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过庭是唐代草书代表书家之一。其代表作《书谱》是一部书法技巧论着,概括了篆、隶、今草、章草等多种书体的特点。但同时《书谱》也是一个部法度严谨、气势飞动的草体书法范本。本文从势方面入手,可以更加深对《书谱》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书谱;笔势;运笔

一、孙过庭《书谱》概述

《书谱》是初唐影响深远的书法理论着作之一,全篇共三千七百字,内容宏大丰富多彩,涉及书法的各个领域,同时作者以精炼华美的文笔展现了书法源起与重要的客观规律。成为我国古代及现代书法史论上的一部重大意义的着作,标志着中国书法又迈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孙过庭的书法观大致归结为了以下几类:书法史观、技法观、书体观、伦理修养观、审美观、创作观、学习观和批评观等八个方面。[1]而“审美”是一直贯穿其中的核心内容。《书谱》墨迹从笔法上来看直接取法王羲之,并且对他的内理、法度都掌握的十分到位且运用的巧妙自如,同时用笔迅捷,痛快飞动,善于从露锋中求飘逸,于藏锋中求沉着,从圆笔中求婀娜,方笔中求刚健。章法处理上也表现出高超技巧,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错落有致,互为呼应。通过娴熟巧妙的技能表现,创造出了高雅不凡的情调。

二、《书谱》墨迹中的基础笔势

草书是所有字体中,最为特殊的一种。草书有一定的草法,但是根据书家的不同,就会展现出各种各样的风格。相同的一个字,变化确是丰富多彩、各具姿态的,但在变化的同时一定要遵循相应的草法,不可以私自更改随意挥洒否则不能成字。笔势是毛笔在连续性书写中运笔的轨迹。一个字是由不同的点画组成,将这些点画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呼应的有态势、有灵魂的单个字便要通过笔势。笔势跟用笔有很大的关联,包括用笔时的状态以及结体变化。从点画方面来看,用笔时的状态可概括为起笔、行笔和收笔。从结体变化来看,可以分为牵丝和点画组合,由于牵丝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现出书写时的状态,所以“势”的感觉就更加的突出。

《书谱》用笔果断、快速,即灵动洒脱又不失沉稳气质,气韵贯注,方圆兼备,变化多样。同时情感变化显露,充分表现了点画为性情、使转为表面的特点。刘熙载称:“孙过庭草书,在唐为善宗晋法,其所书《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在书写时笔尖会展现出不同的状态,与书写方向相反就是逆锋、相同就是顺锋。逆锋起笔时,看不到最初的笔锋痕迹,因此称之为藏锋。而露锋起笔是直接书写,可看到笔锋的痕迹。如“以”的第一笔点。收笔是当一个笔画写到结束时离开纸面的最后动作,又分为两实收和空收。回锋收笔是指写到笔画最后并不是直接结束而是进行在原笔画中的逆锋书写,会使点画看起来更加厚重、含蓄。露锋收笔是指直接按照原来的书写状态写下去,并不做其他修饰。露锋收笔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笔画所运行的趋势,也可更加具体的体会到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既丰富了内涵,同时使字更加传神。“论”的最后一笔为回锋收笔,“乃”字的最后一笔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运笔的变化。

连带从大体上分为三种,分别为:笔断意连、细牵丝连接、粗牵丝连接。实际相连指牵丝在书写过程中是可以看得到的,如图中的“以为”“真乃”“以”字最后一笔的收笔带出的细牵丝是“为”字的起笔,与第一笔撇相连,为细牵丝相连;“真”字的最后一点带出了“乃”字的起笔,为粗牵丝相连;“来论”二字中并没有实际的牵丝引带,但是“来”的最后一笔与“论”的言字旁形成了连接的趋势,这也就是所谓的笔断意连。

三、《书谱》对学书的启示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描写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要看一幅作品首先注重的就是“神采”,而神采体现在一副完整作品的整体与部分。整体看就是所谓的“章法”,体会其中体势的变化。从部分来看就是“笔法”,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其中的笔势。而“笔法”与“章法”二文,即是探究“技法—图形”的其中一部分。通过文章以上的部分简要分析,我们可以在今后学习草书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能够更好地用于创作之上。

参考文献:

[1]谭学念着.孙过庭书谱·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张存良.书谱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朱天曙.中国书法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4]中国美术学史资料类编.书法美学卷[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5]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

[6]欧阳志辉.草书技法49例[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

[7]邱振中.笔法与章法[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张肃东(1993-),女,汉族,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书法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为李青教授,研究方向为书法、篆刻的创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