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红,常巧丽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二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8)

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多、疾病种类多而复杂,且抢救任务重,导致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高压的工作环境中,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护士情绪,最终影响护患关系。巴林特小组于20 世纪50 年代在英国伦敦创建,是由匈牙利巴林特精神分析师首创的医务人员培训方法[1,2]。巴林特国际联盟成立于1975年,目前包括我国在内已经有许多国家成立了巴林特小组或巴林特协会[3]。巴林特小组是专业的心理学训练活动,通过案例共享及观点讨论,训练医务人员共情所需的“换位思考”“情感护理”和“观点采择”三项能力[4]。巴林特小组提供了一个封闭的、保护性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医务人员在这一沟通平台上分享经验、表达情绪,可有效减轻职业带来的压力,缓解不良情绪,消除了职业倦怠感,提升团队内部的凝聚力[2,5]。目前,关于巴林特小组对急诊科护士共情能力及职业倦怠感的影响研究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在新疆医科大学5 所附属三甲医院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观察其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共情能力,缓解其职业倦怠感,提升护理质量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9 年2 月1 日~28 日选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5 所三级甲等医院所有符合条件的急诊科注册护士100 名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急诊相关工作经验≥1 年的注册护士;②研究期间在急诊工作者;③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实习、进修护士;②因产检、病假超过1 月等各种主客观原因无法完成本研究者;③不愿意参加本研究或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1.2.1 组建巴林特小组 护士长牵头组建巴林特小组,每组10 名,其中组长1 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经过巴林特小组领导人培训并考核合格,具备巴林特小组主持经验者方可担任组长。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时,组长要始终保持小组讨论的核心话题为护患关系,对活动的进展从整体上把控;引导每位成员表达对案例的想法、感受及观点;避免对个人的审问和攻击;讨论中重视患者,组长代表患方说话;解释本案例发生的现象,概述小组活动中出现的状况,使组员获得对护患关系新的启示、新视觉及新观点。

1.2.2 巴林特小组活动 巴林特小组活动是以“护患冲突案例”为主题,按照国际巴林特联盟制订的巴林特小组实践规范,围绕急诊科临床护理特点进行开展的。组员共享急诊科案例,进行观点讨论,体验护患双方当事人的情感,最终对自我行为进行反思,获得新观念。每月第一周开展小组活动1 次,活动时间为1.5 h。具体步骤如下:①案例介绍:组长鼓励大家积极分享有关护患冲突的案例,每次讲述一个案例,时间为5~15 min。所有成员围坐成圆圈,报告者详细讲解案例的发生过程,其他人耐心倾听与思考。②阐明问题:当事人陈述自己和患者在案例发生时各自的表现,描述当时自己的想法及感觉;其他人边听边构思当时的情景;活动时间为5 min。组长肯定报告者,并提出2~3 个与该案例相关的问题。③询问答疑:组员向报告者详细询问案例的细节,报告者还原案例的发生细节;活动时间为5 min。④倾听:其余组员自由表达对该案例的看法、感受、建议,报告者退出圈外倾听和思考;活动时间为30 min。⑤个人反思:报告者回归圈内,根据其余组员的发言总结自己的新发现,并表达自己的新认识和感悟;活动时间为10 min。⑥案例总结:时间2~3 min,组长感谢案例报告者,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预约下次活动。

1.3 评价指标 于培训前后对急诊科护士共情能力和职业倦怠感进行评估。采用匿名填写调查量表,在发放问卷前向调查者说明注意事项,每份问卷均附有调查说明,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00 份,有效回收100 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3.1 共情能力评估 采用杰弗逊共情量表(JSDHP)评估护士的共情能力,该量表由Mohadreza Hojat 博士等人于2001 年研制,安秀芹等[6]翻译为中文版共情量表。该量表包括3 个维度:观点采择、情感护理及换位思考,共计20 个条目,10 个条目为反向计分,每个条目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记为1~7 分,得分越高,共情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α 系数及分半系数分别为0.812 和0.831,重测信度为0.752。

1.3.2 职业倦怠感评估 运用Maslach 工作倦怠量表(MBI)汉化版[7]评估护士职业倦怠感,该量表包括去人格化、情绪衰竭及个人成就感3 个维度,共计22个条目,每个条目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记为0~6 分,评估标准见表1。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急诊科护士共情能力比较 急诊科护士的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等共情能力均较培训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培训前后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感比较 急诊科护士去人格化、情绪衰竭评分均较培训前降低,个人成就感评分较培训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职业倦怠感评估标准(分)

表2 培训前后急诊科护士共情能力比较(,分)

表2 培训前后急诊科护士共情能力比较(,分)

表3 培训前后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感比较(,分)

表3 培训前后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感比较(,分)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后,急诊科护士的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等共情能力均较培训前增高。由此可见,急诊科护士的共情能力在巴林特小组活动中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本研究中,培训前,急诊科护士的共情能力为(100.50±25.00)分,与其他研究类似[8]。可能的原因是急诊科护士长期面对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的患者,其工作压力大,共情能力有所下降,这提示护理管理者要关心护士的心理健康,为其提供职业支持[9]。巴林特小组活动是专业的心理学训练活动,急诊科护士在小组活动中从不同角度体验患者的角色、言行及发生的事件,体验案例报告者当时的感受,每个成员自由表达自身的感受及观点,分析当事人的心理历程,训练自身敏锐的倾听能力,提高“换位思考”“情感护理”和“观点采择”三项共情能力,以正确识别和处理复杂的护患关系。小组讨论时,案例报告者退出圈外,认真倾听其他人的讨论,听取他们对该案例的感受、情感和观点,并从新的视角和思维去审视和思考自己曾忽略的患者心理和情绪反应,纠正自身的沟通盲点。小组成员互相倾听别人不同的见解和建议,不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在临床中遇到此类事件能积极处理。急诊护士通过巴林特小组活动提高自身的共情能力,从而在实践中真正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

职业倦怠是人们在工作的持续重压下,产生的“心身耗竭综合征”[1]。本研究发现,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后,急诊科护士的去人格化、情绪衰竭、均较培训前降低;其个人成就感评分较培训前增高。表明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能改善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感。目前,我国护士职业倦怠感普遍存在,尤其是急诊科危重患者多、病种多且复杂、抢救任务重,急诊科护士压力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严重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因此,需要给予护士更多的人文关怀,心理支持,组织沟通交流等,以改善其职业倦怠感,提高护士身心健康,进而提升护理质量[10-13]。有研究表明[14],急诊科护士共情能力和职业倦怠关系密切。国内多项研究证明[10,15,16],加强护士共情能力培养,能有效降低急诊护士职业倦怠感,提高护理质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通过巴林特小组构建的保护性交流平台,急诊科护士在情感上可得到支持,使护理队伍内部凝聚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缓解其职业压力,消除负面情绪,降低职业倦怠感,利于人文护理的开展[2,5]。同时,护士在小组讨论活动中不断提高沟通技巧,对患者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能客观的分析患者的反应,接受患者的情绪,更好地与患者相处,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响应患者的需求和情感,提高其工作的主动性及与患者的亲和感,以缓解职业倦怠感,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就感[1,17]。

综上所述,急诊科护士在长期高压的工作环境中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最终影响护患关系。巴特林小组活动可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共情能力,缓解其职业倦怠感,促进急救人文护理的深入实施,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