编号和核定能力等信息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并在《河北日报》和省煤管局等网站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了煤矿产能管理档案,实现了“一矿一档”。12月份,按照《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管理办法》,进一步核实核定了84处煤矿产能,并再次上报和公示。目前,全省共有煤矿198处,其中生产矿井84处,产能9158万吨,去年产量8687万吨、比产能压减471万吨;另外,114处整合重组煤矿中,有64处已停产停工、不再具备生产条件,有50处正在实施技术改造。

三是有效遏制不安全生产行为。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遏制煤矿超强度生产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通知》要求,省、市、县成立了煤矿超能力生产联合监督执法办公室,与煤矿企业签订《煤矿按照登记公布生产能力组织生产承诺书》;成立了煤矿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工作指导协调小组,高标准、快节奏开展“六打六治”等行动,排查出了一批安全隐患问题,及时下达了停产、限产和整改通知书。全年全省煤矿发生安全事故13起、死亡12人,同比分别减少9起、23人,百万吨死亡率0.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55)。尤其对11处高瓦斯矿井和13处瓦斯突出矿井紧盯紧防,抽采不达标绝不放过,全省实现瓦斯零事故。

四是强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去年国家下达河北省淘汰落后煤矿12处、产能50万吨任务。河北省抓住煤炭市场低迷和小煤矿退出奖励机制最后期限的时机,自我加压提出全省煤矿压减到200处以下的工作目标,将淘汰任务下达到各产煤市,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通过反复讲政策、摆形势、算效益,最终得到煤矿业主的理解与支持。全年关闭煤矿64处,淘汰落后产能609万吨,煤矿数量由262处减至198处。

五是严格加强煤炭质量管理。去年河北省原煤入选率达到65%、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出台了《工业和民用燃料煤》地方标准,对各设区市以及50个重点耗煤县(市、区)、200家重点耗煤企业采取实时监控、动态管理。环保、质监部门在港口、海关和入省关键节点加强煤质检查,严控劣质煤入省。工商部门开展煤炭市场专项整治行动,禁售质量不达标煤炭,共出动执法人员12416人次,检查经营企业11636户次,取缔无照经营101户,给予责令改正、行政告诫、停止销售等处理125户。

六是脱困基础工作有所突破。去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煤炭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就清理涉煤收费、分离企业办社会、加大资金扶持等作出总体部署,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比如,煤炭资源税适用税率从12月1日起减按2%征收后,今年1月份全省煤炭企业应税额减少164万元;去年调低开滦和冀中能源两大集团利润指标后,减轻了企业通过增产完成考核任务的压力。

2015年,河北省将继续按照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要求部署,扎实做好煤炭脱困“四个严格”,加快推动各项配套基础工作,为遏制煤价下跌、扭转煤炭企业严重亏损局面做出更大努力。

2014年丹江口库区

京鄂对口协作硕果累累

2014年是丹江口库区对口协作启动年,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在北京市的鼎力支持下,京鄂双方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和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工作实施方案》,全方位开展协调对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丹江口库区对口协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政务对接及时跟进。对口协作工作启动后,京鄂两地共进行政务对接95批次785人次,就对口协作目标、任务、实施方案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广泛共识,将丹江口库区对口协作工作引向深入。

二是商务对接全面拓展。京鄂两地先后进行商务对接37次172人次,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商贸洽谈,在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水饮料、农产品加工、城市综合体等重点板块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共有中关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产业联盟,北京碧水源公司、排水集团等企业的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项目,京能热电十堰项目等19个项目已在库区落地。

三是县区对接硕果累累。2014年4月底,丹江口库区各县市区领导带队赴京与结对区县进行了对接,并邀请北京各区县来库区对接交流。目前,结对县市区均进行了互访对接,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了“1+4”(一家医院、一所小学、一所中学、一个工业园区)结对关系。

四是人文交流亮点纷呈。2014年京鄂两地互派干部交流挂职42人次。两地人社部门在十堰成功举办了劳务人才对接活动,完成了从业员工培训等10余个项目对接,44人与北京单位达成了进京工作意向。开展干部人才培训班10个,培训200人次。

五是宣传对接持续造势。开展了“百名移民代表访北京”、北京市赴水源区文艺演出、北京市文联“心连心艺术团走进库区”等活动。编排的南水北调主题戏曲《我的汉水家园》,在北京等城市展演,提升了十堰的知名度。同时,诸多媒体记者深入十堰市采访、采风,对丹江口库区进行正面宣传。

六是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根据协作方案,北京市从2014年至2020年每年将拿出2.5亿元对口协作湖北省十堰市的9个县(市、区)及神农架林区。2014对口协作年度项目68个,安排协作资金共2.5亿元。所有项目计划及资金2014年12月份已下达,各地正按投资计划抓紧实施。目前,68个项目中已完成49个,正在实施14个,待实施5个,形象进度超过70%。

湖南省2014年非公有制

经济增长10.3%

2014年,湖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平稳,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实缴税金等指标运行平稳。

一、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5896.3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0.3%,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85.32亿元,同比增长4.8%,增加值占全省第一产业的比重为21.8%,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907.64亿元,同比增长11.1%,增加值占全省第二产业的比重为71.4%,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303.36亿元,同比增长9.8 %,增加值占全省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5.2%,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二、非公工业经济总量占比过半,但增速有所放缓

全省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7987.16亿元,增长11.2%,增加值占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为50.2%。其中,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比全省规模工业增速快2.2个百分点;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4.0%,比上年高2.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562.1亿元,增长8.9%;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214.2亿元,增长2.1%;应缴增值税258.0亿元,增长4.1 %。

三、非公投资占全省投资总量近七成,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际完成投资15078.95亿元,占全省实际完成投资额的比重为68.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2.1%,比全省实际完成投资额增速快2.7个百分点。其中,非公有制工业投资8173.55亿元,增长16.9%。非公有制经济新增固定资产10415.23亿元,增长27.1%。非公有制经济施工项目27194个,本年投产项目20400个,项目数分别比上年增长12.9%和21.4%。

四、实缴税金稳步增长,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缴税金1490.96 亿元,比上年多缴93.9亿元,总额占全省实缴税金的比重为53.3%,比上年低0.8个百分点;同比增长6.7%,比全省实缴税金增速低1.8个百分点。其中,实缴国税627.46亿元,增长7.9%;实缴地税863.50亿元,增长5.9%。

江苏盐城:农机合作社成为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支撑

近年来,随着国家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江苏省盐城市农机合作组织建设进入“提档升级”新阶段,形成了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农机示范社、星级合作社为骨干、农机大户、家庭农场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全市农机合作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农业增产增效的主力军、农民增收致富的领跑者。

一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承担本地农业生产的主力。合作社负责人常年从事农机化作业服务,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作业质量过硬,深受群众认可,通过组织农机户和农户采取带机具、土地、资金、技术入社创建服务实体,为当地百姓提供机耕、机播、机收、排灌、植保等菜单式、保姆式、一条龙农机作业服务,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

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流转土地、从事规模生产经营的主力。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利用夏、秋换茬时机,流转土地,争取土地相对集中连片,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解决个体经营小而散的格局,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社员致富。

三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机跨区作业的主力。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全国各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快速增长,油料的涨价和用工成本增高,使跨区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业效益的逐年下降,单打独斗的散户逐步退出跨区作业行列。合作社带头人拥有多年跨区作业经历,组织机械“抱团”外出,在全国粮食主产区有相对固定的老根据地,同时不断开辟新的作业战场,与外地农机合作社联合,相互承担中介职能,确保对方在本地作业“有活干、有钱赚”,合作社已经成为跨区作业的中坚力量。

四是农机主业合作社已成为新装备新技术示范推广和项目实施的重要载体。通过院(所)社共建,合作社为科研院所提供“试验田”,进行新品种、高产稳产试验推广;通过企社共建,新装备新技术在合作社进行实验示范和推广,合作社装备结构得以优化;同时合作社还成为农业、农机化项目及公益化服务的主要承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