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玉静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处于攻坚期,新的时代背景呼吁新的发展格局,五大新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创新居于新发展理念之首,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十四五时期要继续以创新引领经济高水平发展。创新发展理念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十四五时期,为推动我国经济高水平发展,要继续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引领经济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创新发展理念 经济高水平发展 科学技术创新

一、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必然性

(一)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需要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争端不断,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兴起都会带来世界面貌的巨大变化。因此,世界各国在挑战与机遇面前深刻认识到科技革命、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各个国家都加紧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经验和南美国家缺乏创新发展停滞不前的教训深刻揭示了只有创新才能赢得世界发展的先机。

(二)改革开放攻坚期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实行几十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发展协同并进,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脱贫攻坚战实施以来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发生率大大降低,脱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吸引外国投资、资源驱动、劳动力驱动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这种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导致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能源枯竭问题随之而来。新时代如果继续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必定会加剧,给经济发展带来挑战,经济发展可持续性难以实现,难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任务的难度和深度加大。另外,我国的劳动力价格大幅提升,人口红利消失,发达国家纷纷看中劳动力价格更加低廉的低收入国家,将在华工厂转移。我国正面临着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低收入国家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优势的双重挤压,如果不尽快转变发展方式,我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难度巨大,发展会面临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危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成创新型国家,跻身高等收入国家,必须也只能依靠创新驱动,通过科学技术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等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重视创新的作用,认为创新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创新,即科学技术的创新,还包括社会科学的创新,即理论、制度等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理念具有继承性,我国在充分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五大新发展理念,并将创新发展理念放在五大新发展理念的首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先导是理论创新,保障是制度创新,根本是文化创新。

(一)科技创新是核心

科技创新居于创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位置。党中央历来重视科技创新,毛泽东时期“向科学进军”的口号、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的重要论断充分彰显了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科技创新居于创新发展理念核心地位的原因是新时代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是关键,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新时代,我国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的新阶段,这就要求工业发展要向高水平高质量方向迈进,工业发展更加依赖科学技术的创新驱动,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制造业能力,使制造业发展更加智能化,促进我国向制造业强国发展。新型信息化需要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创新,使其服务于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以此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表现,智能城镇化的建设需要加强智慧城市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城市交通技术打造智慧、安全、便捷的城市,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感。农业现代化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的大规模、集约化生产。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可以充分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农业智能化。

(二)理论创新是先导

理论创新是创新发展理念的先导。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可以得出理论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理论又能指导实践,创新发展理论的完善能够有效指导创新发展的实践,因此要加强理论的创新。当代中国经济制度领域的相关创新理论,主要包括: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创新、基本收入制度的理论创新以及经济运行分析的理论创新。相关经济制度的理论创新有利于释放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通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市场与政府各司其职。

(三)制度创新是保障

制度创新是创新发展理念的保障,良好的制度能够促进科技创新。邓小平曾指出:“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但是当前还存在着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通道不畅的现象。主要表现有:一长期的官本位制对科研人员产生了影响,科研人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非科研活动上,科研时间被挤压;二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单一,唯数量是从的评价标准不符合科研规律。许多科研管理者的唯数量是从的常识与“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科研人员的普遍共识相矛盾。单一的数量评价标准会导致科研人员滋生学术浮躁、助长急功近利的势头;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滞后。产学研相结合只是处于理论层面,大量科技创新成果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很多有价值的创新成果甚至被搁置。毛强:《根治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痼疾》,《学习时报》2016年2月18日新时代推动科技创新要扫除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释放科技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