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华,杨建冬,郑 端,施泉涌

(江阴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江苏 无锡 214400)

踝关节骨折是在间接外力作用下,引起的局部骨皮质断裂,患病后将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同时还将出现踝关节活动受限,按压过程中可能出现骨擦感或骨擦音,严重情况下还可导致畸形,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目前手术治疗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方法,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不利于骨折的术后恢复,且易引发感染。而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不需要患者踝关节完全暴露,手术切口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1]。本研究旨在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对踝关节骨折患者炎性状态及骨代谢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江阴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分成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骨折原因:车祸13例,高处坠落8例,运动中扭伤16例,其他13例。试验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骨折原因:车祸15例,高处坠落10例,运动中扭伤17例,其他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2]中相关的诊断标准;踝关节出现肿胀、疼痛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者等。排除标准:无法正常沟通,患有精神障碍者;身体重要脏器损伤严重者;骨折部位存在软组织坏死情况者等。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操作如下:使患者保持正确体位,固定好踝关节,使用气囊止血,行硬膜外麻醉。分别在骨折部位内外侧切开7 cm弧形切口,完全暴露外踝和腓骨干,将血肿清理完毕后,在C臂机观察下将解剖钢板固定于骨折内外两侧,达到固定效果后,缝合切口。试验组患者采取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操作如下:术前操作与对照组相同。术中首先用C臂机观察踝关节移位情况,对移位骨块进行复位,观察复位情况良好,切开2 cm切口,使用3枚克氏钉进行固定,接下来对骨块进行加压,将空心螺钉沿着克氏钉加强固定。若在固定过程中出现移位或旋转,应再次进行复位、固定。最后使用C臂机观察复位、固定效果良好,将克氏钉拔出,缝合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并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3]判定,包括:疼痛(40分)、自主活动(10分)、最大步行距离(5分)、地面行走(5分)、反常步态(8分)、伸屈活动(8分)、后足活动(6分)、踝-后足稳定性(8分)及足部对线(10分),满分为100分,其中优≥90分,75分<良≤89分,50分<可≤75分,差≤50分。总有效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②对比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水平。分别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骨代谢水平。③对比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血样采集、血清制备方法与检测方法同②。④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切口感染、踝关节僵硬、畸形愈合及内固定断裂或松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炎性因子和骨代谢水平以(±s)表示,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术后3个月,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骨代谢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血清BALP、BGP、PINP水平较术前均呈升高趋势,且试验组患者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骨代谢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骨代谢比较(±s)

注:与术前比,*P<0.05。BALP:骨碱性磷酸酶;BGP:骨钙素;PIN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

组别 例数 BALP(U/L) BGP(μg/L) PINP(μg/L)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试验组 50 15.25±1.45 19.47±1.89* 4.11±0.42 5.77±0.51* 64.58±20.14 98.51±25.61*对照组 50 15.14±1.31 17.54±1.62* 4.23±0.50 4.89±0.47* 65.10±19.84 72.64±23.84*t值 0.398 5.482 1.299 8.972 0.130 5.228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炎性因子 与术前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血清CRP、IL-6、IL-8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试验组患者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比较(±s)

注:与术前比,*P<0.05。CRP:C-反应蛋白;IL-6:白介素-6;IL-8:白介素-8。

组别 例数 CRP(mg/L) IL-6(μg/mL) IL-8(μg/mL)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试验组 50 10.72±1.12 2.48±0.52* 60.38±10.62 8.42±3.82* 118.65±10.24 56.84±7.84*对照组 50 10.33±1.62 4.71±0.61* 59.88±10.74 10.82±3.71* 119.14±9.84 84.61±8.71*t值 1.400 19.672 0.234 3.187 0.244 16.756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4 并发症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8.00%、26.00%,而试验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负重,是保持下肢正常行走的关键,一旦踝关节受外力作用下导致骨折,将出现关节疼痛和肿胀,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现阶段,临床主要根据踝关节解剖结构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操作简单、技术成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其内固定效果较差,易出现移位情况,导致骨折畸形愈合[4]。

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通过C型臂透视下进行手术,切口较小,对患者的软组织损伤较小,且依靠螺丝钉与接骨板的组合锁定后,使成角更具有稳定性与完整性,更有利于软组织和骨折的愈合。在治疗过程中不仅固定效果较好,还能有效减少对骨膜损伤,术后恢复更好,安全性更高[5]。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其治疗效果显着提高,且促进骨折恢复,安全性高。

BALP、BGP、PINP属于骨代谢指标,BALP可增加骨活性,促进踝关节骨折骨骼愈合;BGP对成骨细胞的骨矿化增生过度有一定的影响,可帮助患者恢复踝关节功能;PINP作为新骨形成的特异性指标,对踝关节骨折处愈合起到促进作用[6];CRP作为最敏感的炎症指标之一,可全面反映踝关节骨折患者体内的炎症状态。IL-6作为炎症反应的促发剂,可反映体内炎症程度;IL-8通过术后细菌感染而释放大量炎性因子,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加重组织损伤[7]。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通过对固定螺丝钉位置与方向的精准测定与设计,利于最大程度保护骨骼以及骨膜血液的输送,从而可以改善患者骨代谢,促进骨骼愈合;另外,通过预后较快的骨折及周围软组织的愈合,可以减少细菌入侵,抑制炎症反应[8]。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血清BALP、BGP、PI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对患者骨代谢水平有所提高,并抑制炎症反应,缓解患者疼痛。

综上,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提高患者骨代谢水平和临床疗效,同时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且术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