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涵,梁 林,于 农,陈建魁,张 伟△(.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307医院检验科,北京 0007;2.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检验科,北京 00068)

耶氏肺孢子虫感染常见于恶性肿瘤、器官移植、服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自身免疫疾病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一旦发展为肺孢子虫肺炎(PCP),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但临床检测中,除聚合酶链反应(PCR)核酸检测外,缺乏其他有效的辅助诊疗、预后判断指标。本研究调查分析了PCP患者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对于PCP辅助诊疗和预后判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307医院疑为PCP的患者726例分为两组,PCP组和非PCP组。PCP组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47±20)岁;非PCP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66±24)岁。排除其中并发心、肾等其他重要脏器疾病者。

1.2 PCP诊断依据 (1)发热,胸闷气短,呼吸衰竭;(2)胸片或CT显示:肺纹理增多、增粗,多发纤维条索影,多发小斑片阴影;(3)PCR法检测痰、肺泡灌洗液或血液标本,耶氏肺孢子虫核酸为阳性;(4)复方磺胺甲恶唑治疗反应良好。

1.3 统计学处理 本院检验科血清LDH正常参考范围为109~245U/L,羟丁酸脱氢酶(HBDH)为72~182U/L,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1)为15~65U/L。以参考范围上限为基数,计算各指标的升高倍数,结果进行t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血清LDH同工酶 PCP组血清LDH同工酶比非PCP组高(P<0.05),见表1。

2.2 血清LDH水平与PCP病程发展 在疾病发展时血清LDH升高见图1。PCP组11例患者中血清LDH(LD1-5)超过700U/L的5例患者全部死亡,而低于700U/L的6例患者中仅有1例死亡。见表2。

表1 两组PCP患者血清LDH同工酶比较(x±s)

图1 血清LDH水平与PCP病情发展关系

表2 PCP病程发展与血清LDH水平的关系[n(%)]

3 讨 论

PCP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疾病,而本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以淋巴瘤患者为主。淋巴瘤患者由于病情严重及化疗等因素的影响,机体的正常免疫力被破坏或损伤,导致出现PCP。现就LDH对此类患者PCP诊疗和预后的价值进行探讨。

LDH等指标对PCP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近年来国外研究证实,血清中LDH升高对PCP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1-2]。血清中LDH>450U/L时,应高度怀疑PCP,而LDH正常则可排除PCP[3-4]。本研究发现,与非PCP患者相比,PCP患者血清LDH水平显着升高,因此,对鉴别诊断PCP具有一定的价值。此外,分析发现PCP患者血清HBDH(LD1,2)、LD1的升高先于LDH(LD1-5)的升高,且升高幅度也较大,一方面说明LDH升高大部分可能是由于同工酶LD1和LD2的升高引起;另一方面也表明血清中HBDH及LD1可用于PCP的早期诊断。但尹卫东等[5]也报道,PCP大鼠模型中,血清LDH水平变化无明显规律性,而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则是自然发生的PCP,故而血清LDH指标的变化可能有不同趋势。

LDH等指标能动态反映PCP患者病情进展。既往文献主要报道血LDH用于PCP诊断方面的意义,用于跟踪PCP患者病情发展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发现,在入院初期病情发展较快时,血清LDH水平持续升高,而中后期经治疗后则开始下降,说明LDH同工酶对病程监测有积极的作用,为临床的疗效评估提供了有效的跟踪监测指标。

LDH水平对PCP患者死亡预后的指示作用。既往研究表明,除了血氧饱和度、是否存在多重感染、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等指标之外,血清LDH水平也是判断PCP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若LDH水平持续升高,则提示PCP患者预后不良[6-8]。Antinori等[7]则提出血LDH水平800U/L可以作为PCP患者死亡预后的一个临界值;而Zaman等[8]则观察到PCP死亡患者的平均血清LDH水平为447U/L。当然,也有部分研究认为血LDH与PCP患者的预后没有必然联系[9]。因此,本研究认为,血清LDH水平700U/L可以作为一个死亡预后的临界判断指标供临床医生参考。但由于在所知范围内,未见国内有相关的研究报道,同时也鉴于本研究PCP例数不多等原因的限制,这个临界值的设定是否合理、是否通用,仍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1]Vogel M,Weissgerber P,Goeppert B,et al.Accuracy of serum LDH elevation for the diagnosis of Pneumocystis jiroveci pneumonia[J].Swiss Med Wkly,2011,141:w13184-w13188.

[2]Tasaka S,Hasegawa N,Kobayashi S,et al.Serum indicators for the diagnosis of pneumocystis pneumonia[J].Chest,2007,131(4):1173-1180.

[3]Gruzmeier S,Strom E.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HIV Complicated by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and Infections with Common Bacterial Pathogens[J].Scanned J Infect Dis,1999,31(99):229-233.

[4]陈敬捷,李勇,何晗,等.AIDS合并PCP患者血清LDH检测的诊断意义及疗效观察[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0):1259-1260.

[5]尹卫东,薛贵平,刘克芹.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大鼠血清中酶学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07,47(5):19-21.

[6]Fernandez P,Torres A,Miro JM,et al.Prognost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utcome in 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in patients with AIDS[J].Thorax,1995,50(6):668-671.

[7]Antinori A,Maiuro G,Pallavicini F,et al.Prognostic factors of early fatal outcome and long-term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and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J].Eur J Epidemiol,1993,9(2):183-189.

[8]Zaman MK,White DA.Serum lactate dehydrogenase levels and 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J].Am Rev Respir Dis,1988,137(4):796-800.

[9]Vanhems P,Toma E.Evaluation of a prognostic score.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in HIV-infected patients[J].Chest,1995,107(1):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