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宏大工程。国际通行的国家公园、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方式可以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国家文化公园具有保护传承、宣传教育、科学研究、游憩、社区发展等功能,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顶层设计,以文化传承和弘扬为核心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处理好共性与特性的关系,创新构建协同联动的管理运营机制,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关键词:国家文化公园  文化线路  遗产廊道

2017年《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首次正式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1]。2019年12月,国家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国家文化公园与国家公园有相通之处,都由能够代表国家形象的资源构成,都具有全民公益性,对资源的保护都强调原真性和完整性[1-2]。当前设立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从空间结构上看,总体上都是线性的。本文认为,国外在国家公园、线性文化遗产的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开发利用等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可以为当前我国国家文化公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一、国家公园概念与发展特点

国家公园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成功的自然保护模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建立的国家公园与保护区管理类别体系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遗产管理体系,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应用该体系或根据该体系修正了本国遗产地类别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国国情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国家公园标准进行了部分调整,形成了具有本国自身特点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

(一)概念及管理目标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定义,国家公园是指主要用于生态系统保护及游憩活动的天然的陆地或海洋,指定用于:为当代和后代保护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排除任何形式的有损于该保护区管理目的的开发和占有行为;为民众提供精神、科学、教育、娱乐和游览的基地,用于生态系统保护及娱乐活动的保护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定的国家公园的主要管理目标是:保护具有国家和国际重要意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保证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理区域的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并使其中的生物种群、物种和基因资源得到持续发展;在尽可能维持自然状态条件下,为游客提供精神的、教育的、文化的和娱乐的机会;摒除并阻止一切和建立国家公园目的相违背的开发和占有行为;在不违背其他管理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的需求。[3]

(二)发展模式

由于国情不同,不同国家的国家公园在保护地域、所有制、公园功能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公园面积来看,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由于地广人稀,设立的国家公园面积辽阔;欧洲大陆由于国家众多、人口密集,设立的国家公园大多面积较小(1万公顷以下)[4]。

从管理机制来看,有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型管理模式,美国国家内政部下设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统筹所有国家公园的大小事务;有以德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地方自治型管理模式,德国国家公园由各州政府或地区政府自主管理;有以英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的综合型管理模式,英国国家公园由国家公园管理局与国家公园内所有的土地所有者共同合作进行管理。[5-6]

从功能分区来看,美国国家公园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为公众提供娱乐、旅游体验的场所,按照资源保护程度和可开发利用程度,划分为原始自然保护区、文化遗址区、公园发展区和特殊使用区;韩国国家公园根据资源保护、公众游憩和教育以及居民生活的需要,划分为自然保存区、自然环境区、居住地区、公园服务区。[7]

(三)特点总结

总体而言,无论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国家公园理论体系,还是世界各国的国家公园发展模式,都有以下共同特点:

1.国家公园是本国或本地区重要的遗产管理体系类型之一,主要是保护本国或本地区重要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

2.坚持保护第一和公益性原则。各国都将保护资源和提供公益服务作为国家公园的主要使命,要求保持资源的原真性、完整性,同时强调在限定的区域范围内为大众提供科研、教育和游憩等公益性服务。经营开发只是为完成国家公园使命而采用的手段,并不以创收为目的;

3.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的管理机构。为保障国家公园管理目标的实现,各国在保护范围、规划体系、功能分区管理等方面构建了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无论是中央垂直管理还是以地方为主的管理,国家公园都有规范的管理机构进行综合管理;

4.经营机制是管经分离、政企分开。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保护资源和提供公共服务,营利性商业服务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由市场供给;

5.社会参与国家公园管理。国家公园建设资金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捐助和经营收入为辅,强调社区和公众参与的多方监督。

二、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国外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和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都强调遗产形态的线状特征,强调各个遗产节点共同构成的文化功能和价值以及至今对人类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8],但在理论基础、遗产内容和管理实践上又各有不同、各有侧重。

(一)文化线路

1.概念与特征。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2008年通过的《文化线路宪章》中对“文化线路”的定义是:无论是陆地上、海上或其他形式的交流线路,只要是有明确界限,有自己独特的动态和历史功能,服务的目标特殊、确定,并且满足以下条件的线路都可称为“文化线路”。一是必须产生于,也反映了人类的互动,和跨越较长历史时期的民族、国家、地区或大陆间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多维度持续交流;二是必须在时空上促进其所影响的文化间的交流融合,并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反映出来;三是必须将相关联的历史关系与文化遗产有机融入一个动力系统中。[9]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3项文化线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线路概念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强调长时期、持续的、跨区域、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对话、相互影响和融合;二是强调线路整体的价值要大于其各部分的价值之和,线路正是通过整体而获得它的文化重要性;三是强调线路用途、价值和内涵的多元性、多层次性。[10-11]

2.管理实践。文化线路遗产的管理制度与所在国的文化遗产管理制度基本一致,通过规划、法规对文化线路遗产进行严格的建设引导和管理控制,注重宣传展示与可持续利用。如法国米迪运河,其保护和开发由国家和地区两级机构进行管理:国家层面上,由法国国家航道管理局和国土设施交通整治部下属的水道管理机构两方共同管理;地区层面上,由国家航道管理局下属的图卢兹水运行政部进行管理。在《法国公共水域及运河条例》中针对米迪运河管理设置了专门章节,出台了《米迪运河遗产管理手册》等,以规范遗产管理。[12]再如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在展示利用中,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公众可以在网站上便捷地找到与线路有关的旅游体验项目,并了解该项目的地理位置、天气、住宿、餐饮,以及自行车租赁等详尽的信息;举办与线路文化主题相关的展示、庆典、电影、会议等特别项目,提供深度文化体验。[13]

(二)遗产廊道

1.概念与特征。遗产廊道是美国针对较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战略方法。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及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等功能。”遗产廊道是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内部可以包括多种不同的遗产;它强调对廊道遗产价值的整体认识和整体保护;不仅强调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而且强调其经济、旅游及生态价值。[14-15]

2.管理实践。自1984年建立第一条国家遗产廊道至今,美国已有8条国家遗产廊道。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管理主体是联邦政府授权的遗产廊道委员会,委员会由国家公园管理局、州和地方政府、非营利组织以及其他利益相关团体、个人组成。遗产廊道的主要管理目标包括: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多样化的游憩开发;通过解说与教育让居民和游客认同遗产保护价值并给予支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区域全面振兴。[16-17]美国众多法律规范都有关于国家遗产廊道管理的规定。除了针对国家历史遗产保护、环境保护的《国家历史保护法》和《国家环境政策法》外,还专门针对国家遗产廊道管理和保护进行了立法,包括针对遗产廊道总体性问题的立法,如《国家遗产区域政策法》,和为某个具体的遗产廊道所立的法,如《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法》。[18]美国遗产廊道保护规划注重整体性,主要从绿色廊道、游步道、遗产、解说系统四个方面入手,保护遗产廊道边界内所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并提高娱乐和经济发展的机会。

三、国家文化公园概念界定

(一)定义

参考国外关于“国家公园”“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的定义,结合我国当前关于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政策要求和具体实践,本文认为,国家文化公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信仰和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实施公园化管理经营的特定区域。国家文化公园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强调整合一系列文化遗产后所反映的整体性文化意义;二是由国民高度认同、能够代表国家形象和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独一无二的文物和文化资源组成;三是具有社会公益性,为公众提供了解、体验、感知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作为国民福利的游憩机会,同时鼓励公众参与。

(二)功能与价值

1.功能。国家文化公园具有保护传承功能、宣传教育功能、科研功能、游憩功能和社区发展功能。

保护传承功能是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功能。国家文化公园内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精神家园和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是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是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首要目的。唯有将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国家文化公园方能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公园的其他功能才能够得以发挥。

宣传教育功能是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功能。国家文化公园作为直观的、形象的实物遗存,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中华文明的宣传阵地,是开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科学研究功能是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功能。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区域,能够依托公园内部丰富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生存环境资源为科研提供服务。同时,围绕公园的开发、建设、管理等也需要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游憩功能是国家文化公园的价值体现。国家文化公园划分为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四类主体功能区,其中后三类区域均可开展参观游览和文化体验活动。

社区发展功能是国家文化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公园范围内、周边或多或少都分布有社区。公园在发展过程中,会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带动社区的发展。社区在参与公园建设、管理中,在日常生活中延续传统文化,将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2.价值。国家文化公园的价值可以分为本体价值和衍生价值,本体价值包括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衍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环境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是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公园其他价值的基础。国家文化公园内的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真实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自然生态状况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状况,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科学价值。国家文化公园内的文化遗产反映了其产生时代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程度,是当时社会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创造能力的代表;有的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含量或丰富的科学内容;文化遗产也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资料。

艺术价值。艺术价值反映在国家文化公园内人类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文化景观,建筑、绘画、雕塑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等多个方面。

社会价值。国家文化公园内的文化遗产可以反映国家的历史起源、民族精神与国家价值观的渗透。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能够为彰显民族身份、促进文化认同提供精神支持。

经济价值。国家文化公园的经济价值体现为直接利用公园内的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教育、旅游等产业产生的直接经济收益,和公园内及周边社区因为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的就业扩大、收入增加、相关产业发展、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发展等间接经济收益。

文化价值。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指公园内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价值特性和属性对现代文化的充实、完善、借鉴及对现代文化思潮的社会影响。

环境价值。文化遗产周边环境是遗产存在的基础、背景和条件,如果文化遗产周边环境被破坏,其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等都将大打折扣。保护、恢复、改造国家文化公园内及周边的环境,有利于美化公园环境、提升公园形象。

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

(一)规划先行,法规保障

国家文化公园跨越多个省区市,公园内文化遗产类型丰富、数量庞大、分布分散、权属复杂、保存状况和利用条件不一,而且各地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各不相同,还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众多社区居民和相关利益群体,因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规划,树立整体意识,形成全国一盘棋;明确各地不同的功能定位,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发展合力;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各自建设重点和管控要求,促进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同时,强化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法规的实施,制订、修订特色类型或地域性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红线意识,并将其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

(二)文化引领,文旅融合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必须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和研究、阐发放在首位,坚持保护优先、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文化遗产和遗产环境的保护;强化理论研究,深度挖掘文化内涵;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和新媒体、自媒体、短视频等传播方式,促进文化展示和传播。合理利用是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发展旅游是最有效的利用方式。要建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家文化公园,就要尊重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的规律,针对细分旅游客源市场,设计便利化、多样化、可参与的文化旅游项目及活动;传承经典的同时融合现代元素,打造文旅IP,延伸文旅产业链。

(三)突出整体主题,彰显地域特色

虽然国家文化公园由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的文化遗产组成,但每个部分都具备共同的特征和价值体系,每个部分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需要把握好国家文化公园的共性,注重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与此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国家文化公园的地域广泛性和公园内各区域文化多样性、资源差异性,在尊重文化整体性的前提下,求同存异,重点讲述地方文化故事,因地制宜地展现地方特色文化,避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同质化。

(四)统筹协调,系统整合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涉及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宣传、文旅、文物、发改、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为避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需要建立多方协同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统筹机制,组织各相关部门配合形成合力。强调公园相关省份的主体责任,加强公园顶层设计与重大项目规划,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格局。在统筹各部门、各地政府资源和力量的同时,鼓励、引导社区、企业、社会团体、志愿者队伍等参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运营,建立常态化、多主体广泛参与的交流合作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五)试点示范,有序推进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项跨省域、跨部门、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为避免文化遗产的价值得不到完整、应有的体现,或过度商业化、娱乐化以至破坏文化遗产,需要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实行分类实施、分步推进,综合文化资源、文旅产业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先行先试,有重点、有选择地推进,因地制宜寻求合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然后以点串线、从线到面,整体提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5/07/content_5191604.htm,2017-05-07.

[2]新华社.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答记者问[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12/05/content_5458886.htm?from=

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2019-12-05.

[3]大自然保护协会.国家公园保护问答[Z].昆明:大自然保护协会,2009.

[4]吴承照.保护地与国家公园的全球共识——2014IUCN世界公园大会综述[J].中国园林,2015(11):69-72.

[5]蔚东英.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国别比较研究——以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新西兰、南非、法国、俄罗斯、韩国、日本10个国家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89-98.

[6]哈秀芳,徐宁.欧美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对中国西藏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思考[J].西藏科技,2018(7):4-10.

[7]虞虎,陈田,钟林生等.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功能分区研究[J].资源科学,2017,39(1):20-29.

[8]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J].南方文物,2006(3):2-5.

[9]丁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线路宪章[J].中国名城,2009(5):51-56.

[10]刘科彬,沈山.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特征与价值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7,26(6):143-153.

[11]王建波,阮仪三.作为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文化线路宪章》解读[J].城市规划学刊,2009(4):86-92.

[12]万婷婷,王元.法国米迪运河遗产保护管理解析——兼论中国大运河申遗与保护管理的几点建议[J].中国名城,2011(7):53-57.

[13]杨浩祥.欧洲文化线路展示与利用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5(4):186-187.

[14]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J].中国园林,2001(5):85-88.

[15]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1):28-31,54.

[16]龚道德,袁晓园,张青萍.美国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模式运作机理剖析及其对我国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6(1):17-22.

[17]刘庆余.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经验借鉴[J].东南文化,2013(2):29-35.

[18]陶中怡.美国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立法及其启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588-593.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长征主题国家文化公园概念、功能与文旅融合产业链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9BH157)阶段性成果〕

(李树信,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