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州市审计局紧扣地方经济发展脉搏,始终坚持求实的态度、突出发展这一主题、抓住创新这一动力搞好审计工作,实现了五个方面的突破,有力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同时实现了自身在全国、全省先进高平台上的持续发展。

战略定位:服务了决策、调控和管理

近年来,苏州地方政府为了突破发展瓶颈,打造发展平台,加大了社会固定投资力度,一大批道路、公共设施相继开工建成。同时,新一轮财政改革在苏州市全面铺开,零基预算、综合财政预算、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等制度相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逐步建立。此外,伴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日渐成为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上,苏州市审计局找准审计监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立足点,作出以预算执行审计、公共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三大板块为当前审计工作重点的战略性部署,审计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显着提升。

——从“大财政”到“财政绩效”,提升服务层次。2001年省厅在苏州召开全省审计工作座谈会,确立了“大财政”审计的基本格局。此后,苏州市审计局以预算执行审计总揽全局,积极构建“大财政”审计框架,加大对财政预算体制改革、财政支出结构、财税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审计监督,为公共财政的建立健全发挥好职能优势。

——竣工必审,扩大服务效应。2003年7月1日,苏州在全省率先发布实施《苏州市政府公共工程审计监督办法》。政府投资或融资为主的基础建设项目和公共设施建设使用管理情况全部纳入国家审计范畴,对其中核心的政府重点公共工程实行竣工决算必审制度,所有工程项目都要“先审计,后决算”,审计结论作为财政部门竣工财务决算审批和国有资产移交的唯一依据。特别把“审计结果作为价款结算依据”写进《办法》,这一全省首创之举得到了省厅领导的高度肯定。

——制度创新,凝聚服务合力。2001年以来,是苏州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创新,步入良性发展的积极推进阶段。继《苏州市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条例》后,市委、市政府又颁布了《苏州市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联席会议五部门也建立完善了计划管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组织部牵头集体预告制度、审前联合公告制度等多项协调性工作制度。苏州市审计局还陆续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意见》以及执法责任追究、跟踪回访制度等10多项工作规范。《中国审计报》、审计署《审计工作通讯》、省审计厅《江苏审计简报》等相继介绍了我市有关做法。在2004年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上,省厅还向各地推行了我市集体预告会的经验。

苏州审计工作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在扎扎实实抓好财政审计、公共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还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参与企业改制、经济案件查处等执法监督。每年关于当年经济领域中存在的主要违纪违规问题的分析报告,使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指导全市经济运行更具指导性和针对性。政府在一些重大决策出台及执行过程中,如医院管办分离改革、区域调整、资产重组等,都要听取审计局的意见。正如市长在一次会议上所说:“审计是决策的重要辅助、是调控的重要手段、是管理的重要工具。”

结果公告:扩大了社会影响

早在2001年底,苏州市政府就率先在全省公布了《苏州市公布审计结果办法》,对政府重大工程和公益性资金(基金)实行审计结果公布制度。3年来,全市通过当地主要媒体或其他载体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的数量已达到57项,在江苏一枝独秀。《新华日报》、苏州电视台《社会传真》节目都作过专题报道。

作为提高审计质量、打造透明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一方面以质量为本,制定《苏州市审计局公布审计结果办理规定》,明确局内各部门办理公布的职责和程序,规范办理;另一方面,将历年公布的审计结果以中英文对照形式汇编成册,扩大效应。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在审计结果公告上取得了初步成果。审计结果公告受到公众热切关注,满足了公众对政府行为的知情需求,最大范围内体现了审计成果,扩大了审计的社会影响。市民纷纷来信来电盛赞审计结果公告的做法,“希望政府有关部门今后将这项工作坚持下去,并不断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绩效审计:积累了实践经验

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近年来,我们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及财政专项资金审计领域,有计划地选择适量项目,把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起来,有意识地从绩效评估和效益比较的角度作出思考,为苏州绩效审计的稳健起步积累了实践经验。自2002年首次尝试开展环保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后,2003年,在市自来水公司审计中,对公司亏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提出重新整合现有的供水系统和供水市场,走规模经济和综合经济效益发展道路的建议,直接促成了苏州太湖自来水有限公司的诞生。2004年,通过市健身馆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对工程项目工艺设计欠优化、设备采购专业控制不够等投资决策和投资效果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促使建设单位会同监理、总包等单位提出了详尽的改进措施。外债项目效益审计是目前为止全省开展的唯一一个绩效审计项目。我局从专业角度对自来水成本、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以及价格、产量影响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从受益人口、饮用水质改善、保护地下水、改善投资环境等角度进行社会效益评价,并在肯定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双赢"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供水行业投融资体制变革、加快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进程等建议。

审计信息化: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我们以《2000~2004年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为龙头,以提高全员计算机素质为基础,从办公自动化建设入手,带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深入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的突破。通过不断摸索、实践,特别在财金审计领域先后开发了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地税征管系统、人寿公司财务业务核算系统等多个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软件。随着这些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软件包的不断完善,我局的财金审计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保障了审计质量,使得原先一些手工审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得以轻松实现。如开发的人寿公司审计软件,审计人员可随心所欲地翻阅“电脑账”,其业务合规性审计查询模块,可以方便地发现问题线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江苏省审计机关计算机软件推广应用考核演示会上,“审计助手工具包”和“税收审计助手”两个辅助审计软件双双获奖。目前为止,19个专家经验入选省厅“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库”,其中10个选送审计署。同时,我们还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运用AO系统、审计项目管理系统等对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研发电子政务系统,办公自动化水平快速提高;开通“苏州审计”公众网站,举办全国审计机关首次“计算机技能竞赛”营造信息化氛围。2004年以来,我们又自加压力,大胆提出联网审计的构想,今后将以推进联网审计为契机,把计算机应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队伍建设: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

对苏州市审计局这支队伍,市长这样评价:思想好、业务精、作风正,班子团结、领导放心。从这两年来的回访情况看,被审计单位的满意率和比较满意率达100%。

实行公务员量化考核新机制。提高素质,调动和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是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自2003年起,我局开始探索在机关实行对公务员的量化考核,开展“创三优”、“争三先”活动。将6个业务处室和6个服务保障部门分成两个大系统,既根据审计署始终强调的“人、法、技”建设,以争创“优秀审计项目”、“优秀审计论文、优秀计算机应用和开发成果”,突出了审计工作的重点,又以争创“优秀服务项目”,明确服务保障工作的先进标准;既以争创“先进处室”为部门工作的开展搭建了平台,又以争当“先进个人、先进审计能手”为每个个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既区别业务处室的工作性质,又以相同的标准(先进处室、先进个人)加以有机的衔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考核效果日益凸显。先后有10多个审计项目在省审计厅审计项目评优中获奖。

探索利用社会资源新模式。在提升自身队伍战斗力的基础上,面对人员少与任务重的突出矛盾,苏州市审计局大胆尝试,谨慎探索,紧紧抓住审计质量控制环节,逐步建立起利用社会资源的新模式。建立中介机构备选库、审计咨询专家库、与省内高校结对共建,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并出台《组织中介机构和聘请专业人员参与政府公共工程审计暂行办法》、《审计咨询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整合行为。为切实加强对参审中介机构及其参审人员的管理,保障参审项目的质量,我们在全省率先对中介机构专业人员进行国家审计规范培训。同时,还将建立质量信誉、竞争淘汰等新机制,定期在媒体公布对参审中介机构的质量认可情况;对有不良记录的中介机构停止或取消参与国家审计的资格。2004年,我局共组织利用18家中介机构、100多人次参与重点工程审计,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在市属医院“管办分离”改革审计中,我们也组织了部分中介力量,审计结果得到领导和被审计单位的高度肯定。

队伍建设上的创新之举带来了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推动着苏州审计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苏州市审计局连续6年被评为“三优三满意”文明单位、连续2年被评为“作风建设先进单位”,2004年获得“苏州市文明单位”称号;局机关党支部连续8年获“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局机关工会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学习型组织示范点”、“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近年提拔到局领导岗位的5人,调往外单位主持工作的13人;提拔到中层领导岗位的就有35人次。

(苏州市审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