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霞

【摘 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改善血透病人焦虑情绪的效果。方法:选取70例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平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在血透期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除常规基础护理外,还实施针对性焦虑情绪的干预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后的焦虑评分。结果:研究组在实施干预性护理后,患者SAS评分显着低于未实施护理干预的对照组(P<0.01)。结论:干预性护理的实施,能有效改善血透病人的焦虑情绪,这对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期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 血透;干预性护理;焦虑情绪

【中图分类号】R473.5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111-01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俗称洗肾,是急性或慢性肾脏功能衰竭病人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这种肾脏代替的治疗作用仅限于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不能阻止疾病的发展[1]。同时,长期的血液透析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痛苦,因此,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焦虑情绪的比率相当高,有关调查显示,大概有66.7%的血透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2],这些不良情绪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为了改善血透患者焦虑情绪,对35例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了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显着,现将具体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确保所有研究者均符合血液透析适应症,沟通无障碍。其中,男性42例,女性28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1.6±8.4)岁;透析时间4~16个月,平均(8.6±2.5)月;慢性肾小球肾炎51例,糖尿病性肾病16例,高血压肾病3例。将70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透析时长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血透期予以常规护理,包括透析前的准备、透析期的护理观察与监测以及透析后指导患者注意事项等;研究组除常规基础护理外,还实施针对性焦虑情绪的干预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疾病知识宣教。护理干预工作人员针对患者疾病设计不同的宣教材料,宣教材料内容包括疾病知识、血液透析知识,材料以文字与彩图相结合,让患者能直观的了解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组织患者一起观看疾病防治、血透期注意事项等相关短片,让患者对自身疾病、血透有更深入的了解。②动力干预。组织患者一起参加交流会,互相交流治疗经验,并且请血液透析依从性好、效果显着的患者到现场讲说,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遵医行为,增强生存的信心,从而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另外,可定期组织患者进行集体活动,如游玩、体育锻炼等,让患者融入到社会中。③精神干预。在患者透析期,干预护士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当患者出现情绪波动较大时,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情绪调控。同时,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指导家人更好的照料患者、支持患者。

1.3 评估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组时以及入组3个月后,分别进行焦虑情绪测评,使用量表为信任度高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3],评分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其中,评分在50~59分之间,为伴有轻微焦虑;60~69分,为伴有中等程度焦虑;70分及以上,为伴有严重程度的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个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前后焦虑评分情况,见表1。由表1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干预前,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实施干预性护理后,患者SAS评分显着低于未实施护理干预的对照组(P<0.01)。

3 讨论

疾病带给血液透析患者的困扰、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如躯体的疾痛、对未来的迷惘、经济的负担、家庭地位的变化以及社会能力缺失等等,这些压力、困扰使患者身心疲惫、心理应激能力低,自然而然的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焦虑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信心,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生存期质量。因此,为血液透析患者消除或缓解焦虑情绪是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本组研究通过对血透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很大程度的缓解了患者焦虑情绪,这对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期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第2版.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67-81.

[2]慕晓霞,冯志红.血液透析患者47例心理压力源调查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2):133-134.

[3]汪向东,王从希,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6:235-237.

【摘 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改善血透病人焦虑情绪的效果。方法:选取70例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平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在血透期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除常规基础护理外,还实施针对性焦虑情绪的干预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后的焦虑评分。结果:研究组在实施干预性护理后,患者SAS评分显着低于未实施护理干预的对照组(P<0.01)。结论:干预性护理的实施,能有效改善血透病人的焦虑情绪,这对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期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 血透;干预性护理;焦虑情绪

【中图分类号】R473.5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111-01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俗称洗肾,是急性或慢性肾脏功能衰竭病人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这种肾脏代替的治疗作用仅限于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不能阻止疾病的发展[1]。同时,长期的血液透析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痛苦,因此,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焦虑情绪的比率相当高,有关调查显示,大概有66.7%的血透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2],这些不良情绪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为了改善血透患者焦虑情绪,对35例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了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显着,现将具体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确保所有研究者均符合血液透析适应症,沟通无障碍。其中,男性42例,女性28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1.6±8.4)岁;透析时间4~16个月,平均(8.6±2.5)月;慢性肾小球肾炎51例,糖尿病性肾病16例,高血压肾病3例。将70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透析时长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血透期予以常规护理,包括透析前的准备、透析期的护理观察与监测以及透析后指导患者注意事项等;研究组除常规基础护理外,还实施针对性焦虑情绪的干预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疾病知识宣教。护理干预工作人员针对患者疾病设计不同的宣教材料,宣教材料内容包括疾病知识、血液透析知识,材料以文字与彩图相结合,让患者能直观的了解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组织患者一起观看疾病防治、血透期注意事项等相关短片,让患者对自身疾病、血透有更深入的了解。②动力干预。组织患者一起参加交流会,互相交流治疗经验,并且请血液透析依从性好、效果显着的患者到现场讲说,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遵医行为,增强生存的信心,从而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另外,可定期组织患者进行集体活动,如游玩、体育锻炼等,让患者融入到社会中。③精神干预。在患者透析期,干预护士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当患者出现情绪波动较大时,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情绪调控。同时,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指导家人更好的照料患者、支持患者。

1.3 评估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组时以及入组3个月后,分别进行焦虑情绪测评,使用量表为信任度高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3],评分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其中,评分在50~59分之间,为伴有轻微焦虑;60~69分,为伴有中等程度焦虑;70分及以上,为伴有严重程度的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个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前后焦虑评分情况,见表1。由表1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干预前,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实施干预性护理后,患者SAS评分显着低于未实施护理干预的对照组(P<0.01)。

3 讨论

疾病带给血液透析患者的困扰、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如躯体的疾痛、对未来的迷惘、经济的负担、家庭地位的变化以及社会能力缺失等等,这些压力、困扰使患者身心疲惫、心理应激能力低,自然而然的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焦虑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信心,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生存期质量。因此,为血液透析患者消除或缓解焦虑情绪是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本组研究通过对血透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很大程度的缓解了患者焦虑情绪,这对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期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第2版.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67-81.

[2]慕晓霞,冯志红.血液透析患者47例心理压力源调查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2):133-134.

[3]汪向东,王从希,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6:235-237.

【摘 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改善血透病人焦虑情绪的效果。方法:选取70例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平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在血透期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除常规基础护理外,还实施针对性焦虑情绪的干预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后的焦虑评分。结果:研究组在实施干预性护理后,患者SAS评分显着低于未实施护理干预的对照组(P<0.01)。结论:干预性护理的实施,能有效改善血透病人的焦虑情绪,这对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期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 血透;干预性护理;焦虑情绪

【中图分类号】R473.5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111-01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俗称洗肾,是急性或慢性肾脏功能衰竭病人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这种肾脏代替的治疗作用仅限于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不能阻止疾病的发展[1]。同时,长期的血液透析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痛苦,因此,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焦虑情绪的比率相当高,有关调查显示,大概有66.7%的血透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2],这些不良情绪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为了改善血透患者焦虑情绪,对35例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了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显着,现将具体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确保所有研究者均符合血液透析适应症,沟通无障碍。其中,男性42例,女性28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1.6±8.4)岁;透析时间4~16个月,平均(8.6±2.5)月;慢性肾小球肾炎51例,糖尿病性肾病16例,高血压肾病3例。将70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透析时长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血透期予以常规护理,包括透析前的准备、透析期的护理观察与监测以及透析后指导患者注意事项等;研究组除常规基础护理外,还实施针对性焦虑情绪的干预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疾病知识宣教。护理干预工作人员针对患者疾病设计不同的宣教材料,宣教材料内容包括疾病知识、血液透析知识,材料以文字与彩图相结合,让患者能直观的了解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组织患者一起观看疾病防治、血透期注意事项等相关短片,让患者对自身疾病、血透有更深入的了解。②动力干预。组织患者一起参加交流会,互相交流治疗经验,并且请血液透析依从性好、效果显着的患者到现场讲说,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遵医行为,增强生存的信心,从而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另外,可定期组织患者进行集体活动,如游玩、体育锻炼等,让患者融入到社会中。③精神干预。在患者透析期,干预护士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当患者出现情绪波动较大时,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情绪调控。同时,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指导家人更好的照料患者、支持患者。

1.3 评估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组时以及入组3个月后,分别进行焦虑情绪测评,使用量表为信任度高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3],评分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其中,评分在50~59分之间,为伴有轻微焦虑;60~69分,为伴有中等程度焦虑;70分及以上,为伴有严重程度的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个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前后焦虑评分情况,见表1。由表1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干预前,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实施干预性护理后,患者SAS评分显着低于未实施护理干预的对照组(P<0.01)。

3 讨论

疾病带给血液透析患者的困扰、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如躯体的疾痛、对未来的迷惘、经济的负担、家庭地位的变化以及社会能力缺失等等,这些压力、困扰使患者身心疲惫、心理应激能力低,自然而然的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焦虑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信心,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生存期质量。因此,为血液透析患者消除或缓解焦虑情绪是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本组研究通过对血透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很大程度的缓解了患者焦虑情绪,这对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期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第2版.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67-81.

[2]慕晓霞,冯志红.血液透析患者47例心理压力源调查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2):133-134.

[3]汪向东,王从希,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6: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