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青,马彦霞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消化与肾病科,山东 滨州 256600)

胃炎是一种多发疾病,学龄期胃炎通常是在各种原因的共同影响下,造成胃黏膜受损、病变[1],导致胃黏液的分泌量发生改变,脂蛋白膜失去保护能力,胃中氢离子扩散速度明显加快,细胞内组织胺的释放量急剧增加,进而使胃壁血管出现急性扩张,向外渗透液骤升,从而引发胃黏膜糜烂、发炎等急性症状[2]。临床治疗过程中,会根据学龄期患儿的具体症状表现,对于症状比较轻微的患儿采取补液方式,从而防止患儿发生脱水症状;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患儿给予胃黏膜保护剂与抑酸剂,注意饮食规律有助于减轻学龄期患儿腹胀、反酸、乏力、腹痛症状。然而,因为学龄期患儿的年纪比较小[3],所以口服用药会导致患儿发生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倘若学龄期患儿持续高热超过48 h[4],并且伴随恶心、呕吐等不良病症,应立即进行住院治疗。因此,需要对学龄期患儿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有助于增强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对学龄期患儿提供非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策略,研究其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月~2022年6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入的70例学龄期患儿,按照其进入实验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6~12岁,平均(9.82±0.53)岁;住院时间1~9 d,平均(4.36±1.25)d。对照组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6~12岁,平均(9.94±0.51)岁;住院时间1~10 d,平均(4.87±1.33)d。本次入选实验研究的患儿家属均已获得知情权,并且本次研究已经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比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分析。纳入标准:①经过诊断,符合《小儿内科疾病诊断指南》的诊断标准[5];②患儿思维清晰,能够无障碍交流;③患儿除胃炎疾病外,未伴有其他严重疾病;④患儿家属知晓研究内容,了解研究流程。排除标准:①伴有血液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②临床治疗不全的学龄期患儿;③伴有严重脏器损伤。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为对照组提供传统护理:①告知学龄期患儿家长给药方法以及用药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②定期通风,保持床单、被罩整洁,并对室内地面进行定期打扫,保持病房的室内卫生;③给予易消化食物,确保患儿每天摄入足够的营养,并定期检测血液指标,避免发生贫血,如有需要还要用温水清洗患儿的臀部;④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饮食,禁食辛辣、过酸、过甜的食物;⑤在与患儿进行交谈时,一定要采用温和的话语,避免患儿出现不安、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并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向其介绍胃炎的注意事项。

1.2.2研究组:为研究组提供非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1)非语言沟通护理策略如下:①护理期间,护士要面带微笑,让患儿感受到温暖、亲切,使其身体放松,有助于增强患儿的依从性;②按照患儿的面部表情、眼神观察患儿的情绪,如果其哭闹不止,可以采用讲故事、看动画片等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③鼓励患儿,提高患儿信心,有助于加强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④使用体温计检测患儿的体温,输液期间可以播放一些舒缓音乐,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减少打针为患儿带来的恐惧感与疼痛感。⑤护理人员和患儿沟通时,应采取半蹲方式,眼睛要和患儿的眼睛保持平行,减轻患儿紧张、哭闹的情绪,提高患儿安全感。护理期间如果患儿出现发热、恶心、腹泻等不良情况时,护理人员应沉着应对,尽量降低学龄期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2)个性化护理策略如下:①可以将多个需要相同操作的患儿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交流,互相鼓励,有助于患儿积极配合治疗;②护理人员可以带领患儿一起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鼓励患儿,以便增强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护理效果、生活质量以及患儿家长的满意度。①依从性:按照患儿的服药情况、换药情况、检查情况等评价患儿的依从性:完全依从:护理期间患儿能够按照护士的指令接受治疗;部分依从:护理期间患儿存在轻度不安,但是能够乖乖吃药;不依从:护理期间患儿和父母发生争吵,或是存在不耐烦、挣扎等不良情绪。②护理效果:根据《小儿内科疾病诊断指南》[6]进行疗效判定:显效:护理后,患儿没有严重不良症状,也没有出现医疗纠纷,家属满意护理服务;有效:护理后,学龄期患儿发生不良反应,干预后恢复正常,家属对整体护理情况比较满意;无效:护理后,学龄期患儿临床表现未好转。③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SF-36)量表进行评价,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整体健康、躯体疼痛等,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④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将其发放给学龄期患儿家属,分为十项内容,如服务态度、操作技术、职业形象、解答问题、健康教育等方面,总分为100分,满意为75~100分,基本满意为50~74分,不满意为<50分。在治疗过程中,记录患儿家属投诉情况。家长投诉率=不满意/总数×100%。

1.4统计分析:采用SPSS23.0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护理依从性:研究组依从率[94.29%(33/35),完全依从21例,部分依从12例,不依从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28/35),完全依从17例,部分依从11例,不依从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9,P=0.032)。

2.2两组护理效果对比:研究组有效率[97.14%(34/35),显效19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82.86%(39/35),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5,P=0.001)。

2.3两组生活质量比较:见表1,护理干预前,比较两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整体健康、躯体疼痛等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整体健康、躯体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两组学龄期患儿的生活质量分,n=35)

2.4两组投诉率对比:研究组满意度[94.2%(33/35),满意24例,基本满意9例,不满意2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80.00%(28/35),满意20例,基本满意8例,不满意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1,P=0.015)。

3 讨论

学龄期患儿很容易发生胃肠道疾病[7],而胃炎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其诱发因素主要为过敏、受凉、喂养不当、饮食不洁等,表现为腹痛、恶心干呕、食欲不振等疾病,不仅需要采取药物治疗稳定病情[8],还需要帮助学龄期患儿树立积极的心态应对疾病,从而初步恢复正常生活。有研究表明[9],加强对学龄期患儿胃炎护理,有助于促进病情快速恢复,增长社会功能。使用个性化护理策略能够增长学龄期患儿的用药依从性,减弱患儿临床表现,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10]。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11-12],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确切的治疗效果,而且要想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非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逐渐获得较高度重视度,成为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科学,在护理干预中应用较为广泛。上述研究结果与方钦[13]研究资料相一致。说明该护理策略能够有效增强护理效果,提升学龄期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当患儿生病时,家长的情绪通常都是恐慌的、焦虑的,采用该护理措施,能够增强学龄期患儿及家长的舒适度,有助于拉近医护关系,保持关系和谐[14]。

综上所述,在学龄期胃炎患儿的临床护理中,联合使用非语言沟通和个性化护理,不仅可以使胃炎治疗效果更加确切,而且有助于增强护理效果,提高学龄期患儿的依从性,提高家长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