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磊,杜 帆,肖婷婷

(《医学信息》编辑部,陕西 西安 710061)

期刊是科研成果的重要传播载体,承担着学术交流及科研推广的重大使命,现已成为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期刊水平的高低,可直接反映出国家的科技实力与创新水平,对科研管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1]。但我国期刊行业起步较晚,虽然数量多,但资源分散,相较于国外一流期刊而言,学术影响力整体有待提升[2]。此外,国内大部分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学位申请等制度,与申请人在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的数量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引发部分期刊办刊理念的转变,导致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边缘化”[3],不利于我国期刊行业的良性发展。2018 年7月-2020 年10 月,中办、国办、教育部、科技部等多个部门发布了不同要求的文件,要求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五唯”)的评价管理政策[4],建立更为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同时提升对科研质量、贡献及影响力的重视程度。该举表明国家科研管理和评价导向也在发生着变化,不仅加强了我国科研人才评估的灵活性,且有利于国内期刊学术性及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在期刊的后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

1 破“五唯”出台的背景

1.1 期刊现状的外在推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行业得到飞速发展,其在种类结构、学术质量、经济效益以及国内外影响等方面均具有较大提升,但与现阶段国际一流期刊相比,尚存在明显差距[5]。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多与以下几点有关:

1.1.1 体制政策问题 我国期刊的管理体系主要是按单个期刊进行的属地化管理,每种期刊均有自己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及出版单位,此类模式虽有利于期刊的差异化经营,但存在期刊资源分散、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难以集成、缺乏运营竞争力等缺点[6]。此外,随着期刊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期刊的发行数量获得了显着提升,但缺乏核心竞争力,低水平重复办刊现象也随之而来,大大浪费了国家的资源财力,不利于我国期刊的创新发展[7]。不过目前很多有资源的期刊中心已经意识到这点,开始推行集约化办刊,统筹安排。

学术期刊的办刊目的应该是展示科研成果,便于同行交流,推动行业发展[8]。但目前很多省份有自己的要求,制定认可“目录”,自行对期刊进行分类分级,只认可指定的期刊,结果就是各地政策“认可”的期刊对市场有恃无恐,新办的期刊夹缝求生。这种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作者的学术水平,但这种导向会影响期刊稿源,人为的对论文的去向进行分类。期刊质量不是一成不变,一个多年不变的“目录”如何去评价期刊的学术质量?这种以“目录”评文的政策和“以刊评文”异曲同工,无形中架起了学术交流的壁垒,淡化了期刊专业影响力。

1.1.2 管理运营问题 部分编辑部缺乏明确的人员及出版管理制度,监督机制落实不到位,考核制度形同虚设。有些学术期刊的从业人员少,还有很多是兼职从事编辑,一人身兼数职,甚至存在一人一刊的现象。编辑出版又是一项需要定期完成的工作,任务重、时间紧、人员精力有限、易导致工作失误,降低期刊质量。缺乏完善的编辑培养机制,对编辑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不足,缺少外出学习和交流机会,忽略了编辑工作与时俱进的特殊性,也会影响了期刊的长期发展[9]。

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期刊编辑的工作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编校,而是向着更为综合性的服务性质发展。加强服务意识对作者、审稿人、读者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把控具有重要意义[10]。但很多期刊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监管制度落实不到位,管理上的问题也直接导致编辑在作者发表论文过程中权力过大,无形中淡化了服务意识。

我国科技期刊的论文大多来源于国内的科研院所、高校等,作者人数众多,市场需求过大,期刊版面有限,导致发表周期较长。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甚至还有部分期刊没有官方网站,费用只能通过邮局处理,这种情况间接加长了发表周期。这种局面导致很多期刊缺乏运营能力,在论文的投稿方面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吸引国际一流论文的能力[10]。另外,国内科研评价导向多注重在国外期刊的论文成果,且喜好排名排序,在此类评价体系的影响下,大量的国内优秀稿源外流,致使先进科研成果都投向了国外期刊,进一步加大了国内外期刊的发展差距[11]。

1.1.3 学术诚信问题 论文的原创性与科学性通常需经过严格的审稿制度筛查,杜绝抄袭、伪造数据、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学术道德违规行为。目前期刊大多实行单向或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但由于学术论文的复杂性与抄袭的隐蔽性,学术不端问题往往难以杜绝。此外,审查制度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编辑责任意识不强等,均是导致学术诚信问题的重要因素,会导致期刊质量下降[12-14]。

1.1.4 出版传播问题 国内期刊的出版周期主要包括季刊、双月刊、半月刊、月刊、周刊,而出版速度是影响论文发表时间的直接因素。通常情况下,收稿需经过初审、复审(外审)、终审、编校、排版及印刷等流程,尤其的外审环节,周期普遍较长,易导致论文大量积压,阻碍了科研成果的及时交流与反馈[15]。

除此之外,期刊办刊定位不明确,栏目设置较为雷同,同质化重复办刊,缺乏期刊特色,出版结构缺乏合理性,综合性期刊偏多等也是目前期刊存在的问题,不利于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16]。

1.2 科研评价的内在驱动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Robert M.Critchfield 讲席教授张晓东认为[16]:“‘五唯’中的学位、帽子、奖项和职称是自上而下规定的,论文是国际同行评议。‘五唯’之间的关系就是,学位需要论文,帽子需要学位、奖项、论文和职称,奖项需要学位、帽子、论文和职称。只有论文的发表不在体制内评价,也就是说‘五唯’中最客观的还是论文”。而论文发表后的影响才是学术评估的重要内容。因此,去除“水分”,提高论文内容的学术水平才是改善国内科研人才发展现状的重要方向。

随着破“五唯”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科研及教育机构开始建立新型的科学评价体系,在科研成果的评价中,纠正以往“重数量、轻质量,重影响因子、轻社会贡献”的不良倾向,注重代表性成果的质量、贡献与影响,以此调整人才评价机制的偏差,拓宽职称晋升途径的同时,加强科研人才的管理与培养[17,18]。由此可见,破“五唯”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科研学术氛围及人才晋升管理制度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推进价值。

具体措施:①评价教师,不唯学历与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避免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做法;②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与奖项,设置“代表性学术着作”“新药研发”“专利转化”等指标,实施多维度科研成效的评价;③评价学术论文,需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不“以刊评文”,采用“中国期刊与国外期刊相结合”“计量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代表作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同时淡化论文的收录数与引用率,着重突出标志性学术成果的创新质量与学术贡献,不将SCI、ESI 相关指标作为直接评定依据,着力扭转“SCI 至上”的局面。坚持代表性成果专家评价与高水平成果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运用基于定量数据与证据的“融合评价”方法[19]。

2 破“五唯”对当前期刊发展的影响

2.1 对期刊学术性的影响 在破“五唯”政策的引导下,期刊发展已不再以科研成果的量性产出为目的,其关注点已转向高质量的创新型学术成果,而这一导向的产生,大大提高了期刊对学术性内容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学术环境的培养,对期刊市场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20]。

2.2 对期刊影响力的影响 论文的被引用量是体现其学术价值的重要指标,而期刊作为论文的有序集合载体,当其刊登论文广泛被引时,方可体现其在相关学科领域中的重要性,其被引次数与被引篇数均是衡量其整体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21]。基于破“五唯”政策对期刊学术性的影响,其整体质量也获得了明显提升,由此可促进高水平论文的聚集传播,从而增大被引概率,有利于期刊影响力的提升。

2.3 对期刊创新能力的影响 受到专业与职业范围的影响,部分领域的论文重复率较大,同一主题往往存在大量的论述表达,且相似性高,大大限制了期刊的创新能力。而破“五唯”政策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除职业晋升与期刊论文数量的关联性,由此可促进论文质量的提纯,通过择优录用杜绝重复论文的发表,为学术创新提供良好的表达空间。

3 破“五唯”背景下期刊的发展思路

3.1 注重期刊内容,提升学术质量 学术质量是左右期刊影响力的关键因素,而高质量稿源则是体现其学术质量的重要条件,尤其在破“五唯”政策的影响下,其内容的优化与创新是促进期刊稳定发展的重要动力[22]。当前情势下,整体学术质量的提升可集中在以下方面:①优化期刊的办刊宗旨,减少论文发表的“目的性”,注重专业领域的引导与深入拓展,吸引优质稿源的加入;②加强学术内容的审核,严把论文质量关,多渠道获取优质论文,杜绝“关系稿”“人情稿”,促进整体质量的提升;③注重科研成果与前沿动态的专题报道,确保期刊内容的与时俱进,实时关注专业热点,培养对高质量论文的敏感性,持续优化期刊内容。通过以上方式优化论文内容,扩大期刊的竞争核心力。

3.2 优化选题,加强专业建设 选题是期刊专业领域及发展路线的重要表现,而贴近时代脉搏、高质量的选题更易达到较好的传播效应[23]。因此,期刊需实时关注最新的研究动态,认真进行选题策划,通过多渠道掌握相关领域的信息源,同时保持与该领域专家的有效沟通,以高深度、高质量的科研报道树立期刊的专业形象,以此提升自身影响力,同时吸引优质论文。

3.3 强化人才科学素养,转变期刊服务理念 不同于普通读物,期刊论文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专业性与严谨性,对此需严格依照国家规范与标准构建严谨的审稿制度,而期刊编辑则是实现这一标准化制度的重要执行者[24]。因此,该职位不仅需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与科学素养,还需强化自身的服务理念,确保学术成果的精准传达,同时构建良好的学术交流与沟通路径,以服务为核心提高自身在破“五唯”背景下的竞争能力。其服务意识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高效选稿,提升服务效率,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选稿原则,尽快审阅,择优录取高科学性、创新性的论文;针对学术价值相对一般等未过审论文,需第一时间提出修改建议并反馈;人性化退稿,并给出中肯建议;②树立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强化自身的互联网思维,加强对实时科技动态的关注与学习,进一步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同时紧跟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积极适应新模式,提升出版效率与自身编辑水平;③加强编辑专业素养,提高期刊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及市场意识,提供业务培训及高水平的学习交流机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保持与专家学者的沟通,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3.4 调整管理体制,提升竞争优势 在破“五唯”政策的引导下,国内科研人才的评价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而期刊作为学术发表的重要平台,从制度变迁理论而言,其现存体系已不适应外界环境变换带来的需求[25]。因此,期刊的整体制度与体系需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换,方可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基于此,在期刊发展的良性管理中,其体制模式的重构已成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向。所谓“重构”是指对制度、体系的优化调整,通过动态形式的“破”与“立”,提高其对外界环境变换的适应能力。其中“破”是指破除期刊管理体系中无法与当前环境相匹配、束缚自身发展的负面障碍,包括注重量产、过渡迎合作者发表需求、学术要求低下等。而“立”则是在破除障碍的基础上,开展积极的优化调整策略,降低期刊发表的“目的性”,注重学术成果的传播要求,以树立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原则,坚持贡献与质量导向,突出学术贡献与影响力,将期刊发展从“浅表化、量产化”的不良模式中解放出来。

3.5 完善分级评价体系,促进多元化学术成果的展现良好的学术评价体系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基础,期刊作为面向大众的多元化学术产物,针对不同层次与专业的科研特点,需实施差异化的评价路径[26]。针对社会治理、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成果,需着重评价其对社会影响力及决策支撑性的意义;而对于国家战略与行业需求的工程应用与技术研发成果,则需评价其行业贡献度与技术突破性;针对国内外前沿领域的基础科研成果,需着重评价其学术前沿性与理论独创性。通过以上分级评价模式的实施,促进多领域学术成果的高质量展现。此外,在评价过程中需保持评价体系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保证评价方式的直观可比,减少单方面主观评价造成的误导[27]。

3.6 保持创新,紧跟时代发展 期刊的传统发行形式多以纸质书刊为主,不仅发表周期长,且传播范围小,不利于科研成果的及时展示,对其学术交流造成了较大影响。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飞速发展,单一期刊模式在规模、社会分工、投入以及商业模式上均在明显短板,不利于期刊的可持续发展[28]。此外,随着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的不断普及,电子期刊也逐渐参与到了期刊市场的运营中,为传统期刊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期刊可借助大数据手段进行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与传输管理,并通过数字化管理与查询,掌握更多的信息鉴别手段,维护良好的学术环境,杜绝学术不端情况的出现[29]。通过对接平台的建立,面向大众实现全媒体出版,同时利用该平台提供一定的自助式服务,提升编辑工作效率的同时,及时反馈当下的审稿进度,保持作者、审稿人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促使期刊市场进入到便利化、快捷化的学术交流氛围中。

4 总结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已成为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必要过程。但受到国内人才评估导向“低质、重量”的影响,越来越多低质量、高重复的“目的性”论文涌向期刊平台,严重影响着国内期刊的学术性与影响力,进一步拉开了国内外期刊的发展差距。随着破“五唯”政策的出台,各大科研机构开始了调整评价机制,通过期刊发表数量与职称晋升的解绑,促进人才培养与管理的同时,大大减少了低质量论文的发表,促使期刊学术内容的优化,对期刊市场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当前破“五唯”政策的影响下,我国期刊尚需在学术内容、选题优化、转变服务理念、调整管理体制、完善评价体系以及保持创新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此提升自我影响力,缩小与国外期刊水平的发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