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萱

摘 要:在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多样化的文化艺术有了频繁交流的契机,以原生态民间舞蹈为例,民众对其认知程度得到明显提升。不过,结合实际情况观察,发现针对传统经典的原生态民间舞蹈而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开发与保护,但总体上仍然暴露出相关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阐述原生态民间舞蹈的概念,说明原生态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探讨其挖掘保护的意义,确保能够实现挖掘原生态民间舞蹈并保护生态艺术魅力的目标。

关键词:原生态民间舞蹈;生态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9-0-03

原生态民间舞蹈通常是指起源于古代先民们的舞蹈,并通过“手足并舞、以歌相庆”所产生[1]。从其特征来看,原生态民间舞蹈还要体现出“民间”的特点,即主要由普通民众来参与,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民俗仪式中的舞蹈。原生态民间舞蹈最早来源于民间,且流传于民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富含原生态气息的民族舞蹈也会得到传承。同时,这种原生态民族舞蹈元素也会与生活元素、宗教信仰元素等进行组合,多与当地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针对舞蹈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相关器材、服装等,通常不会发生异化改造,可折射出不同民族的生活原型,也见证了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过程。原生态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生态艺术魅力,它由人民群众所创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历经锤炼与发展,其饱含当地民族民众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思想情感以及道德观念,也具备民族审美情趣的特征。例如,在传统舞蹈形式富含诗意的同时,展现出美好的艺术形象,通过真情流露,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挚感情的赞许。

一、原生态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

原生态民间舞蹈未曾加以修饰,起源于民间,富有乡土气息,在将其与舞台表演的民族舞蹈相对比时,发现其具备“天然”特质,未曾经过艺术美化处理[2]。通常来讲,原生态民间舞蹈与剧场表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主要呈现出的是自娱自乐这种形式,并拥有着广泛参与性的特点。从其艺术特征来看,主要包含以下三点。

(一)与自然地理环境相贴合

针对原生态民间舞蹈而言,要体现出其“原生态”的特征,通常表现为孕育在特定生存环境下,即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类型。从自然环境角度出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对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体态、动作、风格产生影响,在将上述因素和社会环境相融合以后,才能够孕育出独具地域民族特色的原生态舞蹈种类。众所周知,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并且包含高原、盆地、湿地、平原等不同种地貌类型。

例如,针对青藏高原,其海拔相对较高,是藏族民众生活的区域。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在此状况下,生活在区域内的民众就可以借助舞蹈来增加热量,因此,在跳舞时所采取的动作幅度相对较大。结合当地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动作形态,发现其具备“前俯后仰”的特点,究其原因,这种特征其实和区域地势结构有所关联。基于藏族民众的生产生活环境,青藏高原区域称得上是山峰众多,并具有险要的地势特点,民众生产生活表现出封闭性特征,加上山脉众多、山路起伏,走山路便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行走过程中,为了迎合山势,通常在上山过程中要采用上半身倾斜的方式,并且要根据山路的陡峭情况来保持合理的前倾幅度;反之,若是在下山过程中,则应当使上半身向后去倾斜,这种做法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性。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藏族民族在生活中要学会适应,并且这种独特的生存状态会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塑造出当地原生态民间舞蹈所展现出来的“前俯后仰”形态特征,从上述分析可知,原生态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和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二)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相贴近

原生态民间舞蹈不具备表演性质的功利性,与单纯取悦观众性质的表演风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其生活环境不同,原生态民族舞蹈也能够反映出这种差异。结合实际状况观察,发现原生态民间舞蹈由广大民众来参与,并与日常生产劳动、生活过程息息相关[3]。从表现动作、形态角度出发,原生态民间舞蹈相对朴实,在表演期间一般不会经过刻意的修饰,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持续传承与演变。

例如,以我国蒙古族的原生态民间舞蹈为例,内蒙古处于我国的北方区域,在其周围存在着被称为国内第二大高原的内蒙古高原。它与青藏高原的地貌特征有所不同,海拔相对较低,且地势趋于平坦。在内蒙古地区主要生活的是蒙古族民众,他们的生产劳作通常以畜牧业为主。蒙古族民众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适应了游牧生活,并且通常以牛羊为伴,与大自然直接接触,蒙古族民众多具有性格勇敢、热情与直爽的特点。在以往日常生活中,马属于当地民众的主要交通工具,蒙古族民众的跳舞动作多与马相关,多会呈现出在马背上生活的状态,以昂首挺胸的骑士雄姿等形态为例,也表现出当地民众热情、健康有利的一面。从原生态民间舞蹈风格角度观察,那些舞蹈动作呈现出蒙古族民众的豁达与开朗,彰显出英勇无畏的民族气势。因此,原生态民间舞蹈不仅和社会自然环境有关,还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相贴近。

(三)与民族传统风格相适应

原生态民间舞蹈根植于当地的民族生活,并拥有自然传播方式的特征,从这一角度观察,发现原生态民间舞蹈具备相对稳定的民族风格。以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使用服装为例,通常能够表现出地域特色,它属于多样化民族风俗及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可呈现出特定文化内涵[4]。值得一提的是,通常在原生态民间舞蹈中,仪式舞蹈常处于关键地位。传统社会以农耕为主,在生活中民众具有“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与自然观念的相处之道也折射出对原始文化的心理,表明原始民众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呈现出来的原生态仪式舞蹈会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尤其是针对原始社会而言,在借助原生态舞蹈表达赞美、支持等愿望时,当地民众一般会借助独特的仪式舞蹈。原生态民间舞蹈有时还会借助图腾的方式,即将对应的图腾符号演化成相应舞蹈的各种动作,在经过这种方法加以处理后,表演期间就能够增强表演者及观众群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这些均属于民族文化的有效积淀,也反映出原生态民间舞蹈和民族传统风格相适应的特征。

二、原生态民间舞蹈挖掘和保护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持续发展过程中,诸多原生态成分不断和现代元素相互融合,在此背景下,一些民间舞蹈也开始呈现出商业化、世俗化的特征,这也意味着原生态舞蹈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冲击。调查发现,有些原生态民间舞蹈几近灭绝,其生存状况不佳[5]。在此背景下,随着重视传统文化保护、重视原生态艺术魅力口号的提出,对原生态民间舞蹈的挖掘和保护也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挖掘保护的基本价值

原生态民间舞蹈作为广大民众创造出来的独特艺术,其产生与流传均与民众存在密切联系,舞蹈多具有鲜明的风格,且韵律优雅。在日常生活中,原生态民间舞蹈渗透到各个方面,并且舞蹈自身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发展。原生态民间舞蹈具备综合性形态的特点,其中涉及多样化的原生态要素,例如,包括舞蹈、服装、道具、音乐等要素。同时,部分原生态民间舞蹈还与民俗仪式保持着关联,以甘肃舟曲县的多地舞为例(也被称作“朵迪舞”“罗罗舞”),表演人员主要是中年妇女,通常会在春节或其他隆重的节日里演出,反映出和民族仪式相关的特点。在关注特定节日仪式的基础上,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因此,要从舞蹈自身属性与民俗仪式的联系角度出发,做到合理挖掘与妥善保护。

(二)挖掘保护其文化价值

在推进现代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原生态民间舞蹈所蕴含的生态艺术魅力也应得以展现。调查发现,当前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吞噬的威胁,在此过程中,也必然会对原生态民间舞蹈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致使原生态民间舞蹈的诸多元素受到破坏。此外,如果对原生态民间舞蹈缺乏重视,未曾挖掘并建立起相应的保护机制,也会促使原生态民间舞蹈逐渐消失。人们在接触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也开始逐渐远离传统文化,尤其是在个人娱乐兴趣发生转变的条件下,部分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选择放弃,反而热衷于外来文化,这也会导致原生态民间舞蹈失去民族文化的心理根基[6]。因此,积极挖掘并发展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元素,能够进一步强化对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特色的保护。

(三)挖掘保护其经济价值

从表面上观察,原生态民间舞蹈所包含的“原生态”属性可能相对孤立且难以触动,但如果直接认为原生态民间舞蹈落后于时代、脱离了实际情况,那就会导致原生态舞蹈的进一步衰退。其实,原生态民间舞蹈同样具有其经济价值,尤其是在将原始艺术和现代审美相结合以后,可发挥出民族舞蹈的再启蒙优势。从生态艺术魅力角度出发,通过营造虚幻的意境同样可以满足观赏者的心理需求,并为开创多样化的舞蹈种类奠定基础,有助于拓展市场。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在对其实施挖掘期间,需要紧紧依附原生态舞蹈的根基,可从加工手法上加以创新,借助新技法融入原生态元素,并对舞蹈进行拓展和创新,最终呈现出其全新的原生态魅力。

三、原生态民间舞蹈的挖掘和保护

(一)加强对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对原生态民间舞蹈进行挖掘和保护生态艺术的过程中,也需要得到完善法律保护体系的支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借助宣传保护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整体效果相对有限,只有借助法律保障,才能够为强化其保护特征,明确保护的权利和义务。操作期间,可通过建立起完善化的原生态民间舞蹈保护措施,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法例条文,强化政府主导的作用,并积极形成协调、高效的工作模式,从而让原生态民间舞蹈获得法律强有力的保护支持,避免有关原生态民间舞蹈元素受到破坏和攻击。

(二)创建相应的机构与保障机制

其一,从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传承角度出发,要重视发展和传承。在满足条件下,尽力去寻找和帮扶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传承者,通过指定具备专长的民间艺人进行保护和传授,让原生态民间舞蹈得到更好的挖掘和发展[7]。其二,要消除原生态民间舞蹈挖掘与保护的阻碍。首先,结合实际状况,立足于现代社会,需要加强保障机制的建设,可通过提高待遇、增加保障投入等方式来消除后顾之忧。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优秀原生态民间舞蹈传承者对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传承和挖掘原生态民间舞蹈创造有利条件。其次,针对艺术科研机构、高校部分,可以设置有关原生态民间舞蹈的研究项目,并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会等方法确定课题,并对相关资料实施搜集、调研、统计整理[8]。最后,可按照当地区域特色,建立相对应的民俗村或者民俗博物馆等,从而将不同民族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表现形式等生动地展现出来,为促使其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并确保原生态民间舞蹈能够在新的环境下得到持续发展。

(三)拓展原生态民间舞蹈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首先,对其机制进行创新,实践期间通过创建新型文化产业模式,促使原生态民间舞蹈和现代社会生活相融合。其次,重视宣传并扩大影响,可以借助名人、品牌效益,加强对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的宣扬,利用组织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其影响力,如通过原生态民间舞蹈比赛来提高吸引力,让更多人重视对原生态民间舞蹈的挖掘和保护。最后,要判断出原生态民间舞蹈保护和传承的最佳途径,在实践中辨明突破方向。行动期间,可将原生态民间舞蹈和旅游进行有机融合,将富有“原生态”气息的民间舞蹈文化充分展示出来,让热爱旅游的人去欣赏。同时,要将原生态民间舞蹈的自娱自乐属性进行拓展,使其朝着文化产业的方向不断发展,将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和旅游业开发利用进行合理性衔接,逐渐创造出原生态民间舞蹈品牌,并完善其产业。

(四)要做到合理挖掘与正确保护

在追求原生态民间舞蹈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不能随意破坏原生态的舞蹈元素,要明确其历史文化价值,彰显出生态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实践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对其形态进行调整,进而肆意增设新编动作,避免改变其原始特征。同时,针对原生态民间舞蹈要做到整体性保护,防止漏项。例如,针对其中含有的舞蹈、服饰、道具、音乐等元素,要做到正确保护,并将其纳入整个民俗仪式中来。

四、结束语

原生态民间舞蹈并非只是简单的艺术,它还彰显着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生活特征,在融入历史韵味的背景下,具有独特的生态艺术魅力。在对原生态民间舞蹈进行挖掘和保护生态艺术的过程中,通过采取上述方法,可以让饱经历史沉淀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彰显出新的时代特色,从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雪.民间舞原生态之浅见——以藏族民间舞蹈为例[J].艺术评鉴,2021(10):50-52.

[2]肖继元.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文化空间的建构探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03):86-90.

[3]李吉凯.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探究[J].大众标准化,2021(12):69-71.

[4]任君.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艺术化及其保护[J].传媒论坛,2019,2(19):168-169.

[5]刘琴,李兆函.浅析当代原生态舞剧《云南映象》的艺术特征[J].戏剧之家,2022(22):51-53.

[6]董默.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中的表达方式研究[J].名家名作,2021(03):148-149.

[7]张婷.广西壮族“非遗”民族民间舞元素再创编研究——以壮族扁担舞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18):135-136.

[8]何辉.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研究[J].戏剧之家,2022(32):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