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继敏

【摘 要】审计内部环境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人们开始愈加重视审计风险问题。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部门与被审部门是相互独立的,主要负责对本单位内部业务流程、每项政策、各项制度的执行、资源使用以及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等情况进行检查,这项检查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而言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防范内部审计风险提升内审工作效果策略。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原因;有效策略

一直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运行状况都要接受定期审计,有关工作人员在具体审计环节汇总发现并总结了一些风险因素,为了避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受到风险问题影响,需要管理人员提高对审计执行管控的重视,关注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指的是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漏报、错报的财务报表,可能会对事业单位带来消极影响的资金使用情况等内部工作隐患,会计人员没有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个正确的审计意见,最后导致审计主体因此承受了不必要的损失和经营风险。一旦出现内部审计风险就会让行政事业单位面对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从客观角度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必然会有风险存在,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无法全面综合考虑的时候就必须面对并处理审计风险,尽可能将内部审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基于未雨绸缪开展事前防范与控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通常情况下,内部审计风险分为固有性风险、控制性风险和抽检性风险这三种。通常情况下固有性风险指的是原始审计材料中的漏洞或错误引发后期审计工作出错,这一风险从客观角度来说是审计工作人员在每个流程都难以避免的,所以在源头上就具有很高的风险程度;控制性风险指的是由审计内部控制结构或制度不完善所造成的问题,控制这类风险的关键在于实时性的关注内部控制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确保力度在可控范围内;抽检性风险指的是将有待审计的材料上报检查时,没有认真发现其中本来存在的漏洞或问题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这类风险程度的高低与审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有紧密的联系,尤其是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上述三种类别就是基础性的内部审计风险划分,最为直接且具体的表达就是:审计风险=固有性风险+控制性风险+抽检性风险。基于这三种类别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的对内部审计风险因素进行细致研究。在上述三种风险因素的基础上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所覆盖的范围很大,其中涉及繁琐的审计内容,所以引发审计风险出现的原因也呈现出多元分化的情况。但整体归纳总结后可以将其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点,其中客观因素指的是审计对象、有关审计的法律法规等;主观因素指的是审计流程中审计方式、审计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等。

1.客观因素。

通常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内部审计机构职能权利的行使都是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不过作为单位组织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开展依然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进行,因此权利的行使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相比之下,这一点就不如外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无法做到用绝对的客观和公正去处理关于审计对象的一些利益关系。除此以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并未构建完整、系统的关乎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体系,缺乏与之相对应的约束性规章制度和工作条例,影响了审计工作有据可依的工作方式。凭借个人经验与知识积累作出的审计判断,其最终评价结果不管在真实度还是权威度上都并不是很高,逐渐下降的审计工作效能意味着更大的审计风险。

2.主观因素。

可能引发审计风险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水平。评估审计工作中审计人才的优秀程度要从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性、有关审计经验的积累度、审计技能技术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等,任何一方面能力的欠缺都会增加审计流程中的工作风险,具体是出现审查不严格、审查有漏洞等情况。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水平不高是诱发审计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如若没有在审计流程中表现出客观、公正、细致的工作作风,就难以保证查询或搜集到的信息不符合实际情况,降低审计工作质量,无形中增加出现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三、防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优化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

处理好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完成审计风险防范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优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机构设置要以单位审计需求为中心,在现有基础上针对性的构建适宜本单位的审计模式。另外,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职责,最好能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联系到一起,其中有点需要注意的就是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其不隶属于任何一个部门,明确的界定并划分与财务管理工作的界限。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行政事业单位可构建“一把手”负责机制。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主管可以审计建议落实程度为关注要点,在审计单位内部问题的同时,跟踪审计部分问题整改情况。

2.构建完善的审计复核工作机制。

审计复核是整个工作流程中的一个重要关口,可有效的剔除一些不具合规性的内容。特别是关于财务审计的内容,更是需要确保原始材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有理可依、有据可查”为原则完成审计项目。除此以外,具体的复核工作需要有专人监督复核工作人员,以双重保障的方式开展审计工作。以高度的警惕做到严格把关,在审计材料的处理过程中坚守职业道德,让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实现最大化的提升,有效降控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

3.探索更新内部审计方法的途径。

审计工作进入信息化时代后要紧跟发展步伐更新工作方法。合理使用大数据有助于精准、清晰的将审计材料分类存放,推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财务数据整合工作。以往的审计方法与当下时代的要求显得不匹配,表现过于陈旧且效率低下。肩负特殊职责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用更为严格的要求开展审计工作,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系统负责数据处理,以方便财务工作开展为目的在合理范围内赋予内部审计人员处理权限。此外,有必要围绕行政单位的工作计划、部门设置以及财务状况构建系统性的财务指标体系,满足当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与功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及时发现问题并快速做出反应,强化审计人员与其他部门的沟通。

4.构建科学合理的审计风险评估机制。

除了审计机构和工作人员综合能力素质水平会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风险的产生以外,单位自身运营情况也与风险产生有紧密关系。运行过程中的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风险的主要来源就是财务部分,因此有必要通过构建风险评估机制来控制内部审计风险。除此以外,内部审计人员要与单位负责人建立和谐的配合关系,让单位负责人第一时间接到风险预警,做到早回避、早降低、早控制。针对行政事业单位构建部门管理评估机制,每一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都要充分了解行政事业单位政策性管理计划与目标,从而准确的划分出重点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评价审计效果,提出有效风险控制意见。

5.借助外部环境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效果。

关于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配备和资金的划拨,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会因为很多限制因素而削弱内部审计效果,这些限制的来源主要是基于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体制问题,在无法改变这一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就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选择社会信誉良好且拥有全面性职能的会计事务所一并开展审计工作。相比之下,外部审计的专业性强于内部单位,在不受自身单位体制限制的情况下确保审计结构的公正性。

6.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其质量保证的基础就是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与综合性专业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是思想层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是基于审计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培训,同时加大单位内有关审计业务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激发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再次是尽可能的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给内部审计人员,帮助其积累经验,强化业务能力;最后是增强内部审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以谨慎、怀疑和严肃的态度处理执业活动各环节事宜。

7.致力于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建设。

推动审计工作规范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准则就是审计法律法规。提高对审计法律法规完善的重视能够更有效的防范审计风险。一方面,就实践层面来说要尽快完善现有的审计法律体系,围绕事实和实际工作需求来制定内部审计专项法规,让内审活动更具合法性,从而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准则,根据业务发展优化内部审计业务准则,尤其是通过完善法律条例让会计信息主要负责人更为明确,从而更好的打击虚假会计信息行为出现,从根源上降低出现这种行为的可能性,避免违法乱纪情况发生。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不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本身来说,这种基于繁杂的社会环境背景中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成效,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研究已经受到了相关人员高度关注,目前已将其积极且广泛的应用到了行政事业单位基础运营管理工作中。要对内部审计风险成因作出深入分析,以此为导向优化内部审计理念与思想,从规避审计风险的角度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泓旭.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思考及风险防范对策[J].财会学习,2020,255(10):189-191.

[2]杨灼秀.论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J].纳税,2019(30):204.

[3]高洁.浅议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J].现代经济信息,2018(24):109.

(作者单位:隆昌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