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万里

摘要:唢呐音色明亮、粗犷,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和兴奋、欢快的情趣。大多用于民间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常与打击乐配合。演奏风格上大之分南北两派。男排大部分用于吹奏戏曲曲牌或作戏曲伴奏。北方流传较广,演奏技巧也十分复杂。 唢呐善仿人声及其他动物鸣叫和自然音响。北方有种“咔腔”,成套的模仿戏曲、歌曲的任务唱腔,甚至连模仿念白台词都十分逼真。演奏技巧主要有:滑音、颤音、吐音、花舌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箫音等。此外,唢呐由一种“循环换气法”,即在吸气时鼓腮使长音不断的呼吸方法

关键词:唢呐;演奏;音色;气息

唢呐音色作为一个声学的现象,其本身就具有声音的特殊性,具有自身的个性化特点。唢呐音色具有其他乐器无法代替,无法模仿的特点,是唯一独有的声音。人们正是利用唢呐的不同音色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感和内涵,当唢呐音色参加乐音运动而存在时,便具有了技术的内涵,具有明显的艺术价值和技术价值。

演奏技术对唢呐音色的影响是全面的,它对音色的影响是直接的。演奏技术可以使音色质量提高,也可使音色质量下降。演奏技术好的时候,音色的表现是美好、浑厚、动听。反之,音色则软弱、虚飘、没有激情。演奏技术是唢呐音色生命力的决定者。唢呐的中、低音区音色豪放、刚劲,各种技巧都易于发挥,非常富有表现力;高音区尖锐、明亮,适合体现喜悦气氛。

一、唢呐的音色特点

唢呐音色与其他乐器的音色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我们在欣赏音乐最终是欣赏音响的艺术,而音响中最重要的又是音色特征,音色对于领略中国音乐的神韵起着直接的作用。由于中国音乐的魅力是通过每一样乐器的魅力表现出来的,而音色又着强烈的个性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对唢呐这一乐器的独特音色进行阐释,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乐器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韵味的感受和理解。

唢呐声音高亢明亮、音色优美。唢呐的音色与其他乐器的音色是有很大的不同,唢呐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适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和雄伟、壮阔的场面,尤其适于演奏豪放、泼辣的曲调,能够深刻而细腻地刻画出内心的思想感情,是一件表现力很强的乐器。往往人们一谈到就会想到欢庆的场面和丰收的喜悦心情,具有浓厚的声音色彩,是其他乐器无法取代的。唢呐的音色变化丰富,可以表现伤感、沧桑的情感,唢呐的乐器音色本身善于表现刚柔变化、明暗变化、喜悦和悲伤变化,对音乐情感的丰富变化有着超强的表现力。唢呐音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其他乐器不能做到的,这也是唢呐音色的独特魅力所在。

“音色是一种表现情绪变化的综合性因素”。它不仅能表现情绪的紧张与松。人们正是利用了唢呐音色的丰富表现力,塑造着各种人物形象和不同的情感。演奏者根据不同的情况下选择着不同的音色,如:激动时选择明亮的音色,伤感时选择柔美、暗淡的音色,当悲痛时选择颤音较多的音色,当喜悦时选择颗粒性的音色等。对各种的音乐文化来讲,音色的表现力,有时比音乐的音调更迅速、更直接地打动人。

所以,唢呐音色包括深厚的内涵特征。唢呐音色不但体现了其质量、技术、物理属性等方面的内容,更能够体现审美、情感、个人风格等内涵,这在演奏中会使音乐更加丰富、有意境。好的音色不但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同时它对表现音乐的思想内涵和情感特征有很大的帮助。

二、气息与音色的关系

唢呐的音色是很有个性的,一般的乐器音色比较单一,比如木管乐器音色较柔和、婉转一些,铜管类乐器音色就响亮、刚直一些。但是唢呐的音色这两者的优点都具备,因为唤呐的构造就比较特殊,管身用的是木质材料,而芯子、唢呐碗是用的铜金属材料,这种特殊的结构给唢呐的音色也带来了特殊性。唢呐音色优美,刚柔相济,当需要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时候,它可以像号角一样做到“一鸣惊人”“气吞山河”,当需要扣人心弦、宛转悠扬时,它可以做到“弱如箫声”“柔如弦音”。那幺,唢呐的最佳音色标准在《唢呐最佳音色控制法的探讨》一文强调:“唢呐最佳音色的标准,即琐呐演奏发出的声音应达到:饱满、圆润、柔和、洪亮、自然、松弛、纯净、甜美、坚实、集中、热情、奔放、细腻、婉转,强而不噪;弱而不虚;高而不紧;低而不散等艺术高度。”我们只需要以此为标准尽量去做到。

“良好的气息控制是获得最佳音色的基本保证。”气息是唢呐发声的原动力,从物理的角度讲就是由动能转化为声能的一种形式,所以动能的不断变化也就使得声能不断变化,转化出来的声音也就千变万化。因此,动能的好坏完全决定着音色的好坏。呼吸方法的正确与否,也就成了好的音色的基本保证。前面提到的“腹胸式呼吸方法”,给了音色两点重要的保证。首先,给了吸气“支撑点”的保证。“支撑点”是唢呐演奏过程中一种平衡感觉的交点。“支撑点”的位置不同,那幺演奏出来的音色效果也是不同的。通过实践证明支撑点的最佳位置即为腹部 (丹田部位)。当吸气时要口鼻同时自然吸气,要吸到“支撑点”的位置,这个位置吹出来的音色扎实、饱满、集中的。相反的,吸入的位置较浅,吹出来的音色也就发飘、紧、窄;其次,给了呼气“控制力”的保证。吸的方法对了,但不知道怎幺去控制气息,也会给演奏者带来气不够用,“憋气”现象,使得音色尖、挤、僵等现象。“正确的控制气息的方法是:运用下腰、小腹和横膈膜发出的力,作用于气管、支气管的收缩进行气息的控制,而不是用胸、肩、背发出之力作用于喉、咽、唇进行气息的控制。”“腹胸式呼吸法”的主要特点就完全符合这些个条件。只有这样我们刁可以既保证吸气的深度,又能保证气息和声音的平衡,形成一个内外协调、对立统一的演奏整体。做到了这些,我们在演奏时就能更好地做到最佳音色的标准。

另外,也是由于唢呐的形制问题,很容易出现上下把位(即高音区和低音区)音色不统一的现象。唤呐形制成锥形,上把位膛细而窄,下把位膛粗而宽,也就造成唢呐的音色出现上紧下送的状态。那幺,要想吹奏的音色好听,我们就必须要使得上下把音色尽量统一。那幺要怎样刁‘能统一呢?统一要靠气息、口型、控制力的整体协调配合,我们主要说一下气息。在吹奏下把位的时候,我们要用腰部的力量适当的加点力,刻意地将气息集中一些,不要吹得太散,做到既要松弛又要有韧劲的感觉,这样出来的音色不至于又粗又散;在吹奏上把位时,因为上把位本来音色就细而窄,我们就要把气柱适当地放宽一点使得出来的音色不要那幺窄,再利用腰部肌肉的弹性,让音色多点韧性。这种向中间靠拢式的方法,对于唢呐音色的统一是很有帮助的。

三、唢呐演奏中的气息运用

当我们在演奏一首乐曲时,其实就是对这首乐曲的二次创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光靠高超的演奏技巧是不能都实现的,要想让音乐更富有表现力,我们就要重视乐曲演奏中的气息变化。乐曲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对我们演奏时的音高、强弱、音色、音量大小、颤音的运用、换气的位置等等都是要求不同的。所以,我们要对气息与演奏中的情感、乐句、速度和音乐表现的关系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演奏,把作曲家要表达的更准确地展现给观众。

呼吸是吹奏乐器形成声音的动力,是根本。呼吸得法,气息掌控的好,就能奏出理想的音色和丰富的力度变化。反之,则很难把乐器演奏自如。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吹奏着在吹奏时想把气吸的深一些,于是拼命吸气,甚至耸起双肩,吸气有声、胸部紧张,以为这样就吸足了气。但吹奏起来非但没有感到气足,反而感到气短,越吹越憋以致吹奏音色尖挤。这样的吸气实际上只浅浅地吸到胸上部,吸气不到位,没能发挥横隔膜的控制力,使气息失去控制,必然造成胸紧,憋气,吹奏音色发紧。

正确的呼吸应做到:吸气时上身自然放松,胸部两肋向外扩展,腹部和后腰也同时自然向外扩展,使气很自然地流进肺底部。整个腰围像个气圈被充起来一样,腹部、后腰处要有饱满舒展的感觉。前胸、后背始终要保持松弛的状态,传统强调吸气时要气沉丹田,可见气息不在吸得多,而在吸得深,只有感觉吸到横膈膜处,才能调动横膈肌的协调运动与有力控制,使吹奏松弛,自如。为此,可用闻花香式吸气,嘴自然张开与鼻子同吸,这样没有明显的动作与杂音,气自然吸就吸得深。

初学吹奏者,对气息的理解大多是静止的,吹奏时只知横膈膜一味地下压,气息完全僵化,控制气息成了“僵持、迸气的状态”这就影响了气息的正常流动,使音色发僵、发紧。要改变气僵的不良状态,须做到:吹奏时要从丹田发起,用小腰、小腹和横膈膜的收缩之力推动气息进而冲击哨片发音。而不能用胸,肩、背的僵固力或撑胀力推动气息发音。根据自己的实践,可用保持吸气状态的感觉进行吹奏,即向外吹的过程中保持吸,这样可保持气息的深度,保证音量气息的平衡,形成气息的对抗,里外结合,对立统一,形成一个协调的演奏整体,使气息上下流动通畅,吹奏音色均匀、好听。

从生理学上讲,心理影响着生理。情绪情感的变化会引起生理的反应。当我们情绪激动时,呼吸就会加快,并且吸气较浅;当我们的情绪比较忧郁悲伤时,呼吸就比较舒缓,并且吸气较深。所以,我们在演奏乐曲时,乐曲要求变现欢快、宏伟、激动、昂扬的效果时,就对我们演奏效果要求音调高亢、嘹亮,音色明亮,音量响亮,我们的情绪也要跟着激动,就要加大气息的力度,增加肌肉的控制力,呼吸的节奏也会较快,换气的频率也会增加,气息的动力也要增加,腹颤音也多为快颤。另外,我们演奏的乐曲比较的抒情伤感,对应的是我们的情绪也会是淡然伤感的,此时演奏效果上音量相对适中,音色暗淡,音调低沉一些,气息的需求为气息力度较小,呼吸节奏缓慢,换气次数较少,腰部肌肉的控制力相对松弛,腹颤音也多为慢颤。

总之,音乐本来就是对情感表达的一种形式,音乐从一开始产生,就与人的内心情感紧密相连,演奏就是为了表达情感,而情感直接影响我们的气息。

参考文献:

[1]李文亮.浅谈唢呐演奏中不同气息的运用[D].天津音乐学院,2013.

[2]梁福德.略谈气息在唢呐演奏中的运用[J].音乐大观,2012(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