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养宠物的数量不断增长,这也导致流浪动物的数量日益增长。由于流浪动物极强的繁殖能力,其数量变得难以控制,加剧了城市中日益紧张的人与流浪动物的矛盾。本文就城市生活中,人与流浪动物的空间共生模式进行研究,提出解决人与流浪动物主要矛盾的方法,从而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平衡。

关键词:流浪动物;空间共生模式;动物保护

一、流浪动物的现状

(一)流浪动物问题的社会根源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养一只宠物陪伴自己,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国内养宠人群以90、95后占比较高,而年轻人不稳定的性质,也导致了大量宠物被抛弃变成流浪动物。另外,商业繁殖宠物监管不当,对于纯种宠物的盲目追求,以及遛狗不拴绳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流浪动物数量的上升,流浪动物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人的问题。

(二)流浪动物与人类的矛盾

由于城市空间的总面积是有限的,流浪动物对人类的生活开始产生影响,这就加重了部分人群对流浪动物的排斥。当人们在公园的地上看到流浪动物的排泄物,在夜晚听到动物发情的求偶信号,在楼下的垃圾桶看到邋遢的流浪动物在觅食,人们会觉得自己的空间被入侵了。另外,除了污染环境,干扰居民生活,流浪动物也可能会引发例如狂犬病之类的疾病,成为病毒传播的载体。

二、人与流浪动物在城市空间中的行为分析

(一)高度体量的对比

人类的高度大约在155cm-185cm;而一只成年猫趴下的高度大约在15cm,站起来的高度大约在30cm;一只成年公狗坐着的高度大约在35cm,人与动物在身高体重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人类所需的最低生活尺度常常是动物的五倍以上。

(二)活动时间的对比

可能是由于动物的天性,以及流浪动物群体的特殊性,他们习惯昼伏夜出,在人类活动较少,光线较为昏暗的夜里觅食,这使得他们的觅食行为可以受到较少的干扰。

(三)活动地点的对比

由于流浪动物所需的生存尺度不大,它们常常处在尺度较小的角落中。假如把我们的城市看作一块奶酪,人类生活的区域就是奶酪的主体,流浪动物就会在奶酪的孔洞中寻求一块生活的角落。流浪猫和流浪狗由于身体构造的不同,在活动地点的选择上会有所差异,流浪猫常常选择距离地面有一定距离的高处,或地下室作为自己栖息的地方,而狗则一般选择位于地表的隐秘处。但是相同的是,它们所选择的地方,一般都是人类活动相对较少,较为隐秘的地方。

三、探讨人与流浪动物的空间共生模式

(一)闲置空间的利用

由于人和动物生存尺寸、活动时间、活动地点的区别,人与流浪动物在空间中的共生能够得以实现。城市中有很多零散破碎的空间,这些空间由于高度或宽度过于狭窄,比如建筑物外立面的垂直空间,人类难以到达,常常不被人利用。如果把这些空间重新进行设计,就很适合流浪动物的生活。对这种零碎的空间进行改造,可以为流浪动物提供生活的场所,方便对他们进行管理、清洁、投喂,从而减少人与动物的矛盾。

(二)人与流浪动物交互模式的探索

大部分的流浪动物对于人类仍然保持着很强的警惕心里,他们不愿与人交往对人类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但是仍有一小部分流浪动物,开始放下心中的戒备,与人们进行友好地互动。考虑到这种因素,在设计时要在最大限度的保护人与动物各自的领地的同时,给予动物与人产生交互的可能性。如下图1.1,在空间层面上做了分层处理,将底部进行掏空,规划出一条适合动物身材尺度活动的流线,动物可以在底部活动与人互不干扰。在双方愿意产生的联系的时候,动物也可以从小洞内探出身体与人产生互动。

四、结束语

流浪动物的问题迫在眉睫,如何妥善安置它们,解决城市中人与流浪动物的矛盾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对于城市中人与流浪动物的共生模式进行了一些研究,希望能对解决流浪动物栖息居住的问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徐影.论城市罅隙空间中的生存尊严[D].扬州大学,2019.

[2]孙晓萌.福利保障视角下的流浪动物收容中心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汤雪韵(1998-),女,山东省青岛市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本科应届毕业生,从事空间展示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