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燕

摘要:目的 分析胆囊炎术后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84例胆囊炎手术患者分成对照组24例和实验组60例,实验组在临床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帮助胆囊炎手术患者痊愈,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胆囊炎;手术

胆囊炎是由于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在腹部外科中仅次于阑尾炎。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临床经过,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常与胆石症合并存在。行胆囊切除术是胆囊炎的根本治疗。非手术治疗有效的患者可采用延期手术,一般在6w以后进行[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3年5月胆囊炎手术患者84例(男56例,女28例),平均30.2岁,均确诊为急性胆囊炎,行手术治疗。两组患者男女构成比例、年龄、病程长短及患病程度均无显着性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为临床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

1.2.1 合理安置体位 患者返回病房,协助将患者安顿于床上给予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苏醒后根据病情改变卧位。

1.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率和心律的变化,按医嘱测量并记录,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师。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医嘱持续低流量给氧。术后4h还未清醒应报告医生。妥善固定好胃管、导尿管、腹腔引流管等各种引流管,密切观察并保持通畅,尤其是腹腔引流管:保持导管通畅,每日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操作,观察并记录胆汁的量、颜色、性状。术后4h内胆汁300~500ml。恢复饮食后可增至600~700ml,以后逐渐减少至200ml/d左右。

1.2.3 做好皮肤护理,观察切口情况 观察黄疸程度及消退情况。若引流管口四周皮肤有胆汁渗漏,应及时更换敷料;局部涂软膏保护皮肤粘膜,如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注意切口处敷料是否干燥,如有渗液,渗血,立即更换敷料,并观察切口情况若有出血,立即通知医师。

1.2.4 做好基础护理 口腔、膀胱、尿道口及压疮预防护理等。术后6~12h后可协助患者翻身,24h鼓励患者早下床活动,增加肠蠕动,促进肠蠕动的恢复;肠道功能未恢复时禁食水,肛门排气后可进清淡流质,解大便后由半流质逐渐转为低脂饮食。

1.2.5 做好心理护理 勤巡视,关心患者,多与患者交流沟通,消除患者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以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6 拔管 引流管通常搁置2w;患者体温正常、胆汁引流逐渐减少食欲增加,大便颜色正常,黄疸消退,生化检查正常,可考虑拔管。拔管前可在饭前、饭后试夹管1h,若无异常,全天夹管1~2d,无不适,可拔管。有条件者,经T管造影证明胆道通畅,再开放引流1~2d,使造影剂完全排出后拔管。拔管后,残留窦道用凡士林纱布填塞,1~2d内可自行闭合。

1.2.7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密切观察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并处理:①黄疸:常伴凝血功能障碍,一般手术3~5d减退,给予维生素K肌注。②出血:表现为腹痛、呕血、黑便、引流管引流出血型、性液体或鲜血,给予止血处理,必要时再次手术。③胆漏:由于胆管损伤、胆总管下端梗阻、T管脱出所致[2]。多发生于术后5~10d,表现为发热、腹痛及胆汁性腹膜炎症状,T管引流量突然减少,腹腔引流管或伤口引流出胆汁样液体,立即报告医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和维生素,注意皮肤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康复情况。

1.4 疗效判定 治愈:术后1w内基本痊愈,无并发症发生。显效:患者住院超过1周,无并发症发生,在2w以内出院。好转:患者住院超过1w,有并发症发生,经过对症处理,在2w内出院。无效:患者住院超过2w,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之后,仅1例出现切口感染。经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对照组患者并发症6例,两组数据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胆囊手术虽是腹部小手术,但护理不当则会发生并发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药物疗效,缓解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黄家驷,吴阶平,裘法祖.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77-1286.

[2]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5.

编辑/刘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