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萍萍

通用航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和扩大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激发社会投资的重要发力点。叠加政策和市场机遇,通用航空有望为海南自贸港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同日益增长的通航消费需求相比,海南省通用航空在硬件设施、服务配套、口岸管理、产业体系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建议精准施策,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水平、创新口岸管理模式、加强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布局,进一步释放通用航空产业潜力,激发海南省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海南通航发展潜力巨大

(一)基础设施及空域保障具有发展优势

目前海南省通用航空飞行架次和时长位居全国首位,基础设施和空域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是通用机场网络初具规模。截至2023年底,海南省除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琼海博鳌机场、三沙永兴机场4个运输机场可兼顾通用航空功能外,还建有海口甲子、三亚天涯、儋州西庆和东方大田4个备案取证A类通用机场,以及三亚凤凰岛、白沙元门等100多个具备基本起降功能的临时起降点,能够满足基本的航空运输和作业飞行保障需求。二是全省低空空域改革初显成效。近年来,海南省大力推动“空地组网”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制度创新,完成了23个三类低空空域以及3条海口至三亚的低空目视飞行航线的划设,初步构建了省内低空飞行网络,组建了“空地结合、立体保障”的低空飞行管控服务运行体系,基本实现了通航飞机“飞得起、管得住”,成为全国首个低空空管服务保障示范区。

(二)政策机遇叠加带来发展新动力

近年来,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多项举措激发通用航空市场活力。国家层面,借助自贸区政策,海南自由贸易港在2025年前对符合条件的航空器等营运交通工具实行“零关税”正面清单管理,对符合条件的航空器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时通过多重优惠政策,为海南通航制造、通航运营、服务保障、航空金融等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省级层面,海南省于2020—2022年先后出台《海南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海南省关于促进通用航空发展的若干支持措施》等政策文件,在明确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定位、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基础设施、发展平台、产业发展、免税政策等,提出具体支持措施,更具针对性地解决海南省通航发展的现实问题,切实推动通航产业健康发展。

(三)市场需求旺盛蕴含消费投资潜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民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断丰富,衍生出对低空旅游、航空体育、通航短途运输等服务产品的需求日益提高。相关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到2030年,我国通用航空市场总规模有望达到1.4万亿元,2020—2030年我国通用航空市场规模增量将达到1.2万亿元,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1%。海南省作为我国最大、最年轻的自贸区港和国际旅游岛,高端定制旅游服务对海南省通用航空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航需求明显增加。结合地方发展特点预测,2030年海南自贸港通用航空产业规模可达近1000亿元,消费投资潜力巨大。

二、海南发展通用航空存在的短板和挑战

(一)硬件设施支撑能力相对不足

一是通用机场及起降点数量、分布和开放程度难以支撑快速增长的通用航空需求。受限于通用机场繁琐的建设审批流程和用地指标,目前海南省内通用机场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部和南部地区,机场规模相对较小,通用航空服务难以覆盖全岛。另外,除海口甲子通用机场外,其他企业的通用机场尚未充分对外开放,部分通航企业存在飞机无处安放问题,一旦遇到台风等特殊天气,飞机只能向外地机场转移。二是缺乏无人机专用起降场地。未来无人机将成为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应用于多样化的服务场景,但由于操作的特殊性,无人机需要特定的起降点和基础设施来实现安全飞行。目前,海南省范围内无人机专用起降点仍较为匮乏,无人机“飞得起、落得下”问题亟待解决。

(二)配套服务与消费产品适配不强

一是配套服务尚不健全。海南省既有通用航空配套服务主要针对导航、补给、救援三类,设备维护、保险、培训等衍生服务严重滞后,并存在市场竞争乏力、服务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等突出问题,难以为低空用户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服务。二是通航服务应用场景相对单一。目前,绝大多数通用航空消费均围绕传统的低空体育活动展开,新兴消费市场规模较小,服务覆盖人群和辐射范围明显不足,供需适配不够,远未达到“供给创造需求”的水平,公众参与通用航空的方式有待丰富和拓展。

(三)口岸管理和运作方式不适应

按照国内相关制度设计,海南省全岛封关运作后,往来海南自贸港和内地间的人员、货物、运输工具等均需通过“二线口岸”进出,但《海南自由贸易港口岸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中尚未提出关于设置通用机场口岸的相关内容,这意味着届时通用航空器(含直升机、固定翼飞机等)将无法通过现有通用机场运载客货进出岛,不仅导致空域等资源的极大浪费,且将大幅抬升通航企业的运营成本。

(四)上游产业链参与度相对较低

受我国通用航空业整体发展滞后影响,海南省内通用航空仍局限于下游应用产业,在高附加值的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与维修等领域发展薄弱。目前,仅有海南低空院士工作站一家开展通用航空空管服务科技研究,距离产业化目标尚需时日,通用航空业对设计研发、零部件加工、设备组装等产业带动效应未能得到有效释放。

三、推动海南省通用航空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统筹推动多层级设施建设

一是前瞻性布局省内通用机场网络。充分协调国土空间等相关规划,推动省级层面加快落实《海南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的建设项目,形成全省“县县通、一小时工作圈”的18—20个通用机场布局;加快直升机起降点建设步伐,推动搭建同省内景点游览、摆渡出行相适应的硬件设施网络。二是完善无人机专用设施配套。按照集中式、分布式布局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建设一批无人机试验鉴定场、测试场,有力支撑无人机等新型设施设备的安全飞行和创新应用。三是注重提升通航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数字化水平。充分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建立省级通用机场综合信息化服务系统,通过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对地面停机位、机库等设施设备进行精准管理和智慧调度;综合运用北斗、低空5G、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探索建设低空智慧空管系统,实现省内通用飞行器的统一管理。

(二)努力拓展商业应用场景

一是健全通航飞行基础服务。省政府牵头,会同相关单位探索建立并完善A类和B类飞行服务站、固定运营基地等,重点提供航空器租赁、航空飞行计划服务、航空情报服务、气象服务、油料供应等核心服务,保障通用航空飞行活动有序进行。二是推动衍生类服务发展。从国家层面,加快制定《通用航空保险条例》,指导通航保险服务科学规范发展,丰富航空保险产品种类,推动通用航空与保险业务的精准对接;同专业院校、业内协会加强合作,建立全面的通航培训课程,拓展通用航空培训渠道。三是积极拓展通航服务应用场景。从供给侧出发,打造多元化通航产品体系,多样化发展低空活动项目,充分发挥海南自贸港优势,在优化滑翔、跳伞、热气球等传统低空活动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促进通用航空同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支持开发空中婚礼、低空广告、通航研学等新产品,持续提升公众参与度,盘活低空经济市场,推动海南成为国际通航飞行乐园。

(三)提升监管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

一是尽快明确全岛封关运作后的通用机场口岸。在海南省自贸区政策框架下,考虑设立通航智慧“二线口岸”或综合执法点,在相关文件中明确将海口甲子通用机场、琼中湾岭通用机场或白沙元门通用机场设立为二线口岸。二是加快海关监管设施设备升级改造。配套完善同口岸功能相适应的海关查验基础设施,适时增设CT机、检查仪等查验设备。三是依托新技术手段创新监管模式。利用大数据等信用分析手段,更好实施精准化、差异化管控,提升通用机场口岸运输往来便利化水平和通关效率的同时,精准有效提升海关风险防控能力。

(四)加强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布局

一是加快构建通航研发制造体系。省政府牵头,向国家申请在海南省设立国家级民用无人机运行技术科研基地、创新型航空器试飞验证基地、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等,以中大型无人机整机与关键部件研发制造为重点,探索引进通航机型总装线,推进通用航空器保税生产、交付、融资租赁,打造海南省通用航空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二是推动建设航空保税维修中心。省级层面,利用运营公司与OEM共建维修单位模式,在既有通用机场建设通用航空器零部件维修保障基地,并配套建设航材保税仓库,带动航空器售后维修业务发展。三是规划建设通航产业园。充分发挥自贸区免税政策优势,重点引进国外先进研发、制造、改装、维修企业,通过资源整合,聚势赋能,将海南省通航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较强竞争力、集多元化于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