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木兰诗篇》是新世纪创作的一部精品歌剧,其巧妙地利用了我国传统的历史故事当作创作题材,同时将大众十分熟悉的歌舞形式融入其中,使民族歌剧的演出形式得到了丰富,借助新时期的歌剧创新思想,展开了艺术革新,使歌剧的音乐思维和主题思想得到了拓展。本文主要对《木兰诗篇》的创作背景及演出纪实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木兰诗篇》;创作背景;演出纪实

一、歌剧《木兰诗篇》的创作背景

歌剧《木兰诗篇》的作曲家是中国当代着名作曲家之一的关峡先生,2005年应美国林肯艺术中心之邀在纽约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

歌剧《木兰诗篇》运用了西洋歌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叙述中国传奇人物花木兰的动人故事。作曲家关峡认为,河南是花木兰故事的发源地,所以从一开始的创作,便要深入到河南地方进行学习了解,在创作中广泛地吸取营养,并把其中带有地域风格的元素融入该部剧作中,使其发挥它的价值。河南是戏曲之乡,从清明以来,河南的戏曲种类已经发展到四十余种,这为作曲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素材。在对资料的整合过程中,关峡也考虑到此部作品要在国际上流传,因此作曲家将戏曲曲调和交响音乐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具有“戏曲风格咏叹调”特征的中国民族歌剧。另外,在声乐演唱艺术中,则融汇了歌剧、清唱曲、音乐剧、戏剧等元素,使我国这个千古传颂的感人故事,一经问世,便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歌剧《木兰诗篇》是一部带有序曲和终曲的四个乐章歌剧艺术作品,在序曲部分,主要讲述了人们憎恨战争,渴望和平的生活[1]。第一乐章,替父出征。由于边关告急,君王下令征兵,花木兰的父亲花弧在征兵的名单中,但是花弧已经年迈,弟弟又尚且年幼,花木兰只能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第二乐章,塞上风云。木兰告别爹娘,奔赴疆场,无论是烈日酷暑还是寒冬腊月,木兰都跟众将士一样血战沙场,平息战乱,最终取得胜利;第三乐章,巾帼情怀。英雄们凯旋而归,木兰却淡泊名利,只渴望归还故里。在共同经历了峥嵘岁月后,不仅增进了战士们之间的兄弟情,也展现出木兰羞涩的女儿情,以及和刘爽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第四乐章,和平礼赞。在经历了战争的烽烟后,木兰更加渴望和平的生活,同时表现出木兰与乡亲们团聚的欢乐气氛,和刘爽热闹非凡的婚礼现场,以及人们对战争中逝去的亲人和战友的悼念;终曲,《和平颂》的颂歌以恢宏的气势将全剧推向高潮,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歌剧《木兰诗篇》的演出纪实

歌剧《木兰诗篇》经过细致的准备工作后于2004年11月8日在北京保利剧院正式公演。主演彭丽媛、戴玉强。2005年9月18日在联合国的邀请下,走出国门于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演出,格莱美音乐评委奇克对关峡先生说:“你开拓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可称之为‘五声音阶浪漫主义”。另外,歌唱家彭丽媛获得“杰出艺术家”奖,作者关峡获得“杰出音乐家”奖。2006年8月6日着名的哈尔滨之夏音乐节首场演出。2006年12月2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内最高规格的音乐剧演出。此次主演由彭丽媛及德国着名歌唱家米歇尔·奥斯汀用华语来演出这一经典,并大获成功。2009年11月11日至19日,应日本皇家交响乐团的邀请,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将在东京和札幌演出4场。在首演彭丽媛的亲自辅导下谭晶第一次主演歌剧并获得巨大的成功,赢得了大家高度的认可。她们在第一代木兰的指导与帮助下,塑造了一个同样被大众所称赞的木兰形象,也传承了前辈艺术家的艺术精髓。

歌剧《木兰诗篇》可谓是一部以乐感心,以歌咏言,以舞尽意,一曲初彻,余音绕梁的剧作[2]。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拥有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少有的绝对高度创新思维,它对木兰故事进行了大胆的修改,将人物和结构进行了重新地整理,把木兰与刘爽之间从友情到爱情的发展线路,作为贯穿全剧的灵魂。它打破了传统的舞台剧形式,无论是写实的景致,还是写意的画面,都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阐释出作者的思想。它放弃了中国戏剧及歌剧的固有模式观念,而是引进了西方歌剧的精华和演出团体,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紧密地融为一体。舞台上则是运用如诗如画般飘缈的舞美与柔和的灯光效果来营造强烈的艺术氛围,通过具有民族色彩的音乐表演、演唱,使作品情景交融,同时把交响乐团与合唱乐团巧妙的组合在一起,构成多舞台、多画面的视觉效果,给剧中人物留下了丰富的表演空间。另外,三个表演区将剧情融会贯穿在一起,舞台背景纱幕的变换,也极具观赏价值,时而战鼓声声,时而春风拂面,借此来表现花木兰生命流转,恍然一夕之间的峥嵘岁月,并赋予了这一历史文化题材以更高的时代理念。

参考文献:

[1]谭聪颖.浅谈歌剧《木兰诗篇》中花木兰的人物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9(27):166.

[2]赵晶晶.民族歌剧《木兰诗篇》的艺术审美探究[J].北方音乐,2019,39(04):95-96.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两部舞台剧“花木兰”的创作特征与艺术美之比较研究》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2019KY1712。

作者简介:陈曦,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