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剧与电影、电视不同,要通过舞剧来呈现出精彩的故事是非常困难的。文中,对优秀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该舞剧的分析可以为舞剧的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台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改编自同名电影,讲述的是1949年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发报员李侠烈士与敌人斗争、周旋,最终慷慨赴死的故事。一直以来,无论是在大荧幕还是小荧屏,“谍战”题材的作品都备受青睐,但要用舞剧的“默片”形式来呈现谍战叙事,用纯粹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悬念重重、紧张刺激的复杂情节,实属不易。作为着名电影改编成的舞台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一开始就备受期待,却也没有辜负这份期待,可以称得上是主旋律题材舞台作品之中的优秀之作。

一、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背景介绍

舞剧的背景是1949年解放前夕波云诡谲的上海,创作者在表达上,将革命背景叙事与生活背景叙事相结合。在革命者与敌人周旋,面对各种危险的紧张时刻,作品都以倾城暴雨作为舞台场景设定,营造“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氛,但同时,创作者又安置了另外一方空间:石库门、小弄堂、温婉的旗袍女子、天真的卖花少女,一切显得恬静、温柔而祥和。同一片天空下有完全不同的生存场景,同一个舞台呈现出截然相异的生活质感,而这却正是当时上海最真实的风景两面。看似平静宁和的生活背后也许有暗流汹涌,普通人能够现世安稳,是有人在背后负重前行。

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情设置

在剧情设置上,《永不消逝的电波》以革命和爱情双线交织,既突显崇高又不失温情。李侠和兰芬这对伴侣,最初只是因为组织的安排而走到一起,但共同的生活和信仰让他们逐渐萌生感情,于是残酷的革命事业也有了温柔的底色。除了主人公夫妇的感情线贯穿始终,剧中还展现了小学徒与卖花少女之间青涩懵懂的感情,两个人意外相撞,少年的连声歉意,少女的眼波流转,一枝匆忙送出去的花,一句来不及说出口的问候。然而紧张的时代气氛,也许并不会给一份尚在萌芽的感情留太多的时间与空间,少年为了信仰从容赴死,徒留少女在他牺牲的地方抱膝痛哭,两个人之间纯真的情愫如此动人、又如此感伤。

剧中人物角色众多,身份复杂,但作为谍战剧,为了保留悬念,增加推理色彩,导演只在舞剧开头交代了主人公李侠和妻子的双重身份,而隐藏了大部分角色的真实身份,让他们仅以社会身份露面。随着剧情的层层展开,人物的身份才一点点揭开。这样的设定显然使观众更有代入感,观众得以化身侦探,和主角一起抽丝剥茧,探寻每一张人物面具背后的真实人性,原本简洁的剧情也多了几分扑朔迷离的紧张感。

在情绪表达的高潮之处,创作者还巧妙地将真实场景与想象的幻境、眼前之景与回忆之景共置。年轻的小学徒代替李侠赴死之后,裁缝铺老板和李侠都陷入了悲痛的泥沼之中。创作者在此时设计让小学徒再次在场景中出现,舞台上的他依然是一如往昔的青涩俏皮模样,像天使,也像精灵,他一会儿伏在李侠肩头,一会儿围着老板转圈,看起来如此真实,却终究只是梦幻泡影。小学徒最后面对着观众用力地挥手告别,观众的情绪也跟着完全被牵动起来。这个美好动人的场景有一股无比温柔的力量,消解了杀戮带来的残酷和冰冷,让人看到了现实的黑暗中少年人性的光亮。

三、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舞蹈编排

在舞蹈编排上,各种形式也安排得十分得当。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不断穿插,探戈、古典舞、现代舞兼收并蓄,最大程度地利用舞蹈语言来展开故事、传达情绪。剧中情绪最紧绷的段落是国民党全城禁严、全力搜捕的段落,导演安排了一段精彩的群舞,群舞演员饰演的国民党特务全部身着黑色风衣、手持黑色雨伞,在雨幕中疾速穿行。凌厉的舞步、夜雨沉沉的布景、急促的音乐,一起营造出恐怖诡谲的气氛。

此外,编舞还为每一个角色都设计了符合人物身份和个性的舞步,李侠的舞步沉郁而铿锵,突显出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果敢坚毅的个性,兰芬旗袍包裹下的身姿优雅旖旎,显出她温柔婉约的性情。司徒处长的舞蹈姿态更是有前后阶段的变化,前半段,她以报馆秘书的身份出现,身着洋裙,身段妩媚,后半段,她国民党特务的身份揭开之后,改穿衬衫马裤,步伐干脆利落,和她高级特务的身份十分相衬。

四、结语

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的舞台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没有流于概念化、没有喊口号,更没有许多同题材作品空洞和刻板的毛病,它关注故事,挖掘人性,既展现解放前夕上海普通人的生活百态,也凸显革命者的真实情欲。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然而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之中,依然有琐碎的、温存的理想主义的浪漫,那是兰芬手中的一针一线,是弄堂女子们的温柔守候,是卖花少女送出的那一枝花,是邻里之间的一句问候,这些和正面“战场”的澎湃汹涌一起,组成了完整的历史横切面,为我们呈现出最真实的上海景观。当信仰和理想主义的光芒以最热烈和生活化的姿态呈现于舞台上,红色的主旋律才不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而自觉融汇成观众心底里最深切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李昂.经典“别样”红——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J].戏剧文学,2019(11):31-33.

[2]付宜玲,黄凯迪.“电波”传导的空间效应——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J].舞蹈,2019(04):60-65.

作者简介:郑世鲜,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