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潮

摘要:从广义上讲,每一种材料的特性都是无限的,玻璃亦如此。本文只能就几种相对突出的材料特性进行讲述,着力呈现出材料语言与工艺的关系。玻璃材料最具代表的性的材料特性有:通透性、混色流动性、气泡性、可塑性及与副材料结合的兼容性。而从玻璃工艺上讲,现流通于市场的相对比较适合架上雕塑工艺的有:玻璃冷加工、玻璃灯工吹制、玻璃炉台吹制、玻璃铸造及玻璃热弯与热溶。文章主要是想讲述玻璃铸造工艺与上面几种材料特性的关系,可能在某个材料特性上会略微比较一下其他工艺在同一特性上的异同之处。重点是通过现有艺术家作品进行比较详细的解释,让材料特性与工艺进行对话。

关键词:工艺;材料特性;现代玻璃艺术

20世纪60年代随着现代艺术在全球的发展,发生于美国及英国的玻璃工作室运动为玻璃艺术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之前,玻璃的制作仅仅是出现在工厂生产中,未被艺术家所发现,工艺技术也是在传统的“学徒制”下进行传授,由玻璃设计师和工匠分工合作完成的玻璃制品都是限于实用性的、工艺品范畴的产品。但玻璃工作室运动使玻璃从工厂引入到艺术家工作室以及大学的艺术教育体系中,彻底摆脱功能的限制,转变成一种自我表达的艺术媒介。玻璃工作室运动之后的玻璃艺术进入了现代艺术的步伐,因为它是艺术家思想的物质载体,它体现其时代的主流文化、审美观念、思维方式,其内涵与外延远远超出传统工艺所涵盖的内容。

从广义上讲,每一种材料的特性都是无限的,玻璃亦如此。本文只能就几种相对突出的材料特性进行讲述,着力呈现出材料语言与工艺的关系。玻璃材料最具代表的性的材料特性有:通透性、混色流动性、气泡性、可塑性及与副材料结合的兼容性。而从玻璃工艺上讲,现流通于市场的相对比较适合架上雕塑工艺的有:玻璃冷加工、玻璃灯工吹制、玻璃炉台吹制、玻璃铸造及玻璃热弯与热溶。文章主要是想讲述玻璃铸造工艺与上面几种材料特性的关系,可能在某个材料特性上会略微比较一下其他工艺在同一特性上的异同之处。重点是通过现有艺术家作品进行比较详细的解释,让材料特性与工艺进行对话。

一、通透性在艺术品中的体现及其工艺技术

玻璃之所以会成为最具吸引力、最不同寻常的材质,或许要归功于其通透的特性。光线在玻璃内部会呈现各异的形态是其他材料无法与之媲美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日用玻璃中就能很好地给我们证明这一点,像我们家装中的玻璃窗、日用的饮水杯、家具中的玻璃桌等等,都是在利用玻璃材料的通透性做文章,而在艺术品中艺术家又是如何透过玻璃的通透性来做文章呢?下面我通过图1至图3来深入分析,如图1与图2可以知道作品是通过铸造工艺完成的,而图3是通过吹制工艺完成的,不同的工艺都在利用材料的同一特性进行创作。

图1作品是庄小蔚的作品,作品的基本造型是三角锥体,作品通过玻璃材料的透明性将形体的内空间色彩特意表现出来,且色彩的每个造型应该也是在作者的把控范围内的,作品选择中绿色的这种效果给作品带来一种生命感,且作品的基本型又是三角锥体,像欧洲的哥特式教堂的顶部建筑,有种上升的感觉。而作品的这种造型通过铸造工艺来完成最佳,因为铸造工艺虽然流程烦琐但是它适合这样需要慢工出细活的创作方式,下面我们大概讲一下玻璃铸造工艺的基本流程:泥稿——石膏稿——翻硅胶外模——再翻蜡型——做耐火石膏外模——退蜡——进炉摆料——调温度表烧制——出炉拆模——后期冷加工——完成作品。

图2是加拿大艺术家雪娜的作品,艺术家雪娜现居伦敦。作品的基本形是长方体,这种基本形的普遍性很高,说明作者主要是想通过作品的内空间来感染观众,当我们分析作品的内空间,可以看出作者也利用了材料的透明性来做文章,细心观察作品底部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都深料在内空间层层叠加的效果,像中国山水画般,意味深远。作者如果在不了解材料的这一特性的情况下是表达不出这种效果的,当然作品也不单单只是利用了材料的透明性而言。作品成功的难处在于调烧制温度表曲线,因为山的外轮廓线跟恒温的时间长度有着必然的联系,还有作品是属于二次烧制的制作方式,因为只有二次烧制才能做出透明的气泡,这个问题我们下面再详细分析。

图3是中国艺术家陈箴的作品。陈箴是中国最早的装置艺术家之一,2000年死于癌症。25岁时得了溶血性贫血的陈箴,对生命与时间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认识与反省。他视疾病为宝贵的经历并将它转换成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对于他来说是他与病魔对抗的良药,此作品表达出作者对生命的关注,作品以人体内脏为形体对象,利用玻璃材料的透明性及脆弱性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成型工艺是通过吹制工艺来完成的。

二、可塑性在艺术品中的体现及其工艺技术

玻璃的可塑性相比于金属还是要略微差些。这里可从几种工艺进行讲述及对比,例如铸造工艺的方式就相对比较接近传统的金属铸造思维;而吹制工艺就更偏材料创作,因为它是跟材料直接对话;再有是冷加工能更像是石雕的思维。本意见也是相对而言,因为艺术本身带有某种解构与建构的属性。下面重点通过铸造工艺来讲述可塑性的优点及不足。

为什幺说玻璃的铸造工艺创作思维近似传统的金属铸造思维呢?可能还得从创作的流程说起。上节我说过玻璃铸造工艺的基本流程是:泥稿——石膏稿——翻硅胶外模——再翻蜡型——做耐火石膏外模——退蜡——进炉摆料——调温度表烧制——出炉拆模——后期冷加工——完成作品。而这个创作流程跟传统的金属铸铜工艺极像,最大的差别在于玻璃是通过进炉摆料及调烧制温度表来完成铸造这个关键的步骤的,是通过紧密的计算完成的,这个步骤跟陶瓷烧制的思维是一样的;而金属是直接浇铸完成这个步骤的,在金属溶液到达一定的温度后通过人为的直接浇铸来完成。从思维上更严密讲,玻璃铸造等于金属铸造及陶瓷烧制思维的总和。下面我们通过图片来分析,如图3至图6。

图4是通过铸造工艺完成的,而图5是通过灯工点接完成的,图3是通过吹制工艺完成的,图6是现成品冷加工拼接完成的。几件作品都是具备一定的塑造性的,作者对每个形体各有不同追求。下面重点来讲述图4中作品的玻璃材料的可塑性及其铸造工艺的关系。

图4是卡伦写实性较强的作品,作品中表现的是将人抽离所留下的衣装的现象,仿佛我们看不到人,但是其实在那里,从衣装的形态上看此人大概是个30岁左右的夫人,穿着乳白色衣裙,双手敞开,姿态优雅。从这个结果来看,作品在泥稿阶段所花的时间是很长的,每一个形体都是需要细心的推敲。而作者在这里基本上只是把玻璃材料当成形体语言的载体,没有过多地去表现材料本身。这里需要再说明一点普遍现象,我们对比一下图4与图1可以知道,在玻璃创作中如果外在的形体已经表现得非常丰富了那在色彩上一般都是比较简单的好,而如果想通过内在的色彩变化来丰富作品的话呢,在雕塑的外形上一般简单点好,因为这样作品再大的视觉上才能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之所以有这个普遍认知也是由玻璃材料的特性所决定的,玻璃的透明透光性打破了雕塑的原有的形体量感,被分为外在形体与内在形体。

如图7、8、9及图1,我们从图中的作品可以知道,外形是与传统的雕塑造型思维是一样的,可控性非常高;而内形从理性到感性都可以出现,不过,很多艺术家还是喜欢感性多一点,因为这样更具有诗意。所以在利用铸造工艺进行创作时艺术家要考虑得更多,因为光线投射在玻璃作品上时所产生的效果与其他的材料雕塑不同了。

图5是罗伯特迈克尔森(Robert Mickelson)的作品,作品中作者以网状的结构塑造了一个女人体躯干。而图3这个作品是陈箴以人体内脏为基本参照所塑造出来的形状。图6是笔者的作品,以水的基本形为参照所塑造效果。每一种工艺的不同,表达的目的也不同,但是每件作品都是在塑造作者心中所追求的形状。

三、 混色流动性在艺术品中的体现及其工艺技术

玻璃的混色流动性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流光溢彩,像波洛克的抽象油画般挥洒在空中,可观不可触,动人心弦。不过这个特性一般也跟透明性结合起来用的,没有透明性也就没有混色流动性了。而这个特性一般也是为作品的内空间所服务的,而这也是玻璃雕塑不同于其他材料雕塑的特征,多少艺术家都被这内空间的魅力所折服,为其研究终身。下面我们通过图片来分析,如图10至图11,这件作品都是通过铸造工艺完成作品。通过图片可以清晰感受到作品是有意要将玻璃材料的混色流动性表现在作品中的。我们先来看看图10,作品的外形是抽象的几何形体,而作品的内空间是飞洒这蓝紫红几种原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就是故意让色彩在内空间如此随意地流动,仿佛我们就站在海边,波涛汹涌的浪潮涌来,而中央的圆形就像是沉入海面的太阳。而作者是怎幺通过铸造工艺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呢?这需要丰富的经验及多次的实验。我们认真观察可以用知道作品是从右侧垂直进料的,但是玻璃料怎幺摆及各种彩料的比例就是作者高明所在了,也是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的关键步骤了。

我们再来看看图11,这是柯林瑞德(Colin Reid)的作品,从作品名“内部无序流动的圆环及插入的玄武岩石”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不确定的流动是多幺的重视,作品中从玄武石到圆环给人一种能量传递的感觉。而作品的工艺要求跟图10也是差不多的,进料口在下方,如何计算好大黄玻璃料流动的位置是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的。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各位艺术都是身怀绝技的,但是由于个人表达的情感不同虽说选择了同种工艺但是最后的结果也是大相径庭的。

四、气泡特性在艺术品中的体现及其工艺技术

气泡是玻璃铸造中的特点之一,在很多时候大家把它当作缺陷,是不好的现象。但是气泡是铸造过程中必有的产物,它是进炉摆料时挤压在料与料之间的空隙中的空气,要经过长时间的高温排气才能清除。而在艺术品中材料是没优劣属性的,关键在于作者能否利用恰当。下面我们通过图片来看看优秀的艺术家是怎幺让气泡成为作品的亮点的,如图12,这是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的作品。他是美国着名玻璃艺术家,新一代玻璃艺术工作室艺术家的代表。他的作品以其卓越的玻璃铸造工艺而着称,他的作品体现了玻璃的光影交错的空间立体感和晶莹剔透的唯美意境。我们从这件作品的外形可以明白作者是借鉴了船体的造型的,但是这看似优雅实则极高难度。温伯格的一个拿手绝技是控制琉璃中气泡的大小和形状。他的作品基本是炫目的琉璃和别致气泡构成的。虽说气泡是琉璃制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被认为是琉璃艺术品的致命伤,不过这在温伯格手上却完全“变废为宝”。他能精准控制内部色彩和神奇定位气泡的位置及数量,光透射进来,作品显得格外纯净,仿佛带领着观赏者在海洋世界中徜徉,再加上他后期完美的切割研磨,作品让全世界观众为之着迷。据温伯格介绍,他通过几十年的实践,最终破解了气泡的奥秘,想让气泡有多大就可以多大,数量和形状完全可以控制,“纯净的琉璃给人一种水的感觉,而气泡本身就是水的一部分,我将它们合二为一,那就是一种水晶宫般的梦幻感觉。”作品是如何利用铸造工艺达到这个效果的?其实这还是一个谜。不过我们还是大概讲述一下作品完成的难点,上文我们说过玻璃铸造就是金属铸造结合陶瓷烧制,而温伯格的作品在烧制这个步骤上是属于二次烧制的类型,有别于其他,因为气泡的产生及人为的控制气泡只有通过二次烧制才能出现,我们观察作品的底部可以发现,气泡是由下往上升的,它说明在第二次烧制时气孔是留着底部的位置的,且作品摆放的方式也是像图12的摆放方式一样的,因为玻璃在高温烧制时气体肯定是地平上升的。而二次烧制的温度曲线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这是作品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作品在后期冷加工这个环节也是鬼斧神工的,他的弧面研磨也是谜来的,现在我们国内基本上都是平面研磨,还没出现较完善的弧面研磨,而他早已将此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他的作品中了。这两个环节基本上就是温伯格的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了。

五、总结

玻璃材料所特有的那种光彩夺目、五颜六色赋予了玻璃作品现代都市生活的气息,容易传达给人以现代感,并且玻璃的特点在于动而非静,它所携带的古老感,朴实感及历史感与金属、木材、石材相比肯定是弱很多的,而它却反方向地具备了瞬间感与凝固性。这应该是玻璃材料在现代艺术中不可替代的根本原因。这也说明“术”与“艺”对艺术家来说是多幺的重要,因为“艺”无“术”等于零,“术”无“艺”也等于零,犹如中国道家学说里阴与阳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玻璃工作室运动”的影响虽然延迟到20世纪末才来到中国,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进行现代玻璃艺术建设和探索的决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已取得不凡的成绩。较具代表性的有台湾琉璃工坊的杨惠姗、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庄小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等。他们代表着现代玻璃艺术在中国的基本面貌。

参考文献:

[1]王建中.世界现代玻璃艺术[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2]萧泰,成乡.现代玻璃艺术设计[M].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3]韩熙.玻璃造型艺术教程[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王承遇,陶瑛.艺术玻璃与装饰玻璃[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庄小蔚,学院派玻璃艺术[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