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在高校开展山西民歌器乐化创作的教学研究,使学生了解民歌器乐化改编是作为探索民族音乐风格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创作中明白,想要创作出新,就要对山西民歌单一形式进行突破,不再局限于演唱者单一的旋律表达方式,而是形成具有突出山西民歌艺术特点的器乐作品,来脱离山西民歌未经雕琢单一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山西民歌;器乐化创作;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5-00-03

民歌是戏剧、器乐、曲艺等诸多艺术形式的母体,以民歌为主题进行改编,历来是器乐作品进行创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内外作曲家纷纷深度挖掘当地民歌,以此作为其器乐作品创作的素材和源泉,而山西民歌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曲调优美,现存三万余首,极具地方艺术特色,是华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歌种。从50年代至今,作曲家黎英海、鲍元恺、刘聪、杨立青等改编创作了一批耳熟能详的以山西民歌为主题的器乐作品。当今,国内多所院校对于本地方民间音乐,尤其是民歌进行器乐改编的运用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山西,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晋中学院等高校音乐系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创作也逐步形成规模。[1]

本文将以太原师范音乐系创作团队以根据山西民歌所创作的几首器乐作品为教学研究分析的对象,希望能为高校教学中,改创以及分析民歌器乐化作品时能提供一些参考。

一、扬琴重奏《晋韵情思》

《晋韵情思》,是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中国文联2019年度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项目。作品由三个乐章组成,刻画了三晋大地苍劲雄浑的自然风光,质朴热烈的民俗风情,讲述了三晋儿女荡气回肠,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以及勤俭勤劳勇于开拓的家国情怀。

第一乐章《晋韵》作曲韩晓莉。采用了山西晋西北民歌《杨柳青》《大红公鸡毛腿腿》为主题元素,通过高和低和的旋律,描绘出黄土高原广袤苍凉的情景,正如民歌中所唱“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沟,拉不上那话儿咱招一招手”。乐曲快板与慢板相呼应,共同勾勒出一副热烈质朴的风情画。

《晋韵》曲式结构为复三部。引子(1--14)小节,先是由高音扬琴、中音扬琴与吊镲、大堂鼓奏出的颤音,紧接着是中音扬琴的半音上行,营造出神秘的音效,这时中音扬琴2奏出四度与三度音程的交叠上行,高音扬琴作前十六分音符节奏的零星点缀,中音扬琴3和低音扬琴做和声铺底,与中音扬琴1的半音上行交替,节奏越来越紧密,交替时间逐渐缩短,引出A段。A段(15--32)小节分ab两段,a段为起承转合一乐句乐段,中音扬琴1首先走出旋律,这条旋律是根据《杨柳青》改编而成的。第一句仅用了原旋律中四个音,在第二句是重复了上一句,但落音不同;第三句对原曲第三句个别音进行改动,并在音的走向上也进行了改动,原曲上行,这里是下行;第四句进行了改编并没有运用原曲的素材。b段进行了转调,由C大调转为G大调,此段落完全是崭新的素材,虽然仍是山西民歌的味道,但已完全脱离《杨柳青》的曲调。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乐段上句落属下句落主。旋律由高音扬琴与中音扬琴2分奏两个八度,中音扬琴1做分解式琶音织体,中音扬琴3与低音扬琴走四度音程做另一条复调旋律,因加入打击乐摇铃而显得整个曲调清新明快。经过慢板的陈述后进入快板段落B。B部(33--95)小节,这一部分素材主要来自山西民歌《大红公鸡毛腿腿》作者分ab两个乐段描述不同场景。a段紧锣密鼓,热烈欢快。高音扬琴击琴板与大堂鼓、小镲、排鼓等打击乐器奏出各种节奏型烘托气氛,低音扬琴奏和声,而中音扬琴1、2、3齐奏半音下行连接至旋律,旋律由高音扬琴其中一个声部与中音扬琴1两个八度奏出,其他声部做和声支持,打击乐组仍铿锵有力奏出欢快的节奏。而b段将上段旋律时值拉长,由高音扬琴和中音扬琴2完成,中音扬琴1做和弦分解式琶音,中音扬琴3与低音扬琴做和声支持,打击乐仍节奏热烈欢快,营造出一种紧拉慢唱的效果。A再现部(96--106)小节,并不是完全再现,只再现了A部的a段内容。

第二乐章《晋风》作曲贾韵、韩晓莉。第二乐章采用山西民歌《梦梦》为主题元素,描述了许久未见情郎的女子梦到与心上人结成秦晋之好的一段音乐。曲式结构为单三部。引子(1--4)小节,慢板,采用了这首民歌的第一句。中音扬琴1奏旋律,中音扬琴2做和声支持,高音扬琴手指拨弦五度音程点缀于强拍处,烘托出女子悲凉孤独的心境。A段(5--20)小节,这是一个四乐句乐段,前两句中音扬琴1奏出旋律,中音扬琴2与低音扬琴做回旋式分解琶音织体,高音扬琴强拍奏柱式和声衬托;后两句仍是中音1奏旋律,中音扬琴2做低八度强拍和声支撑,低音扬琴与高音扬琴分别奏双音,碰铃声部在强拍上做点缀。之后高音扬琴重复这段旋律,中音扬琴1和2做琶音织体,低音扬琴做十六分半分解式织体,使得旋律的第二次呈现更富有情感。B段(24--46)小节,是一个五乐句乐段。这是一个快板段落,描写的是女子梦到情郎敲锣打鼓迎她过门的音乐,音乐中加入了小打,如小鼓、大鼓、小镲等使之有了喜庆的气氛。前三乐句,中音扬琴1奏主旋律,高音扬琴奏副旋律,中音扬琴2和低音扬琴奏和声织体与打击乐有着相同的节奏热烈而又生气;后两乐句为大齐奏,更是烘托了喜庆热烈的场面。之后该段重复一次便进入再现段。再现A为变化再现,只重复了一次主题便结束了。

第三乐章《晋调》作曲陈楠、韩晓莉。《晋调》采用了山西晋中民歌《闹元宵》、《绣荷包》为主题元素,乐曲采用对比的手法由快至慢至急板,叙述了一辈辈三晋儿女勤俭勤奋勇于开拓的情怀,曲式结构为单三部。引子(1--16)小节采用了闹元宵的主题,乐曲初始高音扬琴急促地奏出8个十六分音符的音型,与中音扬琴不断上行的五声音阶相交替,紧接的是大鼓的轮奏,中音扬琴2和3的断奏和声,描绘出了正月十五的喧闹场面。A段(17--64)小节,中音扬琴1奏旋律,高音扬琴、中音扬琴2和3做双音节奏性织体,低音扬琴奏低音旋律线条。之后,主旋律改由中音扬琴2、3和高音扬琴演奏旋律,其他声部做和声支持,民族大鼓与排鼓、小镲始终贯穿A段。B段(65--90)小节,采用了《绣荷包》的主题,音乐变得柔美抒情,节奏由2/4变为3/ 4,调性转为A大调,由高音扬琴演奏旋律,其他声部做和声支持。第二次乐段重复时,主题声部由中音扬琴1担任。中音扬琴2和3做琶音分解式织体,高音扬琴作双音震音点缀,低音扬琴奏低音副旋律直至进入再现段。再现段A'为完全再现。

二、钢琴小品《山西风格小品三首》

《山西风格小品三首》作曲贾韵。第一首《小曲儿》描写的是情侣踏春结伴郊游的场景;第二首《大红公鸡毛腿腿》是以儿童视角下描写了孩子们围观大红公鸡斗鸡的热闹滑稽的场面;第三首《杨柳青》描写了三晋大地春色满园美景美不胜收的场景。

(一)《小曲儿》根据两首民歌改编而来,曲式结构为单三部。引子(1--9)小节,降A大调。引子中包含着核心短句,素材取自于山西民歌《开花调》前六音,核心短句后五音作者没有延续原曲而是进行了新的旋律创作,原曲是下行结构,而这里旋律线条是上行。接下来将核心短句进行分裂,只采用后五音进行下八度重复,紧接着是这五音改为八连音的扩展、模进,过渡至A段。A段(10--32)小节,为一个平行乐段。上句将《开花调》旋律进行了改动,首先是时值的改动,将核心短句中第四音延长六拍,并将接下来的旋律改动了三个音,这样的改动使听众听觉上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有些陌生。下句仍采用《开花调》的后句,为了对应上句的节奏,也使下句第四音延长六拍,接下去旋律没有改动。18--32小节重复一次乐段进入B段。B段(33--50)小节,素材取自于《樱桃好吃树难栽》,旋律没有多做改动,是一个带重复的对比乐段。这段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在伴奏织体上做了些文章。在33--37的伴奏织体中加入了四个声部,其中一个声部与旋律做了二声部复调旋律,起到呼应的作用。由于B段描写一对情侣山边溪旁谈话,故高音旋律表现了女孩,低音区呼应的复调声部为男孩,两条交织的旋律如同情侣的喃喃细语。旋律第二次重复时,织体改变,变为带变化音的分解式和弦,描述的是镜头转向宽阔的远景。43--50小节是一个连接段落,旋律素材沿用了这首民歌的前四音,后八音进行新的组合,通过分裂、模进连接至再现段A',A'(51--68)小节属于变化再现段落。

(二)《大红公鸡毛腿腿》根据原曲改编,曲式结构为单三部。引子(1--8)小节采用大二度音程半音级进线上后下行表现母鸡鸣叫声。A段(9--32)小节,是一个五乐句乐段,旋律没有做过多的处理,织体为了与曲调产生诙谐的效果,使用了四度五度、二度等音程,以半音级进上下行的方式与旋律纵向碰撞产生不协和音,以此来描写准备搏斗的大公鸡的形象。B段(33--65)小节,B段由两部分组成。a段沿用了原曲调前四句,b段将第五乐句去掉,扩展成一个小段落,描写了两只大红公鸡斗鸡的场面,整个段落只围绕三个音展开,这三个音作为打击乐使用敲击出六种不同节奏,这六种节奏速度由慢至快,节奏由疏致密,音区由低至高,最终在三个不协和音以最快速度相撞击四小节后达到顶峰,预示着斗技场面的结束。再现段A'(66--94)小节属于变化再现段落。

(三)《杨柳青》根据原曲改编,曲式结构为复三部。引子(1--5)小节,降A大调,由三个柱式和声低音级进半音下行,渲染出温暖的色调,紧接着一串琶音引出A段。A段(6--31)小节。这是一个起承转合的一乐句乐段,旋律把原主题节奏做了扩大,并将旋律做成和弦式波音,织体为复调分解式琶音,和声低音走向仍沿用级进半音下行的走向,塑造出一幅辽阔的远景画。紧接着在22--31小节重复了一次该乐段,这次重复并不是原样重复,而是旋律时值变短,为原曲正常速度。织体的走向也进行改变,和声也全部更换,令人耳目一新。此时描写了近景画面,速度仍是行板。经过两小节的过渡进入快板B段(32--69)小节,快板部分分为两段。a段是一个对比乐段,上句为新素材,织体为柱式和声跳音,作者想象着模仿两只长笛以三度音程吹出断奏音响,灵动而有趣,下句加厚柱式和声并以切分音节奏模仿打鼓的声音与节奏,为b段的旋律做铺垫。b段为复乐段,一条似曾相识的旋律经过创新改变后呈现出来。旋律第一小节仍保留原曲前几个音,但之后的旋律因多个四度的出现有了戏曲的味道,一气呵成。在57--69小节,重新重复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用跳跃的装饰音结束了B段,并引出再现。再现段A是变化再现段落,主旋律在两个不同调性上各阐述一次,两次旋律的和声织体也均做了改变,以期达到每次旋律地出现在和声的运用、织体的设计都不相同的目的。

通过分析以上乐曲,可以看出,在高校中山西民歌有着良好的受众基础,蕴藏在其背后的潜力还远远挖掘不够。原生态的山西民歌要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也要与新的创意相结合,这样才能传承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将山西民歌推出去,令起有更多的听众喜爱并传唱,就要改变固有的传播途径,而各种器乐形式的改编则是民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高校教学中改编以及分析这些民歌器乐化作品是对山西民歌的保护与传承。[2]

参考文献:

[1]张沛.中国民间歌曲集(山西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2]周大风.漫谈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