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摘要:目的 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治疗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按照其入院先后顺序的不同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比组,每组40例。对比组使用单纯西药做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使用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经治疗前,两组在NCV、MDNS上的比较并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CV、MDNS皆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这两项指标的评价情况要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整体有效率为92.50%,对比组治疗整体有效率为62.50%,数据间的差异比较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治疗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行性极高,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着较好的逆转作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4-0123-02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属2型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可使患者发生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直接威胁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对控制糖尿病性周围病变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为此,我院积极使用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的方法来对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疗,对其所获疗效进行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按照其入院先后顺序的不同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比组,每组40例。治疗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57.8±4.2)岁;糖尿病史7~20年,平均病史(13.6±2.1)年;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症状5~7年,平均(6.0±0.5)年。对比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8.4±3.6)岁;糖尿病史8~22年,平均病史(14.3±2.5)年;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症状3~7年,平均(5.1±0.3)年。使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间患者的样本数据做统计学处理,提示基线资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饮食控制、运动等指导,并依据血压、血脂情况予以他汀类、降压类药物对症治疗。

1.2.1对比组 使用胰岛素强化法进行治疗。取甘舒霖30R,早、晚两次行皮下注射,用量依据患者血糖情况确定;甲钴胺注射液肌注,1次/d,0.5 mg/次;维生素B1片口服,3次/d,10 mg/次。

1.2.2治疗组 在对比组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内外兼治。①中药内用:药方组成为黄芪30 g、川芎15 g、丹参20 g、熟地15 g、山药15 g、茯苓15 g,畏寒怕冷者加淡附子3 g、肉桂6 g,肢体疼痛麻木者加玄胡20 g、路路通15 g、伸筋草15 g,盗汗失眠者,加夜交藤15 g、知母10 g、黄柏10 g。1剂/d,水煎服,早、中、晚3次分服;②针灸外治:上肢发病的患者,取其手三里穴、外关穴、肩井穴以及合谷穴,下肢发病的患者取其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血海、内庭、阳陵泉等穴,针刺方法:平补、平泻,留针30 min;③外用洗合剂:药方组成为益母草30 g、威灵仙20 g、川芎20 g、红花20 g,每剂水煎2次,每天睡前泡足1次,20 min/次。

1.3评估指标

1.3.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CV(优势测腓总神经传导速度)、MDNS(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评分)变化情况,取神经肌电图仪,使用表面电极测定NCV;委派2名医师对患者按照MDNS评价量表对患者进行询问、计分,包括感觉、肌力、反射这几项,最低分0分,最高分46分,分数越高,代表周围神经病变越严重。

1.3.2疗效评判 患者自觉症状有明显的好转或者消失,跟腱、膝腱反射恢复正常,足部震动恢复正常为显效;患者自觉症状有好转,跟腱、膝腱反射较之于治疗前有一定改善,足部震动情况良好为有效;患者自觉症状并未见有明显改善,跟腱、膝腱反射较之于治疗前并未改善为无效[2]。整体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两者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对该研究中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用率(%)来代表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用(x±s)来代表计量资料,行t检验;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代表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CV、MDNS数值变化情况

经治疗前,两组在NCV、MDNS上的比较并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CV、MDNS皆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这两项指标的评价情况要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疗效评价

治疗组患者治疗整体有效率为92.50%,对比组治疗整体有效率为62.50%,数据间的差异比较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当前,临床还未能对糖尿病周围型病变的发病机制做出明确节点,但是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它是由于神经生长因子匮乏、异常的氧化应激与机体代谢以及血管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导致的[3],基于血糖较高,从而导致山梨糖水平值激增,带动神经细胞的内渗压升高,使细胞发生变性、肿胀反应,对神经传导功能造成影响。除此之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还会促进神经内皮血管阻力增强,在神经内皮缺氧的条件下,神经轴发生变性,对人体神经传递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于此,中医学认为该病属本虚标实,治疗应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为主[4]。中药方剂口服,其中所包含的黄芪、山药、川芎、丹参等药物都能起到益气、滋阴、活血、化瘀的功效,辅以针灸外治可活血通络、补气养血;再加上外洗合剂中的红花、益母草等药物,泡足可起到活血通络的功效。因此,就本文研究结果也可见,治疗组无论是NCV、MDNS指标评价还是治疗整体有效率都要明显优于仅予以西药治疗的对比组(P<0.05)。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治疗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行性极高,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着较好的逆转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建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现状及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0):153-155.

[2]陈威妮,刘志龙,段素静,等.当归四逆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震动感觉阈值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6,37(6):660-661.

[3]刘占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药物治疗[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0(1):28-29.

[4]戴琴,徐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医学,2015,24(10):285-286.编辑/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