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期国内外舆论都高度关注中国经济形势,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和一些观点。为了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有关情况,2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出席发布会,介绍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徐绍史指出,2015年中国经济6.9%的增速,在全球来看都是一个不俗的表现,也是符合增长预期的。中国经济已经连续30多年持续增长,超过了10万亿美元的规模。现在我国GDP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5年前增长1.5个百分点,相当于10年前增长2.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有周期性,中国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现将徐绍史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的开场白和答记者问的实录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实际有三个最核心的内容,一是速度变化,二是结构优化,三是动力转换。看中国的经济,应该从新常态的角度来看,所以,我着重从新常态的角度来介绍中国经济情况。

中国经济体现在“四个稳”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变化,但是仍然运行在合理区间。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从主要宏观调控指标看,中国经济体现在“四个稳”。

一是经济增速比较平稳。去年全年GDP增长6.9%,符合年初制定的经济增速在7%左右的区间。在全球经济体当中,中国的经济增长还是位居前列的,而且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是就业保持稳定。去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1000万,实际上是1312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都不高,所以就业是比较稳定的。

三是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快于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我们原来设定的目标就是跟经济增长同步,但是它快了0.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所增长,城镇居民去年可支配收入达到311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收入倍差已经缩小到2.73。

四是物价涨幅平稳。CPI全年上涨只有1.4%,属于温和上涨。

“四大结构”进一步优化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结构优化取得积极成效。看整个经济形势,不但要看短期内经济增速的起伏和波动,而且要关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经济的质量效益。结构优化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需求结构的改善用一句话可以概括,消费的贡献率超过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7%,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比上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旅游、信息、文化、健康等服务消费持续升温。固定资产投资去年增长了10%,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4.2%。总体来看,需求结构是消费贡献超过投资。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这里的关键词就是三产的比重超过二产。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0.5%,首次超过50%,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趋势更加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大大快于传统工业的增长。

三是区域结构更趋协同、协调和平衡。固定资产投资和规上工业的发展,总体上看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地区。我们正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部署了一大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市的新区,还有科技示范区等等,这些新的载体、新的抓手,都促使中西部地区有了比较快的增长。所以总体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这四大板块协同、协调、平衡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

四是城乡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也就是说,有7.7亿人口在城市生活。比上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高0.9个百分点。城乡收入的倍差已经缩小到2.73,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是2.78,2015年降低了0.05。如果说还有一个结构在优化,就是能源结构在改善,节能减排在进步。2015年我们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已经达到了12%,比2014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下降了1.6个百分点。2015年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了5.6%。

新的增长动能正在积聚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加快,新的增长动能正在积聚。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有效释放了市场主体活力。从本届政府开始,我们就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特别是商事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激活了市场主体的活力。2015年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超过1.2万家。外商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境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都实行网上备案。财税、金融、价格、国企改革顺利推进,为动力转换创造了很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效激发了社会的创造活力。出台了“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加11个行业,11个行业结合互联网来转型升级。在“互联网+”这个层面下,我们又有了“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种孵化器,各种创新基地,发展得非常快。在“双创”下面,还有一个支撑平台,就是“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推动创新创业,这为新动能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正在孕育成为新的经济动能。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广泛应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集成电路、海洋工程装备、医疗器械等战略性行业向高端迈进。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2%,比规上工业快4.1个百分点。网上零售额接近4万亿,增长了33.3%。

四是对外开放有效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带动资本输出、产能输出。“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将近150亿美元,增长了18.2%。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合作步伐非常快,拓展了经济发展新的空间。

有条件有能力巩固向好势头

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内在支撑、弹性空间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条件、有能力巩固向好势头、态势和形势。中央在中国经济上现在有两个最重大的方向性、指导性的要求,一个是新常态,另一个是新理念。新理念就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中提出的五大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我们现在很多工作都是围绕着引领经济新常态、贯彻发展新理念来展开的。这种信心来自于对中国发展条件的客观评估。

一是物质基础雄厚。我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已经拥有了完备的产业体系。现在220多种工业产品居世界第一。初步具备了比较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机场到2015年已经有207个,铁路达到1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9万公里。生产性泊位港口已有6800个。全国公路里程450多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2万公里。还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巨额的银行储蓄。

二是市场需求巨大。13亿人口、9亿劳动力、7000多万市场主体,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6.8亿人,手机用户达到13亿,4G用户3.9亿,市场容量和规模巨大。这也是我国经济的潜力所在。还有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也会释放巨大的消费潜力和投资潜力。

三是区域发展空间非常广阔。随着高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和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区域间要素流通更加便捷,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可以比以往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有望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和增长级。

四是生产要素质量在提高。每年有700多万大学毕业生进入到劳动力市场,现在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接近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企业研发投入也在不断增长,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这样为我们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创造了很好的要素条件。

五是宏观调控经验丰富。这些年,我们妥善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和挑战,宏观调控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相机调控,保证了经济和社会的平稳运行。

总的来看,在新常态下,我们经济速度虽然变化了,但是它在合理区间。我们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甚至能源结构都在不断优化,我们新的经济动能正在孕育成长。所以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2016年,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缓慢复苏、低速增长的状态,国际金融动荡在加剧,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探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它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国内当前还处在“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而且一定程度上还在加大,企业经营也比较困难,而且一些领域的风险还在积聚。社会上也确实存在着预期不稳、信心不足等问题。但是,我们有能力、有条件来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按照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落实发展新理念,特别是中央提出来的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五大政策。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点完成五大任务,就是“三去一降一补”。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完全有信心克服困难,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

6.9%的增速是一个不俗的表现

问:请问徐主任,去年中国经济增长是6.9%,是过去2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但官方一直强调说中国经济并没有惯性下滑,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发改委如何看待这6.9%呢?

徐绍史:首先,6.9%还是符合增长预期的。我们确定的2015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左右,所以6.9%是在合理的区间。我们要看到另外一个问题,中国经济已经连续30多年持续增长,超过了10万亿美元的规模,现在GDP增长1个百分点的话,相当于5年之前增长1.5个百分点,10年之前增长2.6个百分点。经济的增长有周期性,中国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其次,6.9%的增速是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经济贸易低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的,也是尽了很大努力的。全球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摆脱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世界经济、世界贸易双双低速增长。发达经济体也是双速发展,美国经济好一些,但是它去年第四季度也只有0.7%,全年2.4%。欧元区和整个欧盟大概1%多一些,也到不了2%,日本的经济超不过1%。所以发达经济体也是双速发展。新兴经济体正在分化发展,结构好一些的,能够有效应对当前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结构不是很好的,就遇到了大的困难,所以在分化。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因为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到全球经济了。我们去年一年的外贸,用美元计的话,出口是下降了2.8%,进口下降了14.1%,进出口下降8%,这跟全球市场是关系密切的。但是,尽管这样,取得6.9%的增长,应该说,既不俗也不太容易。

第三,6.9%的增速是在转型升级加快的背景下取得的。传统的动力正在弱化,但是新的动力正在孕育,在新旧动力转换过程当中,有6.9%的增长也已经不容易了。

所以,只要就业比较充分,物价能够平稳,我们并不追求高速度,6.9%也是个不俗的表现。

投资集中在这四个方面:11+6+3+1

问:去年投资的增速是放缓了一点,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投资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所以想问徐主任,能不能介绍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会有一些什幺样的政策,或有什幺样的情况,来支撑我们目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可以对冲一下。

徐绍史:我们对投资和消费有个最基本的判断,就是投资在经济增长当中依然起关键作用,而消费在经济增长当中是起基础性作用的。所以投资在经济增长当中还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我们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还在加快推进,投资的需求还很大、空间也很大。现在的问题在哪里呢?我们长期一段时间是靠投资和资源的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大家也在反思,使得投资更加有效,所以现在的投资必须确立一个最重要的总的要求,就是补短板、调结构,这个总要求必须遵循。

投资如果是补短板、调结构的话,涉及到三个大的问题。

第一个大的问题是投什幺。短板在哪里,哪些需要由投资的增量来带动结构调整,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发改委搞了一些重大的投资工程包,有11个投资工程包、6大消费工程。还有,国家实施了三大战略,就是“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再有一个是我们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我们的投资就集中到这四个方面,即11+6+3+1。投资重点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粮食、水利、中西部铁路、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还有教育、医疗、文化事业。这两年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脱贫攻坚。所以要说投什幺,就投到这些领域去,来补我们的短板,来调我们的结构。

第二个大问题是谁来投。因为现在政府的投资并不大,发改委掌握的预算内投资一年大概也就是5000亿左右,跟一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多万亿相比是杯水车薪了,所以必须解决谁来投的问题。我们这些资金是用到公益性的一些短板上面,作为一种引导资金,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来吸引社会投资。比如说通过特许经营,通过PPP的方式,来吸引各种社会投资。

第三个大问题是怎幺投。这几年投融资改革力度比较大,政、银、企、社四大部分,企业主要是指一些央企、国企,社会主要指民营经济和社会其他投资主体,政、银、企、社结合起来,一块儿加大投资。现在的投资三大块,一块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一年增长的幅度是比较大的,超过17%,还有两块投资在当前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增长幅度并不大,一块就是制造业的投资,再有一块是房地产的投资。今年我们还会通过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更好地用好政府性投资,更好地吸引社会投资,让投资在经济增长当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供给侧改革是新常态下从现实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

问:有分析说,今年经济下行压力还会加大,您怎幺评估现在的经济形势?还有供给侧改革、去杠杆、处置僵尸企业?怎幺看企业违约增加情况?

徐绍史:你提了三个问题,一是经济增速问题,二是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三是企业债务、企业经营问题。

今年的经济下行压力是依然存在的,从去年的统计数据也能看出来,一季度、二季度都是7%,三季度是6.9%,四季度是6.8%。每年一季度,通常经济增长的体量并不大,而且微观经济的活跃程度是比较低的。为什幺呢?我们有元旦、春节,二月份还短了两天,各地都要总结去年的工作,部署今年的工作,再加上北方地区,东北、西北混凝土工程由于天气寒冷是不能开工的,两节还有放假的问题,所以今年一季度我们就觉得压力比较大,当然每年的情况也都有相似的地方。

但我们也系统分析了需求侧的情况和供给侧的情况,也分析了世界经济的情况。下行压力固然存在,企业经营也遇到不小的困难,而且一些方面的风险还在积累,特别是预期不稳、信心不足这个问题,也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宏观调控的政策在不断出台,政策工具箱里还有好多政策,能使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至于供给侧的改革,这是根据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从现实出发做出的一个重大部署。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通过改革的办法来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改善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任务是五项,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去产能,我们先从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入手,因为钢铁和煤炭现在产能过剩的情况比较突出。至于僵尸企业的处置,各地就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它的范围,采取具体措施,中央也会有一定的支持政策,来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

去库存,关键还是房地产库存,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比如,鼓励新市民购房,推动保障房的建设,特别是货币化安置的政策。货币化就是针对享受保障房的这些群体,政府把现有存量的商品房收购集中起来,再安排给这些需要有保障性住房或者棚户区改造的群体,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化解房地产的库存。

去杠杆,主要是金融去杠杆,从金融系统一直到企业,都会稳妥地处置。

降成本,这一块已经在调查制定方案,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另外还有不合理的收费,还有其他一些过重的企业负担,都要降下来。

补短板,主要是通过加大投资的力度来补短板,促进结构的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重要的任务,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化解过剩产能,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

至于企业违约,这个现象在有的地方存在。因为企业有一定的负债,它经营困难之后,可能有些地方的银行就会停止它的贷款,就是我们企业常说的停贷、抽贷、断贷,企业得不到贷款之后,可能经营就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它有应收账款,还有应付账款,资金周转不过来,应收账款收不到,应付账款可能也会付不了,就会出现企业的违约。我相信各地政府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这些问题。但是个别的、少量的违约,我觉得也不是坏事,它提醒我们投资主体、经营主体要关注风险。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激发市场活力

问:政府一直在强调靠简政放权来激发市场的活力,请问去年发改委主要是放了哪些权,集中在哪些领域?下一步如何继续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继续向纵深发展?

徐绍史:发改委审批事项前些年还是比较多的,但是近两年我们根据国务院的部署,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应该说,做了很多工作。第一,取消了全部非行政许可。第二,减少了政府的审批,取消了50%,下放的就更多了。第三,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通过两次修订核准,已减少了76%。第四,对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的审批做了较彻底的改革,95%以上的外商投资都可在网上备案,98%以上的境外投资都可在网上备案。去年还修改了外商投资的产业目录,限制类的减少了50%,有股比要求的减少了40%,外商投资放权的力度也是比较大的。

一边要放,一边还要更好地服务,更好地监管。我们现在在做的是“两张清单、四个平台”。

两张清单,就是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四个平台。一是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去年初我们建立了政务服务大厅。去年6月份,跟16个部委横向联网,把32项前置审批变成2项半,企业投资的核准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进入到政府外网,发改委受理之后,再推送到16个部门在网上并联审批,而且企业能通过互联网来查询审批进展情况,在发改委规定是50个工作日,30个工作日是请中介机构做评估,20个工作日是我们内部审批。这张网,到去年年底纵向已经连到各个省、市、县,这张网既可以监管,更多的是服务。

二是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我们集中了37个部委的信息,所有地方的信息,现在集中的有2亿多条信息。信用信息共享现在是税收违法案件的当事人、上市公司失信人员、工商领域失信主体、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四个方面的联合惩戒,已经在这张网上实现,根据不同的性质,有的可以限制出境,有的不容许他购买飞机的头等舱和火车的商务舱,有的不能再当企业主体的负责人等等。下一步还准备扩展到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食品药品安全等等,各个部门联合惩戒、联合激励的事项都准备放到这张网上。

三是全国统一的资源交易平台。到今年年底,全国就能联网,现在是土地出让、矿业权交易、政府采购、工程承包四大项目都在这个网上公开交易。

四是12358价格监管平台,每年要收到价格举报60多万件,这个平台也是中央、省、市、县四级联网的,对整个市场价格进行监管。

所以我们通过两张清单、四个平台,来更好地优化服务,同时加强监管。还会按照中央的要求,更好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这四个平台已经开始运行,联网的有三个,还有一个即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到今年年底实现全国联网。

中国经济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问:索罗斯说中国经济的硬着陆必不可免,请问发改委如何看待这一言论?为解决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是否会导致失业问题?

徐绍史:我也注意到有这样一个议论,说中国经济硬着陆不可避免,国际社会可能会有一些担忧。但是我回想了一下,这种说法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从2011年的两位数到一位数增长,2013年增速7.4%,2014年是7.3%。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逐步放缓,相当一段时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要硬着陆。物质基础比较雄厚、市场需求比较大、区域空间广阔、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宏观调控的经验在不断丰富,这五个方面实际上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更重要的,近些年经济运行的现实和今后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会证明,这一议论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对中国经济的忧虑也是比较多的了,现在还有一种说法,说中国经济拖累了全球经济和全球市场,我认为这种说法也是不符合实际的。首先中国有6.9%的增长,在全球经济体里是名列前茅的。到现在为止,中国进口仍占了世界的第二位,虽然进出口整个下降了8%,进口的实物量还是增加的。去年中国原油进口增加了8.8%,铁矿石和精矿的进口增加了2.2%,矿物肥料和化肥增长了16.6%,天然和合成橡胶增长了15.3%,主要农产品进口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有的甚至是大幅度增长。应该说,对全球经济增长是起拉动作用的。

那幺,进口为什幺下降的幅度比较大呢?主要还是跟大宗商品的价格下跌有关系,就是实物量在增加,价格下跌,统计上是按照价值量来算的,所以整个呈现出下降的情况。中国根本没有拖累世界经济,还支持了世界经济。还有一方面,就是我们的对外直接投资,去年对外直接投资是1276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了10%,这也是对世界经济的一大贡献。

中国经济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中国现在的GDP占世界GDP总量大概15%,经济增量的贡献率超过25%,已超过美国。所以“中国经济硬着陆”、“中国经济拖累了世界经济的增长”,都不符合实际。

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实际上跟你提的这个问题关系最密切的是去产能。我们是从钢铁和煤炭这两个行业先做起,实事求是地讲,是会有失业问题,如果说这部分产能要去掉的话,就有个就业安置问题,特别是一些煤炭占比比较大的省份压力较大。钢铁产能较大的河北省,去产能已做了3年,它的钢铁产能、水泥产能已经压缩了相当数量。国务院从2013年5月份开始叫停,不再批准、核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这四大行业的产能,2013年9月份出台了一个化解过剩产能的指导意见,随后各地在这个指导意见的指导下有序地化解过剩产能,一部分过剩产能比较集中的地方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他们也碰到职工就业安置的问题、企业债务的问题、银行贷款的问题等等,但是他们都比较平稳地处理了。现在力度可能会比前两年要大,政府还是有一定的政策储备,来支持化解过剩产能。更重要的,地方政府会比较稳妥地来处理职工安置、企业债务和银行贷款问题。

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了三大重点突破

问:刚才您提到化解落后产能的问题,我的问题是产能“走出去”。2015年是国际产能合作的开局之年,产能合作和装备合作成为热点,请徐主任介绍一下相关情况,2016年还有哪些新的打算?

徐绍史: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家称之为“一带一路”建设。去年3月份博鳌会议期间,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已经发布了“一带一路”的愿景和行动白皮书,也翻译成各种文字。我们现在正在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而国际产能合作正好又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平台,它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推进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国际产能合作实际上是基于一个最基本的考虑,就是中国确实有富余的优势产能,现在钢铁也好、水泥也好、平板玻璃也好、电解铝也好,并不是落后产能,这些产能都是符合标准、符合规范,而且是比较先进的一些产能,同时又有比较充裕的装备和施工能力,生产这些装备,产能也是很大的,而且建设的规模很大、进度很快,因此,施工能力也是非常充裕的。装备合作的性价比好,比其他企业成本低、进度快。

现在全球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基础设施正好需要更新、改造、完善,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因此,它们需要大量的产能,特别是制造业的产能。所以这个就一拍即合了。所以“一带一路”建设也好、国际产能合作也好,符合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实际。

去年来看,我们加强了双边、多边合作,开辟第三方市场,跟17个国家签订了产能合作的备忘录或者协议,跟20多个国家签订了“一带一路”的备忘录或者政府间的协议。还对接东盟、欧盟、非盟、拉共体等等,进行多边合作,来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同时跟一些国家、跟一些跨国公司达成共识,合作去开辟第三方市场。所以去年在这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加强了资金的支持,亚投行成立了,丝路基金建立了,还有一些双边、多边的合作基金,力度也都比较大,这些都助推了国际产能合作。

去年产能合作在三个方面有重大突破。

一是铁路合作。最近一条是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到万隆的高速铁路,设计时速是250公里到300公里。两个国家成立合资公司,建设这条高速铁路。按照计划,在2018年底基本建成,2019年开始运行。第二条是中老铁路,去年12月2日正式奠基开工,有470多公里,中国和老挝合作建设。第三条是中泰铁路,去年12月下旬启动,从泰国的朗开到曼谷,这条铁路将近800公里。第四条是匈塞铁路,匈牙利到塞尔维亚,这条铁路300多公里,两个国家大概都有150多公里,中国跟他们一起合作建设。塞尔维亚段已经启动了。莫斯科到喀山的高铁,双方联合提议已经开始勘测。南美,巴西到秘鲁的两洋铁路,也已开始跟两国合作进行勘测。当然还有一些,包括美国的西部快线等等。

第二个大的突破是核电。中国核电企业跟法国电力公司合作,联合开辟英国的欣克利角核电站,有三个站址,其中有一个将来用的是中国华龙一号的堆型,也就是我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就可以参与到英国的电机组里面。中国核电还跟阿根廷签了重水堆、压水堆,这也是一个较大的进展。

第三个是产能,钢铁、水泥走出去的速度非常快。今年我们要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战略下搞好跟周边国家战略的契合,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从能源到信息,到交通,到产业集聚区,到产业链、产业带,统筹地来考虑,来推动国际产能的合作,同时还要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相信“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有力、有序地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不但能使双方受益,也使我们化解过剩产能多一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