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筱竹

摘 要:贵州巴江平坡苗族农民画造型习惯与20世纪西方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的画面形式有着奇妙的碰撞。色彩艳丽凝重,构图饱满、奇妙,造型夸张、不拘一格,被美术界誉为“东方的毕加索”。本文从其造型特点,色彩运用等方面对平坡农民画进行浅析,力图挖掘出平坡农民画鲜明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巴江平坡;农民画;造型;色彩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4-00-02

一、巴江平坡农民画的形成与发展

(一)平坡农民画的形成

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巴江乡平坡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全村1680人,其中苗族人口占86%。至今仍保留着极具传统的苗族文化,他们的生活方式、建筑形态、语言、服饰等大都延续传统苗族传统。当地农民大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极具传统民间特征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在平坡苗族人的图画中,多以田间劳动、民俗民风、婚丧嫁娶及现实生活为主题。在他们的画中呈现出独具地域特色的绘画形式语言。平坡人的绘画汲取了刺绣、蜡染,剪纸等表现手法,并以鲜艳明亮的色彩、丰富多变的人物、动物、植物造型付诸丰沛奇妙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幅色彩绚丽、饱满极具活力的具有平坡苗族特征的农民画。

(二)平坡农民画发展现状

巴江平坡农民画在传承与发展中深受苗族原始宗教文化以及苗族剪纸、蜡染、刺绣、雕刻等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影响,于1995年逐渐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绘画风格。在作品中集苗族民间艺术形式为一体,呈现自由奔放、夸张变形、色彩艳丽、土中见雅的画面形式,主题内容上大都表达的是苗族民俗民风、或宗教信仰及农民自身喜怒哀乐的情感独白。民间画家们把最朴实的场景无拘无束地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兼具自然、纯真、乡土气息的绘画风貌,体现了苗族劳动人民特有的民族特色。随着民族民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2015年巴江平坡农民画被列为“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被申报为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

二、不谋而合的立体结构与绮丽想象

(一)构图

巴江平坡农民画构图具有主观独特性,以全景式构图为主,局景式构图为辅,视觉上给人繁复、充实、饱满的视觉体验。作品的切入视角不受视角的局限,也没有空间观念和透视法则,而是画者随心所欲,不受空间、透视、整体、顺序的限制来创作。运用质朴、笨拙的表现手法,彰显内心悠然自得,不受拘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叙事的完整性

描绘自然风景的作品中,田地、河流、乡间小路、房屋以及人物等,都可以在画面中寻其踪影;在描绘节庆的作品中,从村头到村尾,从溪流到房屋,从室内到户外,微笑指挥的老人、忙碌的青年男女、嬉闹玩耍的孩童,统统都集中在整幅画面中。这种叙事完整的构图形式,真切地体现当地人们对待生活的热爱,并以此转换为一种情感的诉求与表达,寄托对乡村幸福生活的向往。

2.空间的无序性

作品中所有描绘对象多为人们根据自己的认知自由安排,比如河流的方向,道路的分布,房屋的坐落位置,人物的活动区域,甚至有时为了构图的完整,将房屋倾倒放置,这种无意识的安排足以体现了空间分布的自由。

3.透视的无意识性

巴江平坡农民画中并未体现合理的比例及透视关系,在描绘对象时,颠覆物理透视法原则和现实比例关系,在不自觉中放大缩小元素间的比例结构关系,如比房屋高大的人,比树木高大的箩筐,和人齐平的水车及纺车等,自由搭配各种画面元素。在画面的布局中,没有对中心焦点的主观思考,画家致力于描绘清晰的故事情节,以整体的画面形式来呈现。恰是这种原始自然的天性,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

(二)情节

1.深厚的乡土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巴江平坡农民画根植于独特乡土文化,以土生土长的农民为创作者的农民画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感。围绕现实生活,耕种,劳作,收获,延续祖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实劳动观念。将生命倾注于脚下的土地,以勤劳的双手和智慧,耕种生活的点滴。画面中对每一个故事情节的描绘都真切地反映了他们对这片热土的热爱。

民间画家们在创作时以真挚的情感来描绘熟悉的生活,画面中在劳作的人们,在热闹集市穿梭的人们,在三月杀鱼节里狂欢的人们都成为描绘的主要对象。围绕土地衍生的故事情景,叙述在田间地里、院落、溪流、山野道路等普通场景里发生的一切关乎当地人们生存的现状。以叙事为线索,将最熟悉朴实的生活现实融入这片土地,形成刻在骨子里的乡土情怀,并一一描绘于画面中,向大众展示着这片土地上最为质朴的生活。正是这种乡土情怀,塑造了画面质朴的乡土情感。

2.对美满喜庆的热烈向往

巴江平坡农民画总是彰显喜庆的气氛和圆满的画面效果,这既是当地农民画家的审美偏好,也是他们内心深处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在所有画面中人物面部表情都呈现出欢乐的喜悦,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将场景、人物、事物关联在一起,以具有热情奔放、欢乐的浓郁色彩烘托出对欢愉生活的描绘,也是热闹、喜庆的场景的真实再现,并以直白的表达形式阐述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朴实无华的艺术表现形式,代表了当地人们的审美趣味。

3.富有动感的蓬勃生命力

巴江平坡农民画中,从未有枯萎、凋零的意象,总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也成了它独特的审美倾向。画面运用简练的线条和块面将人、事物形象夸张化,以饱满的笔法描绘人、事、物,塑造出健硕丰满的形态特征。将地域文化与厚土情感以绚烂的色彩和柔和的笔调,用以表达对这片收获土地的热爱,以期对蓬勃生命的赞美,将力量与形象有机结合,使画面更具张力。

(三)造型

1.夸张变形

巴江平坡农民画曾因其夸张变形的创作手法,获得“东方毕加索”的美誉。尽管这种不够写实的创作来自农民造型能力的局限,但却因此获得了一种更为原始、稚拙别具韵味的格调。夸张的手法将描绘对象的特征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变相的意象将倾注于对象的情感表达得更为周到。画家以原始的眼光熟练地捕捉到事物的主要特征,舍弃细节的勾描,着重于主体的刻绘,将他们内心最质朴的渴望倾注于画面中。

2.稚拙装饰味道

巴江平坡农民画的画家几乎都不曾接受过专业美术训练,脑海中没有透视、结构等造型的概念。他们笔下的人物,总是结构简洁,缺少细节的刻绘,尤其是人物的脸部和手指,多似儿童画一样勾勒出大致轮廓,而后进行装饰性勾描。

平坡农民画在人与物的描绘中,更显层次分明,这与苗族服饰的装饰效果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也是农民画家审美趣味的表达。在逐渐兴起的农民画之中,随处可见苗族服饰图案出现在人物的脸上,身上,甚至器物,动物身上。画面中人物的衣服装饰多以带状出现,每一层次有横向或纵向排列的花纹,富有节奏,色彩鲜艳斑斓,呈现浓厚的原始和古拙的装饰意味。深受苗族文化的影响,以苗族服饰纹样为基础,借助原有装饰图案的独特装饰性,通过沿袭、加工提炼形成卓然天成的装饰风格。

(四)色彩的铺设

巴江平坡农民画中,用色大胆而明快,极具主观性。农民画家们以自由的色彩感受,不受实际色彩关系的限制,随心所欲地将色彩运用到画面中,形成自然的色彩构成体系。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主观色彩的运用形成独具特色的色彩构成。

画面的色彩饱和度非常高,鲜明、浓艳,绚丽耀眼。农民画家大胆直接地进行涂抹,铸就了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例如在兰友江的作品《葡萄》中,画面的四周是一串串成熟硕大的葡萄,以鲜亮耀眼的红黄蓝绿色平涂,没有灰色的渐变,简洁明快的用色,使得画面产生极强的视觉效果。这样的色彩构成,是巴江平坡农民画家对这个世界最为纯粹、原始、热烈的视觉感知,意外的醒目而和谐。

另外在题材上,巴江平坡农民画多选取喜庆事物,神话传说,传统节日,日常生活等作表现内容,这种选题的多样性,决定了画面色彩的丰富、自由。多以红、绿、黄、蓝、黑等单色为主,画家们随心所想并自由地运用色彩,以平涂为主,兼有渲染,色块大而不碎,形成了强烈的民俗化色彩。

三、结束语

在当下艺术生态圈中,农民画作为中国民族民间传统绘画,是地域民族民间文化的体现。随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被人们关注,也因受地域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平坡农民画是平坡农民与平坡地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民间艺术。本论文以独具地域特征的巴江平坡农民画为基点,并对画面构图、情感、造型与色彩进行浅析。试图通过研究,挖掘出平坡农民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阿土.巴江平坡苗族农民画[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