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萍

摘 要:新时期高校要始终牢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本文通过视唱练耳课程的评价类型、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及新时期背景下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这三方面论述,以期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提高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时期;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3-0-03

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中,要围绕一定的课程评价类型和具体的实施原则,实施评价体系的建设活动,融合传统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文化与红色音乐文化等内容进教材,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提高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视唱练耳课程的评价类型

(一)绝对评价

绝对评价的实施过程中,要结合视唱练耳课程的特点,制定详细的评判细则,根据视唱练耳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证评判细则和视唱练耳教学大纲要求之间的适应性,对照学生的测验指标。从客观的角度对学生的音乐素质进行评价,明确学生所具备的音乐素养,了解学生的音乐素质情况,在绝对评价的模式下,提高视唱练耳课程评价的准确性,发挥评价功能,对视唱练耳的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优化和改善,调整视唱练耳的课程教学计划、教学方向[1]。

(二)相对评价

视唱练耳课程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之上,构建起课程评价体系,实施相对评价,这是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型之一,相对评价在对学生音乐素质进行判定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将视唱练耳课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最大限度地缩小。实施视唱练耳的训练中,将相似个体差异性较小的学生集中在一个分组中,合理地控制课程内容、课程进度、课程目标,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课程适应性。相对评价的方式下测验题、调查表的使用较为常见,通过对测验题进行编制,为学生进行个体化的量身定做,可以选择填空题、选择题的方式实施相对评价。

(三)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视唱练耳课程的评价初期进行的一种评价类型,定位学生的多种输入条件,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特点、起点水平等,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诊断性评价为教学方案的优化和完善提供依据和支持。诊断性评价是以测验的方式或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展开的,覆盖的题目范围广泛,强调区分度,在诊断性评价中纠正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计划中的不足,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2]。

(四)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在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体系中,是常见的一种类型,这是改进教学方案必不可少的资源支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形成性评价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是教学、学习、课程进度。要在这三个详细的指标划分中进行形成性评价,在课程中贯穿形成性评价,及时对教学方案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调整,贴近教学大纲的要求,调整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进度,形成性评价主要是以观察表、调查表和测验题为载体实施的。

(五)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反映课程评价最终效果的一个类型,在课程结业或期末的阶段实施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音乐心理素质、音乐文化素养、音乐潜能进行判定,鉴定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总结性评价,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案是否合理进行判定,对师生之间的适应性水平和课程进度是否合理、科学进行评价,利用测验题的方式,实施总结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方法[3]。

二、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

(一)时代性原则

构建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体系,要结合新时期发展环境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遵循时代性的原则,将视唱练耳课程评价的时代性体现在育人活动中,关注人才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水平、审美观念、劳动态度、道德素养、身体机能水平等。在此类传统领域的基础之上,关注人才的全面发展,将时代性特征融合其中,关注学生的现代化学习方式,对学生是否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索的观念、大胆创新的意识进行判断。将时代性原则贯穿到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全过程当中,将课程资源是否具有时代性作为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元素,保证视唱练耳教学内容具有现代特色、古典特色,合理地选择曲目,保证视唱练耳教学的选材合理性,将能够反映出历史背景、地域风格、文化特色的内容等古典素材,融入视唱练耳的课程中,还要将现代曲目作为视唱练耳课程中的主要元素,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将现代曲目渗透到课堂上[4]。

对中国古代的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传承弘扬的基础之上,形成现代化的发展观、文化观,促使学生在视唱练耳的学习和锻炼中,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强调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和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相互整合,构建起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教育模式,提高视唱练耳课的教学效率,打造高质量的视唱练耳课程模式。用优质的资源、素材,培养音乐人才,创建视唱练耳课程的评价体系,思考如何高效地将评价落实到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是值得每一名教师考虑的问题。

(二)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原则在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具体指的是评价视唱练耳的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成果时,要在多个角度遵循多元原则,进行全面、立体化的评价,站在多个视角、多个侧面,全面、立体地分析视唱练耳的课程质量、育人成果。树立起科学的认知和端正的态度,对视唱练耳课程的设置情况、教学情况、改革成果进行评价分析,在构建视唱练耳课程的评价体系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探究,了解师资队伍的结构,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水平进行评价,将此类因素作为重要的指标,遵循多元化的原则实施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内容是否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同样也是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对照社会的需求,将教学内容与之对应[5]。

例如,在教学内容的规划中,视唱练耳的课程有必要将民族音乐文化、红色音乐元素渗透其中,树立起人才的文化自信,使其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了解红色音乐的背景内涵,主动对红色文化、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探索。因为民族音乐文化、红色音乐元素是根植于历史和生活中的,集中体现了大众的音乐审美、音乐创造力。红色音乐文化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历史带来了永不磨灭的力量和支持,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应将此类元素渗透其中,优化视唱练耳课程的内容,合理地设置视唱练耳的课程体系,挖掘文化资源,提高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质量,在多元评价的原则下,进行评价分析,在多角度、多元侧面中,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促使视唱练耳课程的教育改革,打造高质量的视唱练耳课程体系。

(三)人文性原则

人文教育是视唱练耳课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构建视唱练耳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人文性为原则,构建视唱练耳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主体,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大胆思考,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加强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个性化的发展。教师要围绕人文性的原则,尊重学生的思想观念、人格特点,在视唱练耳的课程中,有目的性、有侧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围绕着人文性的原则,构建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体系,对于教师形成了督促和反作用力的功能。教师在人文性原则的角度下,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和思想观念上的培养,将知识技能作为基础,将思想观念、道德品格等元素渗透到视唱练耳的课程体系中,培育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型人才[6]。

例如,受到人文性原则的约束,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下,教师要明确育人使命,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文化审美观,使学生在音乐文化背景和环境下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提高审美鉴赏力,将音乐的概念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培养学生音乐的表演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以红色音乐视唱条目为例,教师利用红色音乐文化的元素,将当时的文化背景、历史情感、本土风情等体现出来,培养学生的价值品位和审美观念,使学生对音乐作品背后的情感脉络、历史时代特点产生更深刻的认识,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知,拓宽了文化视野。学生将会在对红色音乐文化元素的探索和研究中,形成对音乐作品深刻的体验感受,成为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主体、情感主体,增强艺术审美能力、创造力、表现力、鉴赏力,促进文化素养、综合素质的提升,遵循着人文性的原则,教师应和学生互换课堂地位,落实视唱练耳课程的教育改革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

三、新时期背景下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视唱练耳课程的评价体系建设中,结合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要合理地设置视唱练耳课程的评价指标,构建起完善的指标体系,围绕教学目的、学生因素、教师因素等,确定视唱练耳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内容。例如,在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目的相关的指标中,要将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理解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纳入指标体系中,对学生的音乐记忆以及识谱视唱技巧的应用水平进行评价。与学生相关的因素中的指标包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是否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视唱练耳课当中的身心投入情况、学生在课程进度当中的适应性等。与教师因素相关的指标包括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技能、课堂控制能力、教学能力等,此类指标均需要作为视唱练耳课程当中的评价指标,充实到评价体系中[7]。

值得注意的是,视唱练耳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中,要纳入与教材因素相关的指标,包括教材当中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教材中是否有音乐专业的特点等相关的元素、是否渗透了红色音乐文化和传统的历史文化元素等,以此判断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与教学方法相关的指标也是构建视唱练耳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点,包括学生在教学方法中是否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程度、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课堂纪律状况等[8]。

(二)加强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是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中的重要元素,在实施视唱练耳课程评价的过程中,要把握过程评价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把握,利用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将课程的开发、设计、课堂的教学活动等过程情况集中起来,实施准确的评价,在过程评价中改进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教师要在形成性评价的运用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课程进度情况等,在这三大指标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将形成性评价贯穿在教学方案计划的实践全过程中,围绕着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进度、教学规划进行不断的调整。在动态化的调整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利用观察表、测验题等方式了解学生,以此为依据,加强对非预期效应的了解、分析,实施课程中非课程因素的干扰下,最终的课程实施效果会发生改变。课程方案的实施在学校软硬件环境、教师素质、学生水平的影响下形成了变化,因此在视唱练耳的课程评价中,利用形成性评价时,要关注非预期效果的评价结果,利用多种手段分析非预期效果,监控非预期效应的变化,保证课程的开发、教育课程的规划、实施和进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育的目标[9]。

在过程评价中,结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进度等安排,要重视对过程内容的优化和改善,如结合新时期环境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在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体系的过程评价中,渗透传统文化资源、红色音乐资源,促进红色音乐文化在我国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将视唱练耳课程的音乐文化传承价值利用起来,对教师教学中是否渗透了红色音乐文化、学生是否了解了传统的音乐、文化价值等指标进行评价,着力于红色音乐文化的内涵、文化表现、文化审美等。将红色音乐文化的价值挖掘出来,引导学生对红色音乐文化的创作技法、要素、音乐风格、历史背景形成更全面的理解,成为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者、接班人,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进一步延续,通过过程评价,完善评价体系的功能,打造高效课堂[10]。

四、结束语

在教育改革中,教育评价的创新,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念,促使教育测量向教育评价的转变,加强教学反馈,对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求教育者灵活地运用反馈信息,逐步完善视唱练耳课程的评价体系功能。发挥出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体系的作用,为教育改革提供依据,提高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质量,打下牢固的音乐教育基础,促进学生在视唱练耳课程中的健康发展,实现新时期内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荆晶.课程融合提高学生学习视唱练耳的能力[J].戏剧之家,2022(07):115-117.

[2]王海燕.整合课程思维下的视唱练耳教学——评《乐理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01):141.

[3]梁磊,张东东.视唱练耳课程网络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观(论坛),2021(12):40-41.

[4]钟楚婷.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初探[C]//.2021传统文化与教育创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1:500-503.

[5]王育.视唱练耳与乐理整合教学模式[J].艺术评鉴,2021(21):143-145.

[6]崔帆.视唱练耳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思考[J].当代音乐,2021(11):40-42.

[7]廖艺璇.高校视唱练耳课程中可视化教学探究[J].大众文艺,2021(20):187-188.

[8]马婧.声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之初探[J].艺术评鉴,2021(19):86-88.

[9]周闻.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改革探微[J].大众文艺,2021(17):175-176.

[10]李坤华.声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体验式教学作用探讨——评《音乐教育学研究方法》[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6):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