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国家宣布扩大金融开放系列政策,金融业开放步伐有望加速。本文梳理了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乃至安徽的发展情况以及主要制约,重点分析了金融业扩大开放对安徽省的利弊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加强精准招商、完善营商环境、补齐监管短板、创新利用外部金融资源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开放实体经济影响应对举措

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将大幅放宽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市场准入。次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宣布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11条具体措施和时间表。随后,系列金融业扩大开放政策相继出台。一直以来,安徽省金融业开放的广度及深度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次金融业扩大开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改善金融业营商环境,用好内外部金融资源,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一、金融业扩大开放的提出背景

(一)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发展情况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准入门槛不断降低,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地域限制逐步放开。但总体看,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与实现自身发展需要、社会预期相比仍存在差距。目前,外资银行资产仅占全国银行类机构总资产的13%全国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及保监会;OECD国家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开放的下半场》。,不仅远低于OECD国家平均10%以上的水平,且与我国加入WTO时的2%相比也在降低。保险业外资资产占比也在2005年达到89%的峰值后逐步降到2017年的58%,远低于OECD国家20%—30%的平均水平。

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不断降低,一方面与金融危机后,宏观环境和企业自身战略调整等有关,但同时也反映出我国金融业营商环境欠佳。我国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在银行、证券、保险各行业对外资均有持股比例限制的国家,对业务范围和牌照发放也有不同程度的限制,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发展面临较多政策壁垒。调研了解到,基金外包业务在海外市场是银行的传统业务,但国内却尚未有外资银行成功备案。保监会明确发文要求选择国有或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放资本保证金或托管注册资本。又如,海关缴税、公积金及社保电子缴费等政务平台系统缺少对外资银行接口,在中资银行广泛应用的自动扣款、电子缴费等服务,外资银行却难以开展。一些地区海关不接受外资银行开立的保函,一些地区海关要求确认保函格式并同意备案后方允许开展业务。其他行政相关业务如财政存款、公积金归集、行政性收费等,虽没有监管或者地方政府明确的限制性文件,但实务中多数由指定中资银行办理。种种“玻璃门”、“隐形门”严重阻碍了外资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

(二)金融业扩大开放政策持续推出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健全和金融监管能力的逐步增强,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条件渐趋成熟。2017年1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5号),要求“服务业重点放宽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外资准入限制”。之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扩大金融开放提出了更为清晰明确的要求。为落实以上部署,去年以来,多项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政策持续推出,包括进一步放开境外机构开展金融服务的限制(包括支付、信用评级等),简化部分业务行政许可流程,明确外资机构入股境内机构政策,以及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我国银行间市场业务流程等。近期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宣布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后,系列政策按照“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思路加快推出。4月27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相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放宽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的通知》;4月28日,证监会公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外资持股比例最高可达51%,获得外资机构积极响应,金融业开放的力度和速度均超预期。

二、金融业扩大开放对安徽的影响

安徽金融开放程度总体较低,截至2017年底,外资银行资产规模占全省银行类机构的026%安徽省数据来源:《安徽省金融统计月报201712》、安徽省银监局、证监局及保监局网站。,外资财险公司保费收入占全部财险公司的079%,外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占全部寿险公司的2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来看,金融业扩大开放对安徽而言利大于弊。

(一)有助于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

近年来,安徽省中资金融机构规模、数量扩张迅速,已形成足够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庞大的客户基础。截至目前,全省各类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达8455个。相比而言,外资金融机构发展缓慢,在华23家外资法人银行中仅有4家在安徽设立分支机构,13家合资证券公司中仅1家在安徽设有分支机构,56家外资保险公司仅8家设有分支机构。扩大金融业开放政策推出后,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扩张意愿有望提振,这将有助于安徽招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构建多元化金融供给体系,增强金融业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二)有助于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当前安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扩大内需,鼓励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但省内金融机构在消费信贷、小微贷款、风险投资等领域发展相对缓慢,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种类较少。而外资金融机构在治理结构、信贷管理、风险定价等方面的优势可对中资机构起到良好示范作用,促进本土金融机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有助于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规划深入实施,安徽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金融支持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外资金融机构遍及全球的分支机构网络和先进的投融资经验,可为省内企业提供快捷高效结算渠道,有效协助企业海外投资、并购,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此外,外资银行与跨国公司具有密切持久的业务联系,可搭建信息平台,协助省内企业与之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推动以资招商,双向开放。

扩大金融开放,不可避免将加剧省内金融竞争,分流现有客户资源,对部分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实力偏弱的中小银行形成冲击,也将增加金融监管难度。但归根结底,短期内面对的一些挑战和压力,缘于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不够,金融供给效率不足,更加需要通过开放引入竞争,增强金融业配置资源的效率。

三、政策建议

安徽应以此次金融扩大开放为契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以外资银行引进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扩大金融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一)加强外资金融精准招商

积极对接一行两会及相关部委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举措,放宽境外金融机构准入限制。将现代金融招商纳入各地精准招商计划,打造金融定向招商专业团队,举办高规格外资金融论坛、推介会,搭建外资金融招商项目服务“绿色通道”。继续大力引进外资银行、保险机构的同时,鼓励外资金融租赁、资产管理、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来安徽发展,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在安徽设立功能总部、后台服务与服务外包机构。将招商与引智紧密结合,研究设立海外金融人才联络站,有针对性地引智聚才。

(二)营造内外无差的营商环境

全面调研外资金融机构在安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畅通外资金融机构信息交流渠道,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全省“三重一创”、“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规划。增加政策透明度,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打造适应外资金融机构发展的制度环境,推进金融市场法制化。

(三)补齐金融监管短板

适应新时期金融业发展需求,创新金融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针对中资金融机构与外金融机构业务特点、发展需要和风险控制的实际,在合规前提下探索部分领域实行差异化监管,避免“一刀切”。在扩大开放的同时重视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产品风险预警和防范,使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开放程度相匹配。

(四)创新利用外部金融资源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统筹用好省内外、境内外金融资源。鼓励省内外金融机构加强合作,支持暂未进驻安徽的外资银行通过银团贷款等途径为省内重大工程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鼓励省内企业海外发债、投资、并购过程中,与经验丰富的国际大型银行、国际评级机构加强合作。探索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参与省级股权投资基金建设,支持外资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的方式,参与上市培育、并购。

参考文献:

[1]《径山报告》课题组中国金融开放的下半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2]孙立行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与战略取向[J].世界经济研究,2008(08)

[3]周茂华金融监管能力应与开放程度相匹配[N].经济日报,2018—04—23

(窦瑾,安徽省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