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宇

(辽宁省鞍山市传染病医院,辽宁鞍山 114008)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是目前公认的抗病毒治疗手段[1-2],但较多初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已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对此类患者依照第17届亚太肝脏研究学(APASL)制订的治疗标准[2],可以给予小剂量α-2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个体化方案抗病毒治疗,仍有一部分患者接受治疗时已失去了用药时机。笔者在工作中针对这一部分人群,采取先护肝对症治疗,再择机应用小剂量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方案,现将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7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16例,均为女性,年龄48~73岁,平均56岁。均有输血病史,无使用干扰素病史,均有程度不等的腹水、黄疸。2例患者出现肝性脑病症状,3例患者有上消化道出血史,排除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所有患者的HCVRNA定量均为103copies/ml以上。其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

1.2 方法

16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甘草酸二铵针30~40 ml/d、门冬氨酸钾镁针20 ml/d,进行保肝降酶治疗;给予白蛋白支持治疗低白蛋白血症;给予螺内酯和呋塞米利尿治疗腹水;给予复方六合氨基酸、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经2~4周的基础治疗,全部患者肝性脑病症状消除,但肝功能(ALT、AST、ALB、TB)仍异常,腹水残留微量,在此基础上应用干扰素α-2b(安福隆针,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00万IU,隔日1次肌内注射,苦参素胶囊(商品名:天晴复欣,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2 g,每日3次口服,利巴韦林(浙江一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依照患者的体重及耐受情况用量为600~1 000 mg/d,分3次口服,2周后将干扰素的剂量提高到300万 IU,隔日1次,肌内注射至24周;其中13例患者耐受良好,持续抗病毒治疗至48周。对治疗至24周患者及治疗至48周患者分别随访24周。

1.3 实验室监测指标

基线、12周、24周、随访结束时分别监测血常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肝功能(ALT、AST、ALB、TB)、HCVRNA(copies/ml)定量。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

16例患者应用干扰素后均出现不同程度流涕、头痛、发热、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给予对症处理。1例患者因不耐受干扰素及利巴韦林的副作用,治疗1周时终止治疗。其余15例患者在疗程结束时,纳差、腹胀、乏力症状缓解。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不同程度下降,1例患者未经处理自行好转;其余14例患者除口服升白细胞药物外,在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或)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后,得到纠正。因经济原因,2例患者于24周疗程结束后,停用干扰素。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发生肝昏迷、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无一例患者死亡。

2.2 干扰素应用前、治疗24、48、72周实验室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干扰素应用前及治疗至24、48、72周时患者实验室指标对比(±s)Tab.1 Comparison of the lab results before Interferon used,24,48 and 72 weeks of treatment(±s)

表1 干扰素应用前及治疗至24、48、72周时患者实验室指标对比(±s)Tab.1 Comparison of the lab results before Interferon used,24,48 and 72 weeks of treatment(±s)

与干扰素应用前比较,※P<0.05Compared with that of before Interferon used,※P<0.05

时间ALT(U/L) AST(U/L) ALB(g/L) TB(μmol/L) PTA(%) HCVRNA(copies/ml)干扰素应用前24周48周72周81.6±37.5 22.1±10.9※22.2±9.8 20.8±10.3 116.4±62.7 19.7±8.4※18.6±7.6 17.9±8.1 21.9±6.2 30.5±3.7※31.1±2.8 31.5±2.1 40.5±11.8 20.8±6.7※19.3±6.4 18.5±6.6 34.7±12.5 57.1±10.4※58.6±8.1 57.7±8.0 4.9±1.8 1.7±0.5※1.6±0.6 1.6±0.6

2.3 随访情况

治疗至24周的15例患者中病毒学阴转率为15例(100%),随访至48周时无患者病毒反弹;治疗至48周的13例患者中病毒学阴转率为13例(100%),随访至72周时有1例患者病毒反弹。

3 讨论

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为50%~85%,中年因输血感染者肝硬化发生率为20%~30%,一旦发展成为肝硬化,慢性丙型肝炎的年发生率为1%~7%。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推荐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代偿性肝硬化者抗病毒治疗疗效降低,但给予治疗有可能延缓病变的进展;对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多难以耐受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不主张应用干扰素,对有条件的患者推荐肝移植[1],而肝移植,经济负担较重。所以,为了延缓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根据17届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制订的治疗标准[2]:Child-Pugh评分≤7分,且血小板>60×109/L;白细胞计数均值为(3.1±0.4)×109/L,肝功能中白蛋白均值为(30.4±3.2)g/L;无黄疸、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存在,肾功能正常,排除合并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且所有患者的HCVRNA定量均在103copies/ml以上。笔者在初始给予护肝、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严密监测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前提下,对16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个体化抗病毒治疗。应用干扰素100万 IU,联合苦参素600 mg/d,利巴韦林600~1 000 mg/d进行治疗。对耐受良好的患者,逐渐加大干扰素剂量至300万IU,治疗24周结束与干扰素应用前比较发现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肝功能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病毒复制得到抑制或清除。治疗至48周与72周随访结束时比较,13例患者肝功能仍然稳定,转氨酶、胆红素指数无明显升高,白蛋白无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无明显下降,丙肝病毒定量仍然是阴性或较低水平复制 (P>0.05),16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消化道出血、腹水等并发症存在或出现病情反复。

苦参素是天然植物苦豆子的提取物,主要成分为氧化苦参碱,可直接刺激细胞产生干扰素,并且具有升白细胞的作用。既往有单用,或与干扰素等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报道[4-6]。笔者将其应用于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一方面可协同加强干扰素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部分患者白细胞多有明显下降的情况。

本组观察例数较少,均为女性,有输血史,从未使用干扰素治疗。全部病例均有失代偿期的症状,对于此类患者如何开展更加适合的病因治疗,从而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医生进一步深入探讨。对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行个体化抗病毒治疗初步获得疗效,需谨慎地进一步研究。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551-555.

[2]李磊,樊和斌,杨东亮.亚太肝病研究学会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共识[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0(5):289-295.

[3]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4]焦栓林,申德林,王全楚,等.苦参素治疗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38例[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6):667.

[5]尹明实,朴红心,韩学吉,等.苦参素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36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4,14(4):202-203.

[6]杨丽敏,王玉华,郑美玲,等.胸腺肽α1、苦参素、病毒唑联合治疗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8,6(2):87-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