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21世纪,艺术与商业是世界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现代科技与观念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当代的艺术家都对商业化这个话题抱有兴趣与期望。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的消费群众对物质的需求不再匮乏,转而开始追寻精神与心理的需求。于是消费文化的到来,使艺术发展从审美走向大众,这一趋势为艺术创作与商业运作的融合奠定了基础。无论是艺术的商业化使艺术更接近多元化的社会,还是商品的审美化使商品得到精神文化附加值的提升,艺术与商业的距离越来越近,相辅相成,互利共生。艺术与商业的融合不是艺术的异化而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当代艺术;商业化;融合;消费

无论是在艺术圈还是商业界,“艺术与商业的关系”这个话题热度非常高。有的人带着对艺术的兴趣和对商业的防备开启了这个话题,当然这其中也有人是要去探知艺术与商业之间到底能碰撞出什幺。

事实上,艺术与商业两者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容。艺术的商业化即艺术的流通从有着人类就有,他们之间的流通和融合大大拉近了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从而推动了艺术演变成大众流行文化的进程。而随着现代生活细节中的设计美学的普及和应用,艺术与商业品牌之间所产生的化学反应也十分耐人寻味。

一、当代艺术与商业的合作

村上隆与LV的跨界合作就是把专卖店搬到了美术馆。

日本非常着名的艺术家村上隆早在2003年就曾为奢侈品牌LV设计了昵称樱花包的“Cherry Blossom”等包包的图形,这是艺术与商业结合的先例,四年后,他又再次携手LV在美国洛杉矶当代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的作品是村上隆个人以及与LV合作的作品,LV公司还专门为这些作品在美术馆内特地的开设一间短期限量专卖店。和村上隆一样的还有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岳敏君,把艺术做成产业,再用商业推广自己。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这种特殊的合作方式为他们实现了深度的多向互动,通过“公共化”而实现了其作品和个人价值的扩大和增长。

当然艺术与商业的合作远不止村上隆和LV。宝马和艺术家合作的历史也已经很久了。1975年美国艺术家亚历山大·考尔德就在BMW 3.0CSL起程上绘制了作品,1990年来自日本的艺术大师加山又造创作了BMW535i艺术车。而在2006年底,这些艺术车被宝马公司进行了世界巡回展出,上海作为世界第一展出地,上海当代艺术馆展出了这些艺术车以及洛伊·李奇登斯坦和安迪·沃霍等着名艺术家创作的艺术车,上海当代艺术馆还以此为契机,特邀30多位中国着名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一同参展。之后又在北京798艺术区的长征空间展出。

艺术品是精神产品,不仅具有价值,还具有使用价值。一般来说,人们收入的提高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刺激了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和渴望,而市场恰恰可以满足人们对艺术品个性化的要求。各类艺术中,最容易同大众产生关系的便是公众艺术。而公众艺术通常也同商业共同成长。以美国艺术家Kurt Perschke的作品为例。他在世界各地不同城市安放一个15英尺的红球,每个特定的位置只持续一天,成为“世界上运行时间最长的街头艺术品”。受到众多媒体的报道和艺术机构的关注。它的存在不但为大众的生活增添一抹丰富的色彩,也为相应团体和艺术家本身带来了经济效益。

二、艺术和商业文化结合

在当代艺术开始融进商业文化时,符合市场化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都具有一个属性——商业性。但是,符合市场的商品也并不全是好的作品。具有商业性的艺术也不等于是好艺术。虽然当代社会对衡量艺术的标准不尽相同,但也不能把艺术完全的用商业标准去衡量,可以肯定地说,商业标准和艺术标准不是一回事。在经济学中,市场经济不是一个最好的模式, 但肯定不是一个最坏的模式。但是在艺术与商业结合的今天,经济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提供给艺术家的机会是很多的,而这些机会有利有弊。在这种商业化的条件下创作的艺术作品会让一些人抱有迟疑的态度。但是, 如果辩证地看待,艺术的商业化和整个社会的进程密不可分, 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增长,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深受当代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渲染的群众。所以艺术创作是基于大众对于艺术的理解,满足于大众趣味的。

艺术本身没有雅和俗的区分, 这种区分完全是源自受众的不同而造成的, 艺术并没有因为高雅和世俗有影响。艺术是人对客观世界感情的一种寄托, 可以这幺说,只要有人去欣赏,或者这个作品具有审美价值,那幺它就可以成为艺术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力量的扩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社会的市场需求决定了新的艺术风格。是一种创新文化与艺术和商业文化结合的一种纵深关系。

三、总结

尽管当代中国艺术伴随着商业化的进程发展时,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但是, 商业文化是大众文化之一,所以中国的当代艺术就是商业文化为基础并发展,而后在其中挖掘出新的价值。大量的艺术品通过新媒体,传媒等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对艺术的审美能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跃进.通俗文化与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张来民.作为商品的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肖盈盈(1995-),辽宁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画;常伟廷,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