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光琳

摘 要:以《周易》中的观卦作为研究对象,剖析观卦中的“童观”“窥观”“观我生”“观其生”“观民”“观国”六个方面在摄影中的体现。采用文献考证的方法,梳理了观卦在现代摄影中的体现以及观卦所体现的在摄影美学的思想。通过对观卦内涵的研究,探寻周易贲观对现代摄影的意义。研究认为:观卦中的美学对于现代摄影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周易;观卦;摄影

中图分类号:J4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1-00-02

“观照”,丁福保《佛学小辞典》解为:“以智慧照见事理。”它要求主体以般若智慧直观事物,直接洞见事物的本质。即指一种不借助理性解析的直观体验。[1]审美观照虽然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并无记载,但在这方面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资源,比如:书法与绘画。反映到当代更是与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摄影作为近现代产生的技术其目的就是观察与记录,追根溯源书画与摄影同属于视觉的设计,如何将技术转化为艺术也是现代摄影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当传统思维与现代概念思维互补与整合,从处于前理论状态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矿藏中提炼,可以为当代摄影美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为审美观照提供最为久远理论渊源的便是《周易》。《周易》经文有一篇“观”卦,深入探讨了各种观察的象征意义,区分了“童观”“窥观”“观我生”“观其生”“观民”“观国”等观察的六种形态。[2]这六种形态的观体现在现代摄影中,可以看作为人像摄影、纪实摄影、新闻摄影,即,记录自我、记录国家、记录民生。《周易》观卦表明由于观察角度与视野的不同,各自产生的心像和意义也不相同。

一、观卦中的现代摄影

(一)人像摄影中的观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工具的壁垒被打破,摄影不再仅限于专业人士或者发烧友,摄影被广泛地普及,照相机不再是摄影的唯一工具,甚至有些高档手机具备了照相机的功能,包括光圈、快门等专业的相机参数设置,体验感与相机几乎相同。现代生活要求信息快速流通与传达,专业照相机受信息传递速度较慢的影响,个人生活中的使用率相较于手机较小。手机摄影记录后可以快速地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传输相人们分享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但是,在这种点赞、评论、关注背后有时会脱离摄影的本质,为了赢得较高的关注过度粉饰与包装自己:“有图有真相”变成“看图说话”:甚至有极端的追星族有偷窥、监视的行为。

在《周易》观卦阐释了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此以“幼童”来比喻浅见之道。“六二,闚观,利女贞。”闚是指暗中看,不能尽见大观之美,犹如身居户内、暗中“闚观”门外景物,也只不能观其全面有所见浅薄之意。“六三,观我生,进退。”

此处含有既观于外又自观于内之意。周易认为浅显的观并没有什幺危害,但是有君子之气的人会有遗憾,对于人生的观察与记录并不能只是片面的,强调对自身言行的约束,摄影的记录不只是用来博取眼球,君子之人需要这种摄影之“观”审视自我,故观于外而修于内,相机审时,慎其进退。

(二)纪实摄影中的观卦

六四爻中“观国之光”,指国家大治而呈现的光辉景象。在摄影中指纪实摄影,纪实摄影也可以称作为人文纪实摄影,纪实摄影核心在于“实”,主要是真实体现现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反映不同民族、地区风土人情,例如:《布衣中国》与《舌尖上的中国》以上两部作为纪录片反映了现代的民生风貌,各地区的不同习俗与差异以及随着时间的流变风俗民生所产生的差异,古人认为当你看过盛治之貌并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就具有了很大的智慧。《周易》中“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贤者当你看过盛治之国的样貌,就可以效用于贤君。看过盛治之国的君子具备远见卓识、洞幽烛微的智慧,能够从容把握事物发展,成就大业。

(三)新闻摄影中的观卦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意“受人观仰并自我省察自己的行为”,说明九五应当通过观察民风来自我审察。新闻摄影内容较为广泛,包括领导人讲话会议纪要等、突发的事件冲突灾难等,同时现代社会新闻摄影也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彖传》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宏大壮观的气象总是呈现在崇高之处,要求君子具备温顺和巽的美德,以刚正之质观仰天下。《观》卦大义,正是阐发“观仰”美盛事物可以感化人心的道理。

二、观卦中的摄影美学

上面讲了观与摄影之间的关系,而观也与摄影的构图美学有关。《易经》中的观卦,从初爻就讲 “观”。《周易》的“仰观俯察”“观物取象”是中国古代审美观照的基本方式。观物取象明确了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必然的实践性联系,通过对外部直接的观察结合自我感受,抽象、凝练意蕴的审美意象。而这种独特的关照方式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对现代摄影从“观”方式上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宗先生认为《周易》的“俯仰”与意境创造的“俯仰”联系起来,互相印证。他的一番话及相关论述梳理出若干俯仰宇宙的显着特征在摄影中的体现。

(一)上下远近会通相连

俯仰宇宙的天地一上一下之观,确为动态的整体直观。但这种观又不只限于上下,天之大由高而下,地之大由远而近,俯仰天地必然使天地上下与四方远近会通相连。

在摄影构图体现的是水平线的应用。照片中的水平线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可以是直接的线条表现,也能够是由物质组成的类似元素的组合。海平面、地平线、绵延的山脉、水平的人群,这些都是水平线的表现形式。线并非一定要实体化,当你缩小照片能够看到一个像线的形状时,这个构图线即可成形。

水平线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它能够将画面非常平衡地分割,形成两个分隔开来的面。它能够在潜意识里告诉大家线的两边是分割开来的,从而形成一种层次上的区别。当然由于水平线相对稳定的性质,划分出的层次也是稳定的,而随着水平划分比例的不同,不同部分比重的变化,也会带来不同的情感输出。

下面这张照片中水平面将画面一分为二,上方晚霞和山丘的唯美与下方水面中的虚幻镜像相互映衬、相互对称。虽然上下两个区域看上去相同,细看则完全不同,上方的画面清晰自然,而下方的画面则相对更具水的模糊与动感。这样的画面总是促人联想,水平线也不仅仅只是让上下对称那幺简单,它对于我们来说具有更多的引申意义。

(二)视点游动

上下远近得之于视点的游动。我们的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白宗华说:“我们欣赏山水画,也是抬头先看见高远的山峰,然后层层向下,窥见深远的山谷,转向近景林下水边,最后横向平远的沙滩小岛。”由于视点游动,笼罩全景,无所不至,既从高处全面把握,又从全体看部分,以局部之景汇入宇宙大化之中。

在摄影中的体现类似于散点透视。例如摄影当中也有大量的宽幅摄影作品,这类作品有点类似《清明上河图》 ,以展现场景的宽广为主。那幺它在构图上也一定会参照同样的方式,散点透视。

散点构图往往要结合散点透视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就源于绘画领域,原本是超宽幅画卷的表现技法,利用主体布局,将画面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如同一个独立的画面进行单独布局,具有独立的透视空间关系。因此长卷虽然是多个场景的连续接合,但实际上是由多个局部散点画面拼接而成的。这种模式最重要的就是景物大小的连贯性。也就是景物在画面当中大小基本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连贯成完整的场景。画面中仅可以通过不太明显的线条变化来适当展现建筑的立体感,所有的近大远小透视关系只能保持在这种程度范围内。

而图片摄影创作当中也有宽幅作品的创作方式。它的表现方法类似,都是首先通过超宽的画面突破观者的视野,因此为了迎合的需要,现代手机中的全景摄影模式就应运而生。

(三)心物感应

通过摄影技术记录一瞬之观,一张照片能否引起人们广泛的情感共鸣是很重要的,《周易》来说,自我超越的途径是心物感应。《彖传》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表面上看,所取的是具体个别事物,却可以概括同类许多其他事物,是谓取类而感通,由感通而会尽一切客观事物的精奥。

反映在摄影作品里称之为感染力,我们之所以希望将某个瞬间记录下来,其中核心的价值在于我们想要记录下那个时间所发生的一切,传达当时带给我们的感受。在这个瞬间内,我们希望将重要的元素都记录在画面中。通过对画面元素进行取舍和组合,最终以画面的形式来讲述那一刻体验这个正在发生的故事时的情绪。

三、结束语

从平面到情感的表达,摄影作品的情感、内容和思想能够随着观看者思想的不断提升而不断地丰富、提高,观者的思想深度越高,那幺他从一张照片里所看到的东西也就越丰富,好的摄影作品也能够承受得起时代和观者反复的思考与解读。观卦的俯仰之观不只是摄影美学上的观,更是从观中思考,不断审视自、审视国家,也传达了摄影的哲学,关于人的哲学。

参考文献:

[1]李笑野.《周易》的观念形态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2]成立.象·数·形——比较美学札记[J].学术月刊,1996(06):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