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兴东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现代农业农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流通体系建设却相对滞后、短板明显,导致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低下、流通成本高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必须以培育龙头流通企业、完善双向流通网络、推广新型流通模式、加强流通设施建设和营造良好流通发展环境为重点,补齐流通体系短板,构建城乡双向循环农村流通体系,切实发挥农村流通的串接产销、衔接城乡功能,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服务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一、流通体系不完善成为乡村振兴突出制约

(一)乡村振兴必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我国乡村发展的特点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乡村要振兴,必须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速城乡要素流动,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乡村生产看,现代农业和乡村工业产品以城市为销售市场,乡村产业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要求农产品顺畅进城。从乡村消费看,广大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需要借助城市工业的供给,农村超大规模消费市场的有效满足要求工业品顺畅下乡。从要素配置看,乡村产业必须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等城市优势要素下乡,与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农村优势要素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业兴旺。

(二)畅通城乡经济循环需要流通体系支撑

《“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指出,高效流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发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财富创造的作用。对城乡经济循环而言,促进农产品进城需要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扩大工业品下乡需要借助从工厂到农户的消费品流通体系,推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就地实现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农业产业链主体留在农村,把农业价值链增值留给农民,更需要低成本、高效率的城乡流通体系支撑。

(三)流通体系不完善阻碍城乡经济循环畅通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均取得明显进展,农业农村生产效率获得显着提升。但农业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制约。突出表现在:农村流通设施依然薄弱,产业路、资源路等农村功能性公路仍有待完善,产地冷链设施、乡村配送网点等农村“最先、最后一公里”物流设施有待补强;农村流通网络尚不完善,农产品供需对接不精准、商贸流通渠道部分中断等问题依然存在,物流服务网络成本高、效率低,可持续运行能力不强;龙头流通企业极度缺乏,流通串接生产与消费的作用难以发挥,农业农村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组织化程度较低。流通体系短板明显,极大降低了我国农业农村流通效率,进而阻碍了城乡经济高效循环,影响了乡村振兴进程。

二、加快构建城乡双向循环农村流通体系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要求,适应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点,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原则,以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为根本出发点,以串接生产与消费、衔接城市和农村、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组织为基本功能,以流通企业、流通网络、流通设施和流通发展环境建设为主要抓手,构建城乡双向循环、能力强大的农村流通体系。促进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间、工农间高效流动,着力提高农业农村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并通过流通引导生产、诱发消费机制,为扩大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三、明确农村流通体系建设重点任务

(一)培育对接城乡的龙头流通企业

根据农村分散生产、分散消费的特征,发挥龙头流通企业对供产销全链条的供应链组织关键作用。以县域为单位,按照“一县一龙头”原则,各县至少培育形成一家大型流通企业,统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从综合性电商切入,与阿里、京东等企业合作,接入本地特色资源,共同打造县域电商服务中心。从物流快递切入,引进中国邮政EMS、顺丰、极兔、三通一达等全国性快递企业,建设辐射周边的区域分拨中心。从农产品上行切入,借鉴寿光蔬菜、新疆水果等发展经验,着眼于畅通销售渠道,培育本地龙头农产品流通企业。从农业生产物资流通切入,拓展供销系统功能,提供从农资下行到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全品类流通服务。

(二)完善双向辐射的流通服务网络

围绕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行双向辐射,以县域流通网络建设为重点,建设、整合和完善“县—乡—村”三级流通网络,并通过对接全国流通网络骨干设施,实现更大范围流通辐射。建设完善县域物流快递体系,并对接国家物流枢纽,畅通综合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县域冷链物流体系,并对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畅通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提升县域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并对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城市),畅通交通运输服务网络。整合完善县域商业网点、消费中心资源,并对接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提升综合流通网络水平。

(三)培育富有活力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

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鼓励农村消费品、农资经销企业、快递企业业务对接,利用农产品上行流通渠道反向开展工业品消费品下乡,大力发展农村共同配送,实现农村消费升级和农村基本服务均等化。规范直播培训、强化电商孵化,发展新型农村电子商务,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搭建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信息平台,主动抓取农产品电商、商超、快递、终端消费者数据,进行农产品供需精准预测,引导全国农产品种植结构优化,提升我国农产品种植宏观调控水平。促进农产品直销等新流通模式发展,强化农村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新经济。

(四)补齐农村流通设施短板

聚焦交通、物流、商贸三大领域,补齐农村流通设施短板。深入实施“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以产业路、资源路为重点,有序推进乡镇通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扎实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加快完善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实施“快递进村”工程,鼓励发展“多站合一”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推进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合作联营、成网配套。推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

(五)优化农村流通发展环境

营造有利于农村流通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流通串接生产消费、衔接城市农村、创新产业链供应链组织的功能和作用。理顺农村流通管理体制,建立由农业农村部牵头的工作组,协同相关部门统筹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消除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和农村就业吸引力。破除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投入的政策性制度性障碍,有序引导城市力量开展农村流通经营。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政策,为流通企业开展跨业经营创造条件。健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社会信用等基本制度,建设全国统一农村流通市场。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