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创作中,不论传统架上绘画或者行为艺术表演,我们都会看见人物身体作为艺术语言频繁出现,而本文将从传统绘画和行为艺术两方面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探讨身体作为艺术语言所附着的社会景象和表现等问题。

关键词:人物身体;艺术语言

一、艺术创作中身体话语历史文脉

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当中,身体曾被认为是灵魂的敌对方,对于身体持有漠视和排斥态度,这个时期的对身体的刻画就是:扁平、没有细节、套路化、不讲技巧、不求写实,只追求形式化的表达方式来传达信息。其构图原则、叙事方式都是为了让使徒们更加信服宗教。

文艺复兴之后,对于人物身体的刻画偏向世俗化,主要因为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对人本主义更加看重。这一时期画家打开了艺术作品中“身体”承载的身份性质。《春》描绘了在清晨幽静的桔林草地上,遍地鲜花盛开,身着盛装的美神维纳斯略带愁容,注视着前方。在她的左边是象征着“美丽”、“贞淑”、“欢悦”的三位女神阿格莱西、塞莱亚、攸美罗西尼,沐浴在森林的阳光之中,正相互携手翩翩起舞,透过轻纱罗衣体现出丰腴秀美的体态,轻盈优美的舞姿节奏给人间带来生命的欢乐。这副画里面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作品虽然还是带有一丝宗教神性,但是内容逐渐走向了世俗,里面对于“神”的身体形态取材看的出结合了世俗中人的一些日常特点。绘画语言也没有中世纪时期那幺程式刻板,而且对于神的身份通过不同层面的身体刻画给展示了出来,其表现手法上更加丰富,人物形体更加饱满,身体姿态更加趋向现实中的凡人形象。再往后,老彼德布鲁盖尔的系列作品中,例如《农民的舞蹈》,取材多是农名的日常生活,从这点可以更好的体现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画家们对于宗教的关注开始转向世俗,从彼德布鲁盖尔的农民身体形象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人间烟火气息,农民手舞足蹈的身体姿态也间接传递着画家的情绪,不像中世纪时期的作品当中丝毫看不出画家的个性特征,因此这一时期通过对人物身体形态的描绘也映射出了人们对于个性与自由的追求。

到了18世纪之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画家对于身体的世俗性描绘开始转向更加个性化的表达,他们往往不再局限于单纯对现实人物与景象的写生,在他们的画作当中通过所描绘的人物“身体”所承载的社会特性与自然特性慢慢附带着更多自己的理解。在安格尔的画作中开始关注人物身体本身所赋予的平衡美与自然美,例如他的《大宫女》脱离现实逻辑,借助拉长的大宫女身体形态突出展现自己心目中的曲线美。以及蒙克的《呐喊》,从抽象化的人物身体动态当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作者心中的那种无助情绪,该画作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在当时蒙克的眼中,奥斯陆峡湾充满着发抖的、血红的幻觉,让人感到恐惧,甚至有些恶心。在《呐喊》画作中,蒙克所用的颜色虽然与自然颜色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表现方式上却极度夸张,展现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画作里人物身体的线条扭曲,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蒙克将画面中沉闷、焦虑并且孤独的情感,表现到了一种极致。

二、艺术创作中身体话语表现形式

到了现当代,由于时代的发展,画家的眼界开阔了很多,思想和认知更加深刻,赋予人物身体形象的特性也更加的多样,其表现手法开始由具象的人体形象转化到了抽象的符号形象,将原本意义上的身体本身转化成身体符号。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到"符号"时代的突出代表,这种符号化的“身体”是通过身体元素抽取出来结合社会背景间接阐述自己的艺术观,它不再属于某个人的身体具有本质的特征,而成为一种绝对理念的存在。

从个人情感意向来说,当我们对某一种东西拥有或者缺失的时候,现当代这种绝对理念化的“身体”符号可以更直观的表现出情绪上的欢快或者悲愤,比如在申玲的作品里面我们透过她对身体的符号化描绘可以感受到对日常生活的情绪体验,画布上流露出的色彩、笔迹配合这样的人物相互抚摸和拥抱的身体形态都倾向反应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比如在卡洛的作品《破碎的柱子》当中,她用冰冷的艺术语言表达着她炙热的情感,她以身体化作文字,反映着她所追求的乐观和经受的苦难。就像她在经历了与丈夫里维拉感情破裂后,她的作品时常表露出的是孤独与绝望,一种源自内心的痛苦。

三、结语

最后,从社会实践的演进层面上看,人物身体作为艺术语言的载体,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的应用一方面把人们的视线从活生生的现实转移到了文本之中,另一方面又从文本融合到了社会现象里面,交错重叠。从传统画架上的人物身体描绘到在场参与性的行为艺术表演,借助人物身体这一艺术形式生产,一方面回避着对现实世界做出认真负责的回答,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理论观点提供了一个落脚的根基,同时“身体”作为艺术语言在自身观念与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大众对当代艺术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昕晖.20世纪以来西方视觉艺术中的“身体”[D].东北师范大学,2017.

[2]赵淳.身体话语:诉求、突破、抵抗[J].外国语文,2013,29(03):1-4.

作者简介:邹必新,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