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峰(山西省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山西 晋中 030800)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髋关节疾病,临床早期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1]。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采用CT与MRI诊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男41例,女19例,年龄20~74岁,平均(42.5±3.6)岁,平均病程(14.2±3.5)个月。临床诊断时,随机将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分为CT组和MRI组,每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在临床诊断时,两组分别进行CT和MRI诊断,CT检查设备采用飞利浦6排螺旋CT扫描仪,诊断方法为:首先让患者取仰卧位进行平扫,扫描范围从髋臼顶部到股骨小转子水平位置,扫描厚度为3 mm,扫描层距为3 mm。MRI检查设备为日立AIRIS 0.2T永磁型MRI,诊断方法为:首先让患者取仰卧位,然后选择体部线圈,对髋关节冠状位和横断面进行扫描,扫描层厚为5~6 mm,层距为1 mm,采用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以及STIR序列。

1.3 分期标准[2]:临床主要采用ARCO法进行分期:如果CT、X线正常但MRI异常为Ⅰ期;如果X线检查正常,CT和MRI检查发现骨小梁缺失、股骨头硬化以及局部发生囊变等症状为Ⅱ期;如果X线检查有半月改变为Ⅲ期,如果检查有骨关节炎、髋臼改变、关节破坏等症状为Ⅳ期。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5.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本组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共检出84个髋关节,其中CT的检出率为83.33%,MRI的检出率为95.23%,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CT与MIR诊断结果比较

2.2 分期结果:临床CT诊断共检出70处股骨头坏死,其中Ⅰ期有18处,影像学表现为变形、星芒结构变粗,Ⅱ期有42处,影像学表现为星芒结构消失、囊状透亮区,Ⅲ期有10处,影像学表现为关节面微陷。临床MRI诊断共检出80处股骨头坏死,其中Ⅰ期有20处,影像学表现在T2加权中发现低信号硬化反应线内有高信号线,Ⅱ期有42处,在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上均高信号,Ⅲ期18处,在T1加权像中为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中为高信号。

3 讨论

3.1 采用CT诊断股骨头坏死:CT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总检出率虽然不高,但是它有独特的优势。①多层次诊断。由于螺旋CT具有高分辨率、连续性、多层面等特征,故而在进行股骨头坏死诊断的过程中,螺旋CT可以对股骨头部位进行连续的多层面扫描。②显示股骨头破坏情况。CT能够将股骨头内骨小梁的变形或者增粗状况以芒星状的形态表现出来,通过这些影像,医生和患者能够看到股骨头坏死的准确情况。③呈现股骨头内部状况。经过CT的检查和诊断,股骨头内部的破裂、死骨、关节脱位等状况都能够明显地表现出来[3-5]。

3.2 采用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核磁共振技术在检查股骨头坏死疾病中敏感性、准确性较强,检出率较高,可以说是当前较为先进的一种检查股骨头坏死的技术。它的主要优点是:①核磁共振技术采用的电磁波为射频脉冲,辐射性较小,对人体危害性小。②核磁共振可以使用多种技术对股骨头进行检查,所获得的参数具有全面性和多样性,方便观察股骨头坏死的病变状况。

综上所述,CT和核磁共振技术都有其优越性和价值,但是整体来看,核磁共振技术的敏感性、准确性和危害性都要优于CT技术。

[1] 俞 丽.10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10(1):89.

[2] 李广明.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33(6):1047.

[3] 齐云秋,刘东伟.比较MRI与CT在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1,26(11):2014.

[4] 赵丽娜.10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中的比较研究[J].医学信息,2011,27(1):178.

[5] 王文兵.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比较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2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