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风

摘 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审美活动转化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公共艺术教育平台创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创新、评价制度创新五个方面提出了通过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9-00-02

公共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公共艺术教育的规律是教育者运用公共艺术资源,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使公共艺术教育的要素、特点优势转化为创新能力,达到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许多学者肯定了公共艺术教育对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Howard Gardner(1983)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证实了艺术活动与人的音乐、运动、空间、语言等多项智能直接相关,且艺术教育对提高人的多项智能有积极作用。国内许多学者也认为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想象力的扩展和创新能力的增强。很多学者从艺术的形象性特点出发,分析得出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有助于训练右脑、提高创新力(陆挺,2014;张岳,2014;张廷,2019)。

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有别于艺术院校中以培养艺术家为核心的培养模式,而是要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审美活动为重点,对教学体系、课程内容、艺术活动、教育平台、评价制度等进行重新组织设计。

一、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公共艺术教育的资源既丰富又广泛,包括艺术美、科学技术美、人文美、人际美及环境美等,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导向,以开展审美活动为重点,选择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并进行科学的安排组织。

艺术教育资源可以分为美术、音乐、戏剧、戏曲、舞蹈、摄影、电影、广播电视、文学、建筑设计、建筑与园林、曲艺12个门类。每个门类都具有形象性、审美性、情感性等要素,但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优势。戏剧、电影、电视富有生动的形象,又有语言、边注结合,不仅便于理解,而且极具感染力。音乐富有情感性,以声传情;舞蹈具有动作形象,以动作传情;美术具有很强的空间几何形象,蕴存着丰富的精神。这些作品不仅能启发欣赏者的形象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引导欣赏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教育的目的。[1]

在选择公共艺术教育内容时既要全覆盖,又要突出重点,要从各门类众多艺术作品中选择最具典型性的作品作为教育的重点,并针对创新能力的特点将艺术素材全覆盖,为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全息网络。

在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三个转变:首先,将传统的传授法、训练法转变为以渗透、熏陶、陶冶的教学方法。其次,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转变为教师起指导、启发、引导作用,学生为主体, 学生在艺术教育中积极主动的模式。最后,要因材施教,采取个性化教育,适当减少强制性的限选课,增加根据大学生特点、兴趣、爱好而选择的任选课的内容,以增加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2]

二、公共艺术教育平台创新

高等学校的审美资源主要有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人际关系和校园环境等来实现。运用审美资源进行审美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公共艺术教育专门队伍难以全面承担这些任务,所以要在高校中建立基于创新能力发展的公共艺术教育平台。

这个平台是以公共艺术教育为主导,将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等全部资源进行融合,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加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教育平台。通过平台统一管理,能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教育效果,达到树立正确人生观、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具备完备的知识基础等的优化创新能力的目的。

实施平台管理要注意“一个主导,四个渗透”,即以艺术审美为主导,实现审美向课堂教学渗透、向人文教育渗透、向学校人际活动渗透、向校园环境渗透。通过审美向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种活动的渗透,就能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加的审美教育场。

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创新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具有基础性、指导性的特点,课程开发要以创新能力为核心。要从12门艺术门类中选择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门类和作品,建立知识类、欣赏类和实践类相结合的体系。

知识类课程主要有艺术导论、基础乐理、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中西方美术史等。这些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艺术主要门类的基础理论知识、动作技巧等,为艺术欣赏实践和审美能力提升提供理论储备,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强调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艺术,了解和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

艺术欣赏类课程主要有:音乐和舞蹈欣赏类(如舞蹈赏析、交响乐名曲赏析等)、戏剧电影类(如音乐剧赏析、电影音乐赏析等),及其他艺术门类(如摄影作品赏析、中外名画赏析等)的赏析课程。优秀的赏析作品可以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高雅气质。认同美、欣赏美、践行美的学术氛围能使大学生了解艺术的时间分布、地域特征及各朝代社会思想流派,学会用历史的观点来看问题,还能够培养学生无功利超越精神、学习体验方式、领悟人生价值、提高精神境界、开发大脑功能。

艺术实践类课程主要有钢琴表演、声乐表演、合唱训练、歌曲和文学创作等。这些课程可以与学校乐团、合唱团、舞蹈团、歌剧团等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学习一门表演艺术来灵活掌握多元艺术文化,把技术理论和技巧练习结合起来,实现多门课程互相支持、结合成完整的培养体系,让学生有更宽的、综合性的艺术文化视野,对创新能力的提高、掌握美的规律、提高大脑功能、领悟人生意义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四、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创新

要将开展课堂教学审美活动与建立学校骨干艺术社团、开展广泛的群体性的艺术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创新,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审美活动中,要按教学计划科学地设计课程,使每次课堂审美活动都担负明确的创新教学任务。

建立学校骨干艺术社团,如合唱团、交响乐团、舞蹈队、话剧队、摄影队等,能让有基础、有潜力的学生在团队中接受更高水平的艺术审美教育,进行必要的社会集会演出,以此带动其他同学,推动艺术教育的普及。

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艺术文化活动,可以营造审美氛围,充分发挥艺术审美的渗透性、感染性熏陶作用。由学校提供开展艺术活动的器材、服装等条件并派出指导力量,由团委、学生会、各院系、各班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开展歌唱、演奏等乐器表演,或书画、摄影展等评比竞赛等群众性艺术文化活动,可以激励、活跃艺术文化氛围。

五、评价制度创新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重视,很少将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列入学校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中,也没有建立评价制度或开展评价活动。然而改革评价制度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提升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首先,要对教育目标和指导思想进行评价。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教育活动,评价时要判断教学计划中提出的目标是否正确、是否明确、是否能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否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条件、措施?是否体现了审美特点和规律?是否建立了教育制度等。

其次,要对审美活动进行评价,如,是否按教学计划开展了课堂审美活动、课外审美活动及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审美活动是否符合审美规律,是否保障了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三者的和谐统一?学生参与审美活动及社团活动开展的程度方式如何、氛围如何等。

再次,要对教师队伍和教育条件进行评价,如,有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门类和数量如何?教师的水平情况如何等。

最后,要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否达到这个目的是评价的重点。通过教育对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发生了哪些作用?其想象力、联想力、形象等艺术思维是否得到提升?美感、欣赏美、审美能力、情操是否得到提高?人生观、价值观有没有受到影响?大脑中艺术形象、情感意象是否增加了?脑功能是否有影响、提高等。

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评价是个复杂的工作,应该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化的定量评价可以体现在对教育条件中投资的数量、场地、器具数量、活动次数,以及对教育效果进行的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上。而学生能力的整体情况、人生观、价值观变化等等难以用数字表示的内容可以用定性的方法来用文字概括。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能够使评价更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陆挺.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南大学, 2014.

[2]张廷.高校美术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生成与培养机制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24):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