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 陈瑶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不断放宽劳动力流动的政策约束,东部地区加大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东部城镇转移,加剧了劳动力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为合理引导湖北省劳动力均衡分布,收集2017年湖北省劳动力资源分布数据和近十五年以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和毕业生人数等相关数据,测度湖北省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并对各市州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考察,得出结论:资本投入、非农产业结构占比、城镇化是当前影响湖北省劳动力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分布 最优劳动投入规模 劳动力相对剩余量

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地自由流动,导致劳动力分布的不均衡的特征更为明显,其中最典型的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业人口再分布。身体健康、劳动能力强、有改善生活需求的农业人口放弃从事本地低附加值的农业工作,转向本省外地或外省的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工作,从而带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或城市集聚,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大量人口的集聚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劳动力共享市场,劳动要素成本迅速下降,生产成本也随之下降,形成产业优势,体现了城市的规模收益,不少城市完善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布局。但马歇尔认为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技术水平决定投入的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的比例是不同的,过多的要素投入会导致边际收益低于边际成本,对经济增长不利。而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会节约要素投入,随着经济深化发展,生产对要素的依赖性会减弱。钟珏、蓝海涛(2009)使用1996和2006年农业普查数据,测算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资源为13亿人。蔡昉等学者则认为我国近年来沿海地区以至于内地的“民工荒”折射出中国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人口红利”不可持续。杨胜利、高向东(2014)利用1995~2010年数据分析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的劳动力资源分布,发现投资规模集中的东部吸纳的劳动力资源最多,2003年以来在东部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背景下,依然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中部和西部虽然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但由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在城镇化发展中富余劳动力难以发挥作用。本文试图用湖北省近十年来数据分析湖北省劳动力资源分布的变化过程,验证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为湖北省劳动力资源的优化利用提出建议。

一、湖北省劳动力资源分布现状

2017年湖北省户籍人口61418万人,比上年减少1497万人,常住人口59020万人,比上年增加170万人。湖北省城镇人口349989万人,乡村人口240211万人,城镇化率达5930%。2017年武汉城镇化率首次突破70%,鄂州、黄石城镇化率紧随其后进入60%,11个市州城镇化率在50%~60%之间,只有黄冈、恩施和神农架城镇化率依然低于50%。武汉城市圈常住人口316209万人,占湖北省人口比重为536%,其中武汉常住人口为108929万人,人口密度为1282人/平方公里,是人口密度排名第2位的鄂州市的2倍。湖北省17个市州常住人口规模在400万~600万之间的城市分别是黄冈(63410万)、襄阳(56540万)、荆州(56417万)、孝感(49150万)和宜昌(41356万),而人口密度紧随武汉其后的5个城市则是鄂州(676人/平方公里)、黄石(528人/平方公里)、孝感(524人/平方公里)、天门(490人/平方公里)和潜江(482人/平方公里)。

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以前湖北省户籍人口小于常住人口,2000年以后户籍人口一直比常住人口多300万左右。其中2010年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4522万,是差额最大的一年;2017年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2398万人,是15年来差额最小的一年。就17个市州表现来看,除武汉与宜昌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其他城市均为人口流出地,其中黄冈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10621万人,其次是荆州(7784万)和恩施(6526万)。

2017年湖北省从业人数为361000万人,三大产业从业人数比为3540%、2324%和4136%,其中208600万人分布在城镇,152400万人在农村。除武汉、恩施、神农架和黄冈外,其它14个市州第二产业就业率普遍高于第一、第三产业。2017年湖北省高新制造业产值为2088554亿元,增加值为593789亿元,武汉(275400亿元)、襄阳(89814亿元)和宜昌(40641亿元)位居高新产业增加值前三位。2017年全省研发人员235263人,地市州中武汉(40179人)、襄阳(30234人)和宜昌(24758人)位居前三。

二、湖北省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测度的模型与数据分析

(一)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测度的模型

王金营(2011)指出当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出时,存在最优产出所需要的投入要素,即资本或劳动的最优要素使用量。参考王金营(2002、2016)与杨胜利(2014)在经济增长函数中引入人力资本外部性变量,本文将考察人力资本外部性的经济增长函数(1)定义为:

从表2得出如下结论:(1)最优劳动投入规模受到GDP与平均工资水平影响,GDP发展速度越快,吸纳就业越多,劳动相对剩余量越少;(2)外部经济冲击对就业有直接影响,表2中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湖北省2009-2010劳动相对剩余量有小幅回升,2011年才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3)湖北省从业人员规模呈上升趋势而劳动相对剩余量不断缩小,说明湖北省经济发展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将劳动要素弹性1-α=035和2017年各市州相关数据代入(4)式中,得到2017年湖北省各市州最优劳动投入与劳动相对剩余量,见表3。

从表3得出如下结论:(1)武汉、宜昌、襄阳、孝感相对劳动剩余量为负数,存在劳动力短缺现象,说明这些地区在现有工资水平下还可以继续吸纳就业人员;(2)宜昌与襄阳相对劳动缺口高于武汉,说明湖北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就业效应明显高于第三产业;(3)传统农业生产区以及第二产业落后地区如荆州、黄冈和恩施的相对劳动剩余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存在大量需要转移的农业人口;(4)城市群之间劳动力流动更自由,地理位置越接近城市群中心的地区如武汉、襄阳、宜昌,劳动相对剩余量越小。

三、湖北省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杨胜利、高向东(2014)分析劳动力相对剩余量影响因素的时候选取了六个研究变量:人力资本、人均受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率、人均GDP和人口增速,得出城镇化率和人均GDP是影响区域劳动相对剩余量的主要因素。本文结合湖北省劳动力资源分布的特点,选取人均资本( K L )、产业结构(i)、城镇化率(Urban)和人均受教育水平(h)为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数据见表4,构建模型(6)如下:

从相关性分析来看,劳动相对剩余量减少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最为密切,非农产业比重越高对农村人口转移越有利;其次是人均资本占有量对吸纳就业人口有正向作用,投资规模越大的地区劳动相对剩余量越少;城镇化率对劳动相对剩余量减少也有影响,城镇化率越高,对劳动就业越有促进作用。四个影响因素中,人均受教育水平对劳动相对剩余量减少的作用虽然存在,但是并不显着。可能是因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与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而且从武汉、襄阳和宜昌的高新产业发展规模和从业人数来看,人力资本积累越多、层次越高越有利于劳动的节约,对劳动就业的促进作用可能为负。

四、结论与建议

湖北省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近年来随着中部地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吸纳就业能力提高,留在省内务工的农村人口越来越多。湖北省劳动力分布极不均衡,劳动力主要是向第二产业发达的地区集聚,这与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基本一致。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制约着地方经济专业化发展,也制约劳动力收入水平提高。在现有生产技术水平下,加大资本投入、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和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人口转移的有效手段。长期来看,随着人力资本的深化,提升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质量水平是吸引更多高素质劳动就业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参考文献:

[1] 龚胜生,陈丹阳,张涛1982-2010年湖北省人口分布格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05).

[2]王金营中国经济增长与综合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需求[J].中国人口科学,2002(04).

[3]杨胜利,高向东我国劳动力资源分布于优化配置研究[J].人口学刊,2014(01).

[4]王金营,李竞博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检验——基于人口活跃度—经济模型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6(06).

[5]王莹莹,童玉芬首都圈劳动力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解释[J].人口与经济,2017(01).

[6]王冬晨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人口要素对苏州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统计科学与时间,2019(01).

[7]罗华军影响黑龙江省城镇就业的合租要因素及趋势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6(06).

[8]毛丰付,潘加顺资本深化、产业结构与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J].中国工业经济,2012(10).

[9]韩峰,郑腾飞空间供给外部性经济集聚与城市劳动生产率一对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04).

[10] 邓智团,樊豪斌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6(04).

〔本文系2016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劳动力约束下湖北省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与绩效评估(项目编号:16G21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