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明 张科峰

摘要:“南阳烙画”作为“世界艺林一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也立足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文化传承,积极探索烙画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非遗”的当代传续寻找新思路,协同服务于传统手工艺行业艺术创新能力及文创竞争力,促进“南阳烙画”传统艺术的传承和高校艺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双向融合,为“南阳烙画”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提供支撑。

关键词:南阳烙画;传承与发展;双向融合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源于西汉,后失传,清光绪三年,复始于南阳。“南阳烙画”作为“世界艺林一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原人民的根文化情结,也体现我国 传统文化的本真性和创新性。其以“火”为墨的技艺形式独特且稀有,其格调内容既有百姓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民间人物故事,又有收藏领域的原创经典之作。

近年来,烙画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多次在国际国内艺术博览会上及各类艺术大展中展露风采并吸引了国内 外广大客商。因此,烙画艺术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商业价值不可忽视。然而,南阳烙画却没有形成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保护与传承机制,成了南阳烙画这一地域特色的推广发展的一大瓶颈。

一、南阳烙画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一)传承机制局限艺术创作质量

目前烙画技艺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学徒制,创作者大多是非艺术院校毕业生。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技艺传播范围狭窄、传授形式单一、工艺传承范围局限、作品风格单一、形式固化、作品艺术性提升困难等问题。加之当前,工艺美术行业面临转型,工艺美术产业化道路不再是唯一的途径,私人订制的高端烙画另辟蹊径成为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一条新兴道路,这也对烙画创作者的艺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市场推广薄弱,成交量不稳定

烙画作品的市场成交量随意性很大,进而决定了其生产方式具有产量小且制作周期不定等特点,无法参与更多且稳定的市场经济利润的获取,因此提高南阳烙画的市场应变能力,拓宽推广渠道是当务之急。

(三)烙画商品的品牌知晓率较低

烙画在消费中的知晓率极低,大部分消费者不了解烙画工艺及其产品,南阳烙画的低知名度与低影响力是制约烙画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应尽快推广南阳烙画的认知度与影响力。

因此,积极优化南阳烙画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的传承与推广,是这一优秀传统技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南阳烙画”艺术实现其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必由之路。

二、优化南阳烙画的传承与推广

依托地方,立足高校人才土壤,利用高校科研、数字平台,开展烙画“高”“精”“尖”艺术人才培育模式研究,同时,也为高校艺术教育实践创新寻找有机多元手段,为“非遗”的当代传承发展寻找新思路,进而提升传统手工艺行业的艺术创新能力及文创竞争力,形成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让烙画艺术以独特的艺术内涵和时代气息走上行业发展的高速路。

(一)探索高端烙画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深植艺术素养,融合地域文化,彰显艺术特色,不断探索完善“高”“ 精”“尖”烙画人才培养方式。 建立科学、专业的、市场化的评估体系,优化烙画衍生品创作设计等特色课程建设,利用“立体实训”实现专家的“手把手”教学模式。

(二)成立烙画专家工作室聘请行业大师配合开发烙画衍生品的设计等课程,在烙画艺术创作的基础上进行烙画衍生品的设计教学。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教学优势,与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双向深度融合。

(三)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探索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协同发展,搭建创新型烙画艺术实习平台。学生根据课程设置,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利用互联网开展多媒体、复合型教学。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地方多方共赢。

(四)利用科研数据开拓利用科研、数据等高科技手段开拓技能手法广度和材质、用料、工具的多样化尝试,着力烙画艺术内容、形式、表现的高层次创新。

(五)应用大数据技术,建成南阳精品烙画高清、专业的数据平台,最大程度展现其细节:通过与“数字美术馆”等数字化技术的结合,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传承更深度地推广,将南阳烙画传承实现虚拟化、数字化、持久化。

(六)利用网络平台强大的传播能力,定期进行作品和行业资讯的推送。筛选平台的用户反馈交流信息,发挥网络交互能力,将其打造为行业名家、从业者和爱好者交流平台,增强地方文化的知名度。

南阳烙画艺术地域特色资源的开发推广研究的意义不局限于手工艺技能的传授,而是在于艺术创新型、技术大师型的高端烙画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更深度、更广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弘扬和光大,具有更强烈的美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系2020年度南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结项成果。

作者简介:廉明,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张科峰,南阳理工学院,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