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熊洪光,王玉玲,李晓红,朱晓秋

(1.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111;2.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大庆 163001;3.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区妇幼保健站,黑龙江大庆 163001)

随着医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但药物的不良反应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新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情况下,由药物所引起的肝损害性疾病也在呈逐年增加趋势。所以,作为临床医务人员应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其他疾病的同时,注意检查是否有潜在性肝损害,特别是对那些长期用药和不按医嘱滥用药的患者,更应引起重视。

通过临床观察分析,药物的不良反应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肝炎和坏死性肝硬化,有些药物还可以引起急性肝衰竭综合征,临床观察证明,药物性肝炎的预后较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预后差,如能对由于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的患者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但可阻断急性肝炎向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减少并发症,降低发病率,并在使患者早日康复的治疗中起积极作用。现将我院2005年10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0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24岁,平均48岁。

1.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发病前都有用药史,并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体征。化验室检查排除由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甲、乙、丙、丁、戊型肝炎和肝损伤,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

1.3 临床表现

乏力、食差、恶心呕吐1例,肝肿大2例,下肢浮肿1例。病程1~6个月,平均62 d。

1.4 肝损伤的病因

由于服用利福平所引起6例,吡嗪酰胺3例,灰黄霉素1例。

1.5 辅助检查

1.5.1 肝功能检查 SDB:17.1~ 20.0 μmol/L,STB:41~60 μmol/L,ALT:124~150 U/L,AST:117~ 160 U/L,TP:20~ 40 g/L,A:10~20 g/L,G:20~30 g/L,ALP:15~30 U/L。

1.5.2 肝炎免疫试验 甲、乙、丙、丁戊型免疫标志物均为阴性。

1.5.3 凝血功能 血小板除1例亚急性重症肝炎在80×1010/L外,余9例均在正常范围。

凝血酶原时间除1例亚急性重症肝炎在1 min以上外,余全部正常。

1.5.4 B超检查 提示10例全部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其中1例亚急性重症肝炎提示胆囊水肿。

1.6 治疗

1.6.1 饮食治疗 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清淡食物摄入量与食物种类不增加肝脏负荷及不妨碍肝功能恢复为宜。

1.6.2 药物治疗 临床给予西药:肝泰乐、肌苷、维生素、每日3次,15 d为1个疗程;并给予中药:柴胡25 g,白芍25 g,白术15 g,茵陈 30 g,茯苓 30 g,丹参 40 g,黄芪 20 g,蜂蜜适量,配制成9 g蜜丸,每次1丸,每日3次。对胆红素>1.0 umol/L的高度黄疸患者,在治疗时加用强地松,其剂量和给药时间视病情而定,为减少停药的反跳现象发生,采取逐渐递减方式停药。对亚急性重症肝炎患者在治疗时除注重保肝外,加用小牛胸腺肽,促肝细胞生长素。对重度肝损伤又有出血倾向或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缺乏者,给予小量多次输入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支持疗法可视病情给予白蛋白。

2 结果

10例患者,除1例亚急性重症肝炎13周恢复外,其余9例,最短2周,最长9周治愈,随访2年均未复发。

3 讨论

通过本组病例观察分析,药物导致肝损伤机理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肝细胞毒害作用,由于药物所引起的肝细胞毒性反应是一种可逆性的与剂量有关且重复用药能出现的反应。通常发生在一个相对固定的间隔期,从毒素侵入到损伤出现间隔可以依据毒素的剂量和肝脏的储藏功能而改变。二是致敏肝细胞特异性反应,它发生在少数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起因于过敏性肝损伤,通常在用药后数周内发生,并同时出现其他过敏性反应,如发烧、皮疹、嗜酸性细胞增多等。上述病例中,其中1例男性64岁,因服用吡嗪酰胺而导致亚急性药物性肝衰竭,但也不排除高敏性反应及细菌感染而导致肝细胞坏死的可能,因该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即属于高敏体质,由于大量过敏原进入机体,引起变态反应。临床上给予强的松引起抗休克、抗过敏、抗毒素的作用,并起到协调其他药物使受损肝细胞恢复功能的目的。

根据以上观察分析认为,对于药物引起的肝损伤,临床工作人员应引起重视。力争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早期综合治疗。以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本组病例的病因探讨和临床治疗为笔者的粗浅观察分析,对药物所造成的肝损伤的机理和治疗有待于临床的进一步观察分析与完善。

[1]秦艳,薛根正.药物性肝损害90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7,(10):101-102.

[2]张国富,张志军.药物性肝损害100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609.

[3]朱朝敏,刘作义.药物与肝损害[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7):385-387.

[4]王元汉.浅论中药药物性肝病[J].实用内科杂志,1981,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