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宜勇 魏巍 廖晓诚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有1866个县和县级市,县域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40%。当前,我国县域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和难得机遇,也承担着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南。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要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优化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更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创新县域经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这就需要我们真抓实干,以高水平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扎实有效地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

一、高度重视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把县域治理的重要性形象概括为既要“接天线”又要“接地气”。所谓“接天线”,就是对上要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工作部署;所谓“接地气”,就是对下要善于领导乡镇、社区,促进发展、服务民生。强调县一级工作做好了,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就有了坚实基础。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来看,县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也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发展县域经济,既是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又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

新发展阶段,县域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但其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如何扎扎实实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课题。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不牢”,则未来的收获必定“地动山摇”,只有扎扎实实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才能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石,才能让百姓享受更多的满足满意和幸福安康。

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和竞争力。县域经济要摆脱长期粗放式增长的路径依赖,转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发展模式,突出县域特色优势,打造富民产业,提升产业链水平,增强创新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形成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县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区域协同。县域经济要坚持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加强县域内的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提升县域综合服务体系的水平,增强县城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县域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同时,县域经济要加强与上下游地区的协作联动,充分发挥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作用,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循环和社会协调。

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推动县域经济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县域经济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施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保障县域的生态安全和生态福祉。同时,县域经济要加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提高县域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增强县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县域经济要坚持乡村振兴的战略,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和支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县域经济要加强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集体经济的活力,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民主制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农业农村的全面振兴。

二、深刻理解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真抓实干

成功源于行动,实干铸就辉煌。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长期性系统工程。敦本务实,要崇尚实干、狠抓落实,用“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精神把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这既是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坚定追求,更是对县域经济发展实践的有力推动。

真抓实干,立足县域实际,找准发展定位。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因素,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找准发展方向,突出发展特色,形成发展优势。不能随波逐流,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既要避免同质化、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又要避免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还要避免浪费资源、增加负债,要避免忽视民生、损害群众利益。要把握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瞄准短板弱项,补齐发展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不足,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真抓实干,着力培育县域富民产业,增强发展动力。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以产业为主线,以创新为引领,以效益为目标,以民生为根本,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挥县域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密集、高效、绿色的现代农业,打造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和财富。加强对承接产业和招商引资企业的甄别和引导,优化县域工业结构,提升县域工业质量和效益,增强县域工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拓展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增长点,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真抓实干,完善县域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发展水平。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县域综合服务体系。加速弥补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推动县域城乡道路、市政、管网、数字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域的互联互通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县域医疗卫生、教育资源、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体系向乡村延伸覆盖,缩小县域与城市的公共服务差距,提升县域的公共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县域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营造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真抓实干,有序激活县域资源要素,增强发展后劲。县域经济的发展,要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资源利用,统筹要素配置,有序盘活、激活县域资源要素。坚持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推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资源利用、要素配置的县域统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实现县域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激发农村土地资源的活力和潜力。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开拓更多产业发展路径和变现增收机制,把生态环境资源优势转化为县域绿色发展优势。

真抓实干,强化县域创新驱动能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尝试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县域经济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加强对县域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搭建县域科技创新平台,引导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在县域开展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促进县域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鼓励县域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升县域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水平,增强县域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逐渐培育县域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县域创新创业活力,支持县域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打造县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孵化器,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的创新创业项目。

三、狠抓关键问题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命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根据县域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区域特色、发展潜力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发展好特色产业。要充分发挥县域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优势,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市场潜力、增值空间的产业,打造县域的品牌和名片,提升县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发展特色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尽快形成县域的特色产业集群,增加县域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要加强县域内部的产业协调和联动,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增强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可以建设县域的产业园区、基地和平台等,集中发展相关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形成产业的上下游衔接和协同发展,降低产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要加大县域的科技投入和支持,推动县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县域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增强县域的科技驱动和引领。可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合作和交流,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团队,建设和完善县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县域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活动,推动科技成果在县域的应用和推广,提升县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效果。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县域。

推广清洁能源。要加快推进县域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和占比,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排放,降低县域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同时,注重清洁能源的供需平衡和储能技术的应用,提高清洁能源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打造一批清洁能源示范县和清洁能源项目,带动县域经济的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

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要加强对县域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治理,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等制度,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和退化,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功能。同时,注重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实施退耕还林、造林绿化、水土保持、湿地保护、河湖治理等项目,恢复和改善县域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提高县域的生态安全和生态福祉。

发展循环经济。要加强对县域的资源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管理和监督,实施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政策和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失。同时,注重循环经济的模式创新和产业发展,推动县域产业的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利用、综合利用等产业,形成县域内的循环链和循环网络,提高县域经济的循环水平和循环效益。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社会事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和保障,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是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县域的社会事业建设,提升县域的社会发展水平。

改善基础设施。首先,要加大对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优化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布局,提高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其次,要注重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推进县域的信息化、智慧化、网络化建设,提高县域的互联互通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再次,要注重基础设施的绿色化和节能化,推进县域的节能环保、低碳发展,提升县域的生态文明水平。要加强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障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和高效服务,提升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和价值。

发展教育事业。首先,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增加对县域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完善县域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县域教育质量和水平。其次,要实施乡村教育振兴战略,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乡村教育条件和环境,促进乡村教育均衡发展。再次,要推进县域教育现代化,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拓展教育开放合作,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保障医疗卫生。首先,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大对县域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和保障,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改革,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和社会地位,保障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再次,要推进县域医疗卫生创新,加强医疗卫生科技研发和应用,促进医疗卫生智能化、精准化、人性化发展。

强化社会保障。首先,要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对县域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和保障,完善县域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县域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其次,要实施乡村社会保障改善计划,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待遇和标准,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再次,要推进县域社会保障多元化,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运营,发展社会保障服务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求。

促进文化繁荣。首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大对县域文化事业的扶持和培育,完善县域文化设施和资源,提高县域文化活力和品位。其次,要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培育和弘扬乡村文化特色,丰富和提升乡村文化生活。再次,要推进县域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创意和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打造县域文化品牌和名片。

(四)区域协调和开放发展

区域协调和开放发展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把开放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实现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国内经济、国际经济的良性互动,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要加强与上级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协调和合作,充分利用区域发展的政策和资源,促进县域经济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其次,必须加强县域内部的协调和平衡,促进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差异化发展,缩小县域内部的发展差距和不平衡。再次,需加强县域与乡村的协调和联动,促进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推动县域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推进开放发展。首先,要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对接和融合,拓展县域经济的开放空间和渠道,提高县域经济的开放水平和质量。其次,加强与国内外创新资源的对接和融合,引进和利用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等创新要素,提高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效率。再次,应加强与国内外文化资源的对接和融合,借鉴和学习先进的理念、经验、模式等文化要素,提高县域经济的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

提升区域合作水平。首先,要积极参与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充分利用区域合作的平台和机遇,拓展县域经济的合作空间和领域。其次,要加强与区域内的优势产业、重点项目、重要平台的对接和协作,促进县域经济的资源共享和价值共创,提升县域经济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再次,要加强与区域内的同类或相邻地区的沟通和协商,建立和完善区域内的协调机制和互动机制,促进县域经济的和谐共赢发展。

(杨宜勇,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所前所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魏巍,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廖晓诚,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