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强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渐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个性发展,努力提升自身的视觉欣赏能力,因此就需要加强对视觉设计作品的创新,从而更好地符合人们生理需求,促进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1]。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创新属于至关重要的一种元素,为了使人们精神世界追求得到更好地符合,就需要加强培养人们的创新理念,注重设计人员创新意识的树立,加强对丰富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自身创造能力,促进设计人员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视觉思维模式;创新

随着现代社会的稳定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和需求也逐渐提升,从而出现了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比较重视美感与实际效果,通过思维模式呈现出美感与主题,进一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在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提高,因此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加强对自身思维的创新,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视觉效果[2]。相关设计人员还要加强对视觉传达设计原则的遵循,对思维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进一步推动视觉传达艺术的稳定发展,增强视觉传达艺术价值的体现。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思维模式分析

在视觉传达中对设计这一理念十分关注,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的生活追求,所以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要加强对时代发展需求的关注,加强对受传达设计者视觉个性感受的考虑,视觉传达设计中可以充分体现出人们的个性化理念,进一步提升受传达者的作品感悟[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其视觉传达也逐渐从静态向动态形式发展,所以为了增强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直观化,现代设计人员在作品设计过程中,对三维和四维空间发展越来越重视,所以视觉传达设计就需要加强与时俱进,注重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其不仅要创新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还要合理创新传统观念,有效推动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

二、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设计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培养设计人员的发散性思维

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过程中,发散性思维模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要防止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其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加强对自身思维的开阔,从而增强设计作品的效果。设计人员还需要全面考虑相应问题,使相关设计人员可以在发散性思维中寻找出更加优秀的思路,对视觉传达设计效果进行优化。相关设计人员在运用发散性思维模式的过程中,要紧跟实际发展,注重将自身设计作品形式与内涵的结合,适当的应用发散性思维,最终选择最优秀的思维。

(二)注重培养设计人员的逆向性思维

视觉传达设计与其他一般化的思考方式有所不同,设计人员可以逆向思考一些平常的事物和观点,避免设计人员局限在常规的观念中,对设计人员的思维进行创新,逆向思维可以对设计人员进行有效的锻炼,进一步提升设计人员的创造能力,增强设计人员的思考,使设计人员自身的思维模式不断活跃,显着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性。将逆向思维运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可以使设计作品的独特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加强培养设计人员的联想性思维

在实际的视觉传达进行过程中,对设计人员的想象力也非常关注,可以将没有联系的两种事物进行结合,对不同事物进行有效的想象,从而对新事物进行合理创新,这一种联想性思维模式相对比较常见,在创新思维模式中联想性思维模式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存在着比较多的联想种类,其中包括了对比和因果等多种,这几种联想种类经常会应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所以在对联想性思维的应用过程中,就需要设计人员充分了解作品的相关资料,对视觉设计作品进行合理的联想,从而创造出新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增强作品的创新理念。

(四)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设计原则

现代化社会经济随着时代进步而快速的发展,所以在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设计人员的与时俱进思想,进一步加强创新理念,因此就需要设计人员不断地进行学习,积极参与培训,使设计人员可以获得新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需求也有所差异,其审美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所以在视觉传达设计人员对作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对不同时代人们的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考虑,使人们可以在对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产生共鸣,从而加强对与时俱进思想的坚持,对设计思维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

三、结束语

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创新属于非常重要的一种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创新思维模式培养的关注,对设计人员进行多种思维的培养与训练,还要加强对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充分满足人们的现代审美需求,有效展现出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内涵,进一步推动视觉传达设计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厉笑余,厉群.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9(14):153-154.

[2]梁舒婷.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251-252.

[3]白潇杨.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J].艺术科技,2019,32(09):175-176.

作者简介:张凯强,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