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腾飞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根据《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6—2020年间,我国县域GDP由330705.4亿元增至389939.3亿元;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2116.5亿元增加到23258.8亿元。县域经济作为综合型、联结型、特色型和非平衡型的区域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柱,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基础,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诸多县域产业层次偏低、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关键要素支撑能力不足,开放合作不够,亟需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点

(一)产业转型难:产业层次偏低,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从产业层面看,县域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都制约着县域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2020年,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8451.6亿元,约占全国75.2%。多数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多而不精,更多局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工业化进程较慢,县域第二产业占全国比重由2016年52.7%降至2020年40.8%。多数县域工业主要集中在冶金、焦化、建材等行业,尚处在服务本地的原料及来料加工业等低附加值环节;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较低,新兴增长点培育不足。服务业发展滞后,2020年县域服务业增加值约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550159.77亿元)的32%。许多县域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化程度低,家政、医疗等多样化服务供给不足;附加值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如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占服务业比重低。县域民营经济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不少县域中小企业都存在规模小、产品技术及装备水平低、基础差,企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二)要素保障难:人才少、资金缺、用地难,关键要素支撑能力不足

从要素保障看,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支撑能力不足,是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瓶颈。一是人才供给不足。一方面,县域人口规模逐年减少,我国县域户籍人口数量由2016年91567万人减少至2020年89646万人。另一方面,县域层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布局较少,人才供给短缺,特别是高端创新型人才缺口突出。一些地方在人才建设“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方面存在“断层”现象。二是县域金融财政支撑不足。县域融资渠道单一、小额贷款利率高、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直接导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县域民营企业在研究开发、技术改造、规模扩张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资金紧缺的困扰。县域财政支撑力度不足,财政困难问题较为突出。从县域财税总量来看,2020年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为77702亿元,超出收入近2倍,赤字现象严重。县乡财政困难、政府债务负担沉重使得一些地方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严重影响了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三是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在建设用地供给中,土地供应紧张与用地粗放并存。部分县(市)面临建设用地指标紧缺,一大批项目无法落地,同时产业集聚区用地粗放、闲置浪费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

(三)区域联动难:县域经济自成体系,开放合作不足

从开放合作看,不少县域产业同质化发展的现象比较普遍,忽视区域间合理分工与布局。在传统的地方考核体系指引下,县域经济发展以竞争为导向,往往更多侧重利用本区域内的发展资源,发展“小而全”“弱而全”的地方产业体系,往往缺乏跨区域的产业链式延伸和各个环节的分工合作,导致县与县之间同类产业区块并存,过度的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县域与区域中心城市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区域联动发展机制,往往导致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难以向县域渗透。县域发展利用中心城市的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高端要素比较困难,不利于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一)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加快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坚持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实现差异化发展。立足县域农业资源,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打造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品牌,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发展县域特色工业,实施“一县一主业”的策略,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业、特色工业园区等县域特色产业,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县域特色旅游业,打造县域精品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积极培育旅游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推动县域经济多元化、特色化发展。积极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打通县域生产、加工、流通、营销渠道,推进县域产业链条式联动协同发展。壮大县域民营经济实力。营造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加快民营经济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打造县域特色民营经济品牌,做好产业链流通环节的衔接和疏通,助推县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把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与县域产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互联网+县域经济”,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融合发展。

(二)着力缓解要素瓶颈制约

坚持创新驱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创造力和市场活力。人才培引方面,建立健全县域本土人才培养机制、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积极引进科研机构、高校以及高职学校的高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拓宽招才引智视野,鼓励各县(市)在人才密集区设立人才“飞地”,吸引人才回乡,鼓励外出人员回到家乡创业,集聚各类人才投身县域发展。财税支持方面,激发县域金融活力,整合升级县级投融资平台,通过政府搭台,优化企业融资和银行拓展金融服务,促进政银、银企、政企有效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产业链金融,引导更多信贷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对承担农业生产、生态建设、边疆边防、贫困地区等县域适当增加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支持设立县域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基金,探索设立县域企业上市、发债绿色通道。土地供应方面,在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严守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的前提下,探索制定县域土地指导政策,盘活优化存量土地、保障新兴产业用地,对符合产业目录导向的重大项目给予用地优惠。

(三)高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

坚持开放发展,大力推进内外联动,各县市应找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加快形成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的共建共享。一是明确在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和角色分工,利用自身空间节点优势,优化发展空间和产业功能布局,构建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区域发展体系,在区域城镇体系中承接来自大中城市的技术、资本、人才、信息、管理等要素辐射溢出,积极建设卫星城镇和次级增长中心。二是加强与其他县域横向合作,共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制造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加强研发、生产、服务、销售等方面的交流融合,联动城乡融合发展。三是坚持开放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外向型产业示范园区,发展开放型经济。健全成本分担和利益分享机制,支持省际交界处县市共建合作园区。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