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党和国家在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同时,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的力量是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的。文化建设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政治稳固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乡村图书馆;发展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不仅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并且以势不可挡的发展势头进入千家万户,如果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那幺互联网+则是对互联网技术的重新定义。“互联网+”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在互联网+背景下乡村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如同插上了翅膀。凡是有利有弊,互联网+乡村图书馆对于乡村图书馆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让利大于弊需要不懈探索。本文以文化建设中的乡村图书馆服务发展为研究对象,浅析在互联网+背景下乡村图书馆的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乡村图书馆发展现状

(一)国家大力扶持,覆盖面极广

乡村图书馆的建设项目是政府创办的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农村人口服务的公益项目,也是保障农民文化权利的体现。其运行受政府管理和控制,目的在于为广大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提供服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因此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建立乡村图书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以乡村图书馆为平台引导农民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培养新型农民是乡村图书馆的初衷与使命。

(二)互联网技术未能发挥实际作用

“互联网+”的提出,加速了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型与创新。进一步加快了虚拟图书馆的发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能够有效整合数据资源,实时更新,降低成本,提高阅读体验。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农民受制于自身知识修养,甄别真假信息有限,即使是在移动终端,电子产品如此泛滥的时代,农民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仍旧淡薄。甚至有些人不会用或者不关心乡村图书馆的相关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电子阅览室前期投入资金数额庞大,目前乡镇建有的电子阅览室数量不多。目前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处于一种零星分散,互不联网的状态。未能达到有效信息整合的需求。

(三)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服务开展的质量,乡村图书馆的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目前图书管理员存在流动性大,组织涣散,业务不熟练等问题。他们自己尚且不熟悉图书馆的运行何谈为农民提供专业指导?因此这种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资源浪费。不利于乡村图书馆的长久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乡村图书馆发展模式的策略

(一)依靠政策,建立创新机制

乡村图书馆的建立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党和领导高度重视项目进展,并积极提供相关扶助政策,通过财政拨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问题。但是仅仅依靠政策补贴和财政援助并非长久之计,需要建立多种办馆模式:以政府办馆为主,企业办馆为辅,积极引进社会资源。依靠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例如比较成功的乡村图书馆——位于河南孟州莫沟村的老苗书馆。它是由数个废弃窑洞改建而成,它是由一百多年前一户苗姓人家修建,所以取名为老苗书馆。采取二十四小时开放式,现在已经有五万多本书籍,大多来自捐赠或以书换书。这个书馆的创办不仅造就了当地爱书读书的风气,并且已经成为当地的地标,成了一个网红打卡地。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依托互联网建立资源共享新平台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乡村图书馆的模式为村民提供无偿的知识援助,使得农民能够通过互联网快速而便捷获取知识和信息,即使乡村图书馆的建立是由国家财政拨款,但是再多的资金支持也很难做到随时更新最新纸质书籍,为不同地区提供相应的书本资源,即使能够做到这将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资。而互联网技术的引进相比较纸质书籍信息长远来看大幅度降低了投资成本。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人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资讯。而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乡村图书馆的建设中则可以为全国各地的资源共享提供平台支撑。各县级甚至省级图书馆搜集开发本地的文献资源,上传至互联网进行整合,使无序、分散的文献资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当地特色文化的流失,通过互联网技术记载下来供后人瞻仰,另一方面可以使村民们足不出户,了解全国各地的风土民情,开阔视野,丰富精神世界。

三、总结

互联网+乡村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是顺应时代的产物,为农民打造一个个集文化、娱乐、生活等于一体的乡村图书馆,在开展和组织乡村图书馆建设工作中,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一个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更加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

参考文献:

[1]孙林红.对农村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7):133-134+136.

[2]周泽.乡村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意义及手段[J].乡村科技,2017(20):17-18.

作者简介:牛玉红(1979.6-),汉族,女,甘肃天水,中级,研究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宿县图书馆,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