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莉敏

央行资产负债表是反映货币当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会计报表,集中体现了人民银行作为我国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等业务活动的效果。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保持扩张态势,从2001 年末的4.27 万亿元增长到2020 年底的38.77万亿元,资产负债表规模增加了8 倍。期间,如2015年资产负债表规模出现过短暂“缩表”,随后总体规模仍继续呈扩张走势。

一、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特点

1.央行资产规模保持扩表态势,增速放缓于GDP。

近年来资产负债规模总量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以2011 年以来数据为例,资产总额由2011 年28.1 万亿元增加到2020 年38.77 万亿元。在此期间,部分年份出现总量下降或增速放缓的波动,其中2015 年度出现“缩表”现象,资产负债规模由2014 年末33.82 万亿元降为2015 年末的31.78 万亿元,主要原因是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后造成我国外汇占款的大幅减少。面临外汇占款急速下滑,央行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普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工具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弥补外汇占款减少等形成的流动性缺口,在资产负债表中表现为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总额不断提升,资产负债表总体继续呈扩张状态。与国内生产总值GDP 总额相比,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规模扩张速度在变慢,两者比值从2011 年57.58%回落到2020 年38.16%。

2.央行资产项目逐渐多元化,资产负债规模扩张的主动性增强。

央行资产包括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非金融性公司债权和其他资产这几个项目。2014 年6 月以前,国外资产在我国中央银行资产的比重高于80%,受大量外汇影响,我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的主动性较弱。2014 年6 月起,外汇储备占款下降,鉴于国外资产下降带来的基础货币被动减少,央行创新了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临时流动性便利(TLF)等一系列补充不同期限流动性、调节不同期限利率的货币政策工具,国内资产的匹配增加,资产项目呈现多元化,截至2020 年末,外汇占款占资产总额的比例由2014 年8 月的82.31%逐年下降到54.41%,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占比由4.67%增长到34.4%,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成为推动资产负债表规模继续续扩张的重要力量,资产负债表扩张主动性在逐渐增强。

3.央行负债结构较为单一,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变化高度一致。

央行负债包含储备货币、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发行债券、国外负债、政府存款、自有资金和其他负债。存款准备金是我国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负债,通货在负债中比例较低,信贷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货币发行的增长速度。2016 年实施“双平均”考核存款准备金,加上近年来央行连续采取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提高,使得存款准备金占比较高。在过去几年,“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即存款准备金)在总负债中的占比由2010 年的60.07%攀升至2016 年末的68.11%以上,随后5 年有所回落,2020 年下降至57.5%。与此同时,“货币发行”在总负债中的占比始终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上。

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继续保持平稳扩张势头,对外公布的资产负债表项目无明显改变,但是部分科目的数据、趋势和占比有所变化,与全球经济形势、国内经济发展现状和货币政策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动分析

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是个范围较窄的宏观概念,通常特指银行体系流动性,即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前者来自于中央银行设定的法定准备金要求,后者是商业银行为满足支付清算等需要而自愿持有的,是商业银行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本文从基础货币、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超额准备金率三个角度来研究银行体系流动性。

1.基础货币呈上涨趋势。

基础货币是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来源,是货币供应量的最基本部分,可通过央行的储备货币算出。央行储备货币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类是货币发行(M0+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第二类是金融性公司存款即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第三类是非金融机构存款,第三方支付机构(如支付宝的备付金)。近年来央行采取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以及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供给流动性,引起了货币供给量增加,流通中增加的货币,刺激了投资和净出口,使得基础货币呈上涨趋势,2020 年基础货币为33.04 万亿元,增速为1.93%。

2.广义货币供应量M2 平稳增长。

M2 作为衡量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是一个总量概念,其变化取决于不同货币派生渠道的变化,银行发放贷款、证券投资、购买外汇以及开展部分同业业务等都会派生存款,从而形成货币供给,相反银行发行债券、股票以增加资本金时,会反向减少全社会存款,从而减少货币供给。近年来,我国M2 不断增长,由2011 年末85.16 万亿元增长到2020 年末218.68 万亿元。2015 年在国家连续出台的稳增长措施推动下,7 月后跳升至13%以上,随后在去杠杆和金融监管逐步加强背景下,M2 增速逐渐回落。排除2020 年新冠疫情紧急补充流动性影响外,2018 年以来M2 增速总体趋稳,保持在8%左右水平,与名义GDP 增长率基本匹配,宏观杠杆率保持稳定。

3.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相对稳定。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存放在央行的款项。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建立起来的。1987 年起商业银行必须要向中央银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衡量银行体系流动性的重要指标。2012 年之前,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呈反向变化,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敏感性较强,波动幅度较大,2019 年和2012年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分别达到3.13%和3.3%。以后年度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敏感性减弱,处于较为固定水平,数值保持在2.1~2.4%之间。

三、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与流动性的关系

1.央行资产规模与基础货币正向相关。

央行资产负债表与基础货币有密切的关系,基础货币来源于央行资产负债表,在数量上等于央行资产负债中的储备货币。从近十年来央行资产负债表和基础货币数据来看,储备货币占央行资产负债总额85%以上,央行资产负债表和基础货币走势高度一致。在储备货币结构中,货币发行总量在2011年~2020 年间由5.58 万亿元上升至8.98 万亿元,在数量上增长了60.93%,其在总债务中的占比由19.88%提升至23.17%,而金融性公司存款在数量上由16.88 万亿元上升至22.29 万亿元,数量上增加了32.05%,占比虽由65.08%降至57.5%,总量上还保持绝对优势,金融性公司存款在央行近十几年货币市场调节中占主导地位。

2.央行资产规模引起M2 增长。

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储备货币是M2 的派生基数,并经货币乘数放大形成货币供应量。受货币的派生渠道、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改革与创新等因素影响,无论在规模还是增速上,M2 均高于央行资产负债表。2011 年以来,央行资产规模增幅最高达8.14%,平均增速在4.2%的水平。借助于央行资产规模稳步有序扩张,M2 随之增长并保持8%以上增速,其中2020 年,M2 增速高达10.08%。央行资产规模和M2 均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借助于派生基数作用,央行资产规模变动会不同程度引起M2 的变动。

3.超额准备金率弹性减弱。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从短期均衡看,面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资金调度具有一定时滞,往往会直接降低超额储备水平;从长期均衡看,商业银行会根据其成本收益情况逐步调整超额储备,把其设定为一个合理区间。纵观近十年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资产负债增速,无论央行资产负债规模变动方向,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敏感性减弱,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一个区间范围。

四、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相关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和披露,及时评估央行资产负债项目变化对流动性的影响。

中央银行是货币政策颁布者,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的执行者,中央银行在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时,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产生相反的影响,在资产负债表的科目和数值上会相对应体现。作为负责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货币当局,中央银行有效管理流动性对于货币政策实施非常重要,建议加强资产负债表管理,根据经济运行趋势、市场流动性状况以及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增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动性和导向性,有效提高控制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成本能力。有序扩大资产负债表对外公开透明度,对新增项目、调整项目意义和内涵加以注解,对一些项目金额或占比异动的原因适时做好信息披露和解释,引导市场主体主动应对流动性预期变化,稳定市场预期。

2.进一步创新和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维持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合理结构。

为适应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的增长,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主动提供流动性。另外一些情况下,如由于外汇流入增加,央行购汇为银行体系注入的大量流动性超过了需求的增长,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过剩,吸收过剩流动性就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在我国,外汇占款一直是人民银行资产的绝大部分,近几年外汇占款占比下降,存款准备金率调节及各类新设的货币政策工具逐渐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新渠道。鉴于央行资产负债表与基础货币的正向相关关系,建议不断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结合经济金融形势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变化提供不同期限的流动性,合理把握现有货币政策工具的力度和节奏,确保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畅通,维持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合理结构,使得央行拥有更多的主动手段来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

3.进一步健全防控和处置金融风险的机制,提高央行规避风险的能力。

一是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做好微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的衔接配合,统筹考虑各类政策的溢出效应,加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减少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重点关注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不良贷款率等重要指标,及早发现潜在风险,使商业银行经营状况更稳定,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数据更健康。二是建立权威高效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和维护金融稳定重大决策方面的作用,处理好守住风险点和防范道德风险的关系。三是密切监测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状况,做好压力测试,进一步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前瞻性、精准性和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