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添惠,张凤英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陕西 安康 725000)

突发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疾病,心肌梗死的最佳治疗时间在6 h以内,如果患者发病可以及时救护,抢救成功率是很高的。院前急救是突发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重要环节,可为患者住院后的治疗创造条件[1]。突发心肌梗死往往具有伤情复杂、变化快、抵抗力低和死亡率高等特点,为此在创伤急救中的护理配合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1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40例突发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8~56岁,平均(41.53±3.36)岁。在2011年11月~2012年11月也选择40例突发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治疗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18~56岁,平均(41.5±2.58)岁。两组年龄、性别对比类似(P>0.05),具有可比性。

1.2 急救方法:我院在2011年11月前对于突发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基础急救方法,接到急救消息后急诊赶到,停止任何主动活动和运动;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5 min后可重复使用,若无禁忌立即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或嚼服肠溶阿司匹林150~300 mg,含服硝酸甘油3片。保持空气流通,有条件者给予吸氧,并争分夺秒尽快将患者送医院抢救,到达医院后进行心肌梗死的常规急诊处理。我院2011年11月开始施行突发心肌梗死的优化急救护理措施,首先是由急救中心派出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急救药品和除颤器等设备的救护车,将其运送到附近能提供24 h心脏急救的医院。其次是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对成人胸外按压速率每分钟至少100次,并且按压的深度应为至少5 cm,胸部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到达医院10min内,患者先完成首份心电图,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90 min内完成心脏介入球囊扩张。医生根据病情及个体的基础身体状况,选择符合适应证的患者置入金属裸支架或者药物支架。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在急救护理过程中主要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死亡情况,并发症包括栓塞、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心功能不全等。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AS10.0统计软件,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死亡情况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急救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为5%和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3 讨论

在现代快速的生活环境下,我国突发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一些中青年也成为猝死的高危人群。发生突发心肌梗死时,患者突然昏倒,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脉搏消失,其心电图表现为心脏骤停及心室颤动[2]。突发心肌梗死死亡的患者中约50%在发病后1 h内于院外猝死,死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显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到治疗存在时间延误。其原因有患者就诊延误以及院前转运、入院后诊断和治疗准备所需的时间过长,其中以患者就诊延误所延误时间最长。在急救中,当发现有人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应立即使其平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就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使其头部后仰以畅通气道,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3]。

应当优化突发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流程,提高患者急救转送效率。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推广数据传输、物联网设备,救护车到达现场或者进入医院后直接进入抢救阶段。建议急救中心配备远程实时监护系统和号称“移动ICU”的监护室标准配置救护车,使原来需要等患者到大医院才开始的抢救措施和手术前准备工作提前到救护车上进行,有研究显示,其可以使胸痛患者院前急救时间平均缩短半小时,赢得急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同时大多数人于突发心肌梗死前均有程度不同的先兆症状或前驱表现。约有半数的人前驱症状出现在梗死前1~3 d,另有半数出现在心肌梗死前3~7 d,为此要加强自身的疾病观察与预防。患者急救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为5%和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总之,我院施行的突发心肌梗死优化急救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与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1] 胡盛寿,孔灵芝.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84-86.

[2] 张水旺,李 丽,郭文玲,等.急性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左室重构与发病时间[J].中华内科杂志,2009,38(2):107.

[3] 侯晓平,江 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院前急敬和转运[J].中国急救医学,2009,19(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