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燕云 潘永明

[摘要]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和维生素B12对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将93例确诊的食管癌患者在化疗时随机分为A组40例、B组53例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A组防治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率为72.50%,显效率为52.50%;B组有效率为84.91%,显效率为67.94%。两组显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有效率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山莨菪碱及维生素B12对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关键词] 山莨菪碱;维生素B12;化疗;周围神经

[中图分类号] R7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b)-063-02

本研究旨在探讨山莨菪碱和维生素B12对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损伤的防治效果,现将相关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3例经内镜病理或拉网细胞学已证实的食管癌,无青光眼、颅内高压、胃肠道出血,并除外脑转移、椎体转移、非化疗所致的周围神经损害;年龄在40岁以上,在化疗时随机分为A组(维生素B6)和B组(维生素B12,山茛菪碱),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各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化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选用PVD方案治疗,具体方案如下:顺铂(DDP)20 mg/m2,静滴,第1~5天;平阳霉素(PYM)10 mg,肌内注射,第3、6、10、13天;长春新碱(VCR)2 mg,静注,第3、10天,VCR 8∶00~9∶00时用;PYM在VCR后6 h给予,21 d为一周期,3~4个周期为一疗程,化疗中给予抗呕吐、水化、升白细胞等对症治疗,以保证化疗顺利进行。VCR、DDP均有引起周围神经损伤的副作用,PYM可引起皮肤感觉过敏、皮炎。

1.3 周围神经损害防治

A组:输液时,即每周期化疗的第1~5天,静滴维生素B6 0.3 g,在每一周期的第14~20天,每日口服维生素B6针剂0.3 g,分3次服。B组:维生素B6用法同A组,输液时滴山莨菪碱为20 mg,化疗每周期第14~20天,每天山莨菪碱给予20 mg肌内注射,维生素B12 100 mg,1次/d,肌内注射连用10 d,从化疗周期第1天开始,以后每周肌肉注射2次,每次100 mg,至疗程结束。

1.4 疗效判断

抗癌药毒副作用的分度标准(WHO),周围神经毒性分度标准:0度,正常;Ⅰ度,感觉异常和(或)腱反射减弱;Ⅱ度,严重感觉异常和(或)轻度无力;Ⅲ度,不能耐受的感觉异常和(或)显着运动障碍;Ⅳ度,瘫痪。显效为0~Ⅰ度,0~Ⅱ度为有效,Ⅲ、Ⅳ度为无效。

2 结果

2.1 疗效

A组共40例,其中,0度14例,Ⅰ度7例,Ⅱ度8例,Ⅲ度10例,Ⅳ度1例。B组共53例,其中,0度26例,Ⅰ度10例,Ⅱ度9例,Ⅲ度8例,Ⅳ度0例。B组防治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率为84.91%,显效率为67.94%;A组防治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率为72.50%,显效率为52.50%;两组显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有效率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

2.2 药物副作用

A组无副作用;B组山莨菪碱可引起口干,面部发热,潮红,轻度扩瞳,视物模糊,于3~4 h内消失,少数患者有倦睡,短期心跳加快,排尿困难,给予对症处理后消失。

3 讨论

3.1 作用机制

维生素B6参与氨基酸与脂肪代谢,对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治疗脂溢性皮炎及外周神经炎,维生素B12以辅酶参与多种主要代谢反应,为合成核酸及蛋白质的必需因素,且能影响脂肪与糖的代谢及维持中枢及周围神经的正常代谢过程。维生素B12为细胞分裂及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山莨菪碱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补体含量,增强细胞的变形能力和降低血液黏度,进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加速血流,减少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对抗血管痉挛和血管麻痹,使血管壁及其周围沉积炎症消退和出血停止。山莨菪碱可通过影响肿瘤内血管的功能,使血流量增加,使抗癌药较多的进入肿瘤组织,并可改善肿瘤患者的微循环障碍,促进骨髓干细胞增殖,加速成熟血细胞进入外周血液循环。1998年4月,哈佛医学院发现:在实体瘤和供应血管之间,存在着物质交换的小孔,当肿瘤缩小时,这些小孔的口径也发生变化,结果使抗肿瘤物质不能挤过小孔从血管到达靶器官而发挥作用。另外,首次治疗起效的地方也因为治疗的药物分子不能继续到达而失效。不同的肿瘤,血管上的小孔直径不同,实体瘤常常是不同口径小孔混合在一起,小孔的口径也随着肿瘤转移的部位不同而异,如转移到脑的乳腺癌的口径要比转移到皮肤的乳腺癌小的多。激素依赖性肿瘤萎缩后期小孔的口径也大大减小,如睾丸激素依赖性肿瘤在撤除睾丸激素后,小孔的直径可在48 h内由200 nm缩小至7 nm以下。文献报道山莨菪碱与抗癌药物共用,连用1个月以上,可发挥增效及减轻骨髓抑制作用。山莨菪碱作为抗呕吐药物,可单独使用,也可与胃复安、氟呱啶联用,还可与胃复安、氟呱啶、地塞米松合用。

3.2 癌症恶病质的防治

恶病质是癌症患者的一个主要并发症,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极度消瘦,贫血,无力和衰竭。皮质类固醇激素能刺激晚期癌症患者食欲,但不能增加其体重。皮质类固醇除对恶性淋巴细胞的直接破坏作用之外,对癌症的某些周围效果也有一定的作用,例如不明原因的发热可暂时减退或得到控制,食欲改善,体力与心理上的舒适感有所增进。分别使用强的松龙与地塞米松后,与脑转移有关的高钙血症、脑水肿会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另外,骨髓功能减退,偶可因类固醇的使用而获得改善,但长期应用,尤其是每日多次使用,常导致严重依赖性、副作用(如水钠潴留、高血压、糖尿、柯兴综合征、免疫抑制等),因此,这类药物只能短期应用,消炎痛可改善恶病质的一般状况,但不能延长其生存期。山莨菪碱与维生素B12具有两者的作用,但无明显副作用,山莨菪碱及维生素B12对肌无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这些作用有待临床进一步证实。蛋白质分解亢进的因素尚有热量供给不足、肌肉坏死及局部血肿、胃肠道出血、感染、发热、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而山莨菪碱及维生素B12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些作用。有报道显示,用山莨菪碱防止进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竭,可减轻肾脏损害,缩短少尿、多尿、尿蛋白消失的时间,并使血小板计数增加。

3.3 输液致静脉炎的防治

晚期癌症患者由于反复化疗对血管的损害,发热,体腔及全身水肿,食欲不振,味觉异常,又常因情绪波动,病情进展迅速及抗肿瘤治疗等发生许多不良反应,若再伴有恶心、呕吐、消化吸收则更成问题。上述因素均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充盈不佳,患者往往表现极度衰竭,严重的营养不良,体重下降,抵抗力低下,表浅静脉无处可寻,能触摸到的血管也是硬如钢丝,给周围静脉通道的建立,带来极大的困难,但股静穿刺操作比较简便,易于掌握,并发症少,可选用。为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静脉使用化疗药物时,必须采用给药前后用生理盐水或5%~10%葡萄糖冲洗,中间给药的方法是静推时要边推边抽回血,完全把药物注入血管内,以防药液外渗,造成周围组织与血管的坏死。静脉药物化学性刺激仅是静滴药物疼痛及静脉炎的诱因,而主要原因与神经传导因素有关。化疗时,静脉穿刺点近心端(3 cm×3 cm)敷1%地卡因棉球,可使静脉炎和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预,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6.

[2]刘辉,于双,李庆平,等.食管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7,6(2):101.

[3]许建华,叶凯,郑卫荣,等.食管鳞癌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4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9,8(1):67.

[4]王宇卉,邵福源.提高对维生素B12缺乏性神经病变的认识[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20(4):241.

(收稿日期:2009-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