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玲(广西科技大学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6)

为探讨体外循环(CPB)围手术期尽量少输或不输异体库血,本院采用无血预充、自体输血,减轻血球破坏,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减少失血量等多项措施,对4例心脏围手术期患者,行CPB不输异体库血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完全不用库血施行CPB手术4例。男3例,年龄17~52岁;女1例,年龄52岁。术前诊断: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2例,升中动脉瓣反流1例,法洛四联症1例。

1.2 无血手术方法

1.2.1 自体输血:术前血红蛋白(Hb)在118~132 g/L,无感染、肝肾功能正常;于术前3天采集自体血400 ml,置本院输血科专用冰箱保存备用,患者采血后适当补充铁剂及Vit C。急性等容性自体输血:术前无明显贫血、一般情况较好,于麻醉后、转机前,在严密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条件下,从腔静脉或右心房引管采集自体血800~1 000 ml,保存于手术室,采集血液后迅速补充液体(晶体和胶体),然后肝素化,转机等继续手术。回收式自体输血:用于手术失血较多、失血不被污染、无严重溶血;应用Z12000血液回收机尽量回收手术野内的血液及转机余血,经过自动洗涤、离心等处理再回输给患者。

1.2.2 无血预充:不加库血,采用晶体、胶体混合预充(晶体、胶体比例为1:1~2)。

1.2.3 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麻醉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时监测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及脉搏、尿量等,实施术中控制性低血压,使手术野血量随血压的降低而相应减少,从而减少术中失血量,维持Hb≥70 g/L、Het≥0.24以上,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2 结果

4例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无血手术中,不输异体库血,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感染,无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与同期其他心脏手术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费用较同期同种患者低5%~8%。

3 讨论

CPB心内直视手术由于血球破坏、失血过多、机器预充等原因,术中及术后往往需要补充大量血液,而同种异体输血有可能存在或发生一些输血反应,如发热反应、寻麻疹、过敏反应,严重的发生溶血反应,甚至有传播输血感染性疾病等。

回收式自体输血,经过离心和洗涤,以浓缩红细胞输入,尚未发现有凝血机制的改变[1];对解决目前医院血源紧张的矛盾、减少甚至避免输异体库血提供了大量血液来源,同时也为临床尽量不用异体血液提供了应用的前景和方法;这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更是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但应注意:对有肝炎等传染病患者,当然回收血液对术者本人并没有危险,但对操作者及设备有受污染的可能,应注意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麻醉后、手术前的急性等容量自体输血,可使血液达到中度、深度稀释,使红细胞间距增加,黏滞性下降;微循环灌注增加,既可保护红细胞和凝血因子,又可使术中失血时血液中的有效成分丢失相对减少[2];适度的等容量血液稀释,既可有效地保护血液有形成分,又可避免诸多并发症发生[3]。

无血预充是用适量的胶体溶液和晶体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作为预充液,即可以达到用全血预充那样有效地维持血管内的胶体渗透压,保持血流通畅,减少水的转移,又有利于复温时利尿尽快排出预充的液体,也可节省传统预充过程中所使用的血液。

由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一般体质较差,采用术前自体储血,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在抽血的同时应常规输液;术中精确的适用控制低血压技术;纠正术前贫血以及抑肽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理应用等措施,这些均对无血手术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无血手术是指在术前、术中及术后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失血以及尽可能地使用自身输血,达到最终不输异体库血的一种手术方式;无血手术是对手术患者实施综合血液保护理念的最佳结果,可满足部分围手术期手术患者的需求。本文4例CPB围手术期不输异体库血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说明综合血液保护无血手术可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完成部分心脏手术,但在应用的过程中应严密监测各项指标,防治仍可能存在的术中、术后失血引起的严重缺氧、出血倾向。

[1] 张 莹,熊卫芳,王 玲,等.自体输血在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1):76.

[2] 谭 伟.自体输血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07,13(16):1246.

[3] 葛冬梅.等量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山东医学杂志,2004,4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