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阳,张 玉,于 莹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药剂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痛风(gout)为临床常见代谢性风湿病,多与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合并出现,其发病存在明确异质性,且伴有不同程度炎性反应,可引发急慢性关节炎、痛风石及尿酸性肾病等病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存质量[1,2]。目前,降尿酸为痛风伴HUA 的主要治疗原则,旨在通过减少尿酸生成,达到治疗目的,其传统用药多以别嘌呤醇等药物为主,但其应用受限于肝肾功能不全者,临床疗效有限[3,4]。非布司他是近年来临床常用的新型抑制尿酸生成药,可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降低血尿酸水平,其结构不同于传统药物,降尿酸作用更为显着[5]。现阶段,国内关于非布司他治疗痛风并HUA 的临床报道日益增多,但对其治疗过程中炎症调控作用的研究尚不多见。基于此,本研究结合2019 年12月-2021 年10 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 例痛风伴HUA 病例资料,观察非布司他片治疗痛风伴HUA 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与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ACHT-LR-PYD-containing protein3,NALP3)水平的影响,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9 年12 月-2021 年10 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 例痛风伴HUA 病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 例)和观察组(30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9 例;年龄29~68 岁,平均年龄(41.85±5.12)岁;病程1~9 年,平均病程(4.23±1.58)年。观察组男20 例,女10 例;年龄28~69 岁,平均年龄(41.77±5.20)岁;病程1~9 年,平均病程(4.21±1.60)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且自愿参加。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痛风与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6];②病历资料完整;③本次药物无过敏;④近1 个月未使用降尿酸药物。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②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③合并心血管疾病及肝功能异常者;④肾功能异常及血液透析患者;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⑥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别嘌呤醇片(合肥久联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1248,规格:0.1 g/片)口服,初始剂量0.05 g/次,1 次/d,持续2 周后,若血清尿酸水平仍高于正常值,可递增至0.2~0.3 g/d,分2~3 次服用,最大剂量不可超过0.6 g/d,共6 个月。

1.3.2 观察组 给予非布司他片(安斯泰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84,规格:20 mg/片)口服,40 mg/次,1 次/d,持续2 周后,若血清尿酸水平仍高于正常值,剂量增加至80 mg/d,共6 个月。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尿酸、血肌酐、炎性因子(IL-1β、NALP3)、不良反应(肝功能异常、关节疼痛、瘙痒/皮疹、白细胞异常等)、血尿酸复常率(连续3 个月血尿酸水平<360 μmol/L)、痛风发作情况。临床疗效:①显效:治疗结束后,症状消失,血尿酸水平恢复正常;②有效:治疗结束后,症状缓解,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③无效:症状及血尿酸水平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血尿酸正常参考值:男210~450 μmol/L,女150~390 μmol/L。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320,P=0.038),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血尿酸、血肌酐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尿酸、血肌酐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血尿酸、血肌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尿酸、血肌酐水平比较(,μmol/L)

表2 两组血尿酸、血肌酐水平比较(,μmol/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两组治疗后IL-1β、NALP3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IL-1β、NALP3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表3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8,P=0.640),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2.5 两组血尿酸复常率、痛风发作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血尿酸复常率高于对照组,痛风发作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血尿酸复常率、痛风发作情况比较[n(%)]

3 讨论

HUA 是痛风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多由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障碍引起[7]。其中,尿酸为人体嘌呤分解代谢产生的终末期产物,以尿酸盐形式存在于体内;尿酸代谢酶功能异常可造成血液尿酸盐的过度饱和,导致尿酸盐结晶形成并沉积于关节、组织中,进而诱发痛风[8,9]。因此,降低体内尿酸水平,是治疗痛风并HUA 的重要方式。非布司他是一种非嘌呤分子结构的新型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氧化形式及还原形式,减少次黄嘌呤-黄嘌呤及黄嘌呤-尿酸的氧化反应,进而降低血尿酸水平,在痛风及HUA 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10-12]。此外,非布司他与黄嘌呤氧化酶的结合,无需依赖钼原子的氧化还原状态,避免了钼原子自发性氧化导致的失效问题[13]。同时,非布司他的非嘌呤分子结构,不会对嘌呤及嘧啶代谢造成相关影响,进一步保证了药物的治疗安全,适用于痛风及HUA的长期治疗[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非布司他片治疗痛风伴HUA 效果确切,其疗效优于传统别嘌呤醇,与黄金沐等[16]研究结论相符。研究表明[17],在痛风发展进程中,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升高,其肾脏病变风险逐渐增加,可导致肾功能下降,引起肌酐等指标异常。本研究结果中,两组治疗后血尿酸、血肌酐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血尿酸、血肌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非布司他片可降低患者的血尿酸及血肌酐水平,对病情控制及肾功能改善均具有积极意义。此外,研究指出[18],炎症反应在痛风发作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NALP3 属于胞浆蛋白复合体,可与尿酸结合,形成NALP3 蛋白寡聚体,并在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天冬酶的结合下,组成炎性复合物,分泌IL-1β,引发炎症细胞的大量聚集,加重体内炎性反应,导致病情加重[19,20]。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后IL-1β、NALP3 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IL-1β、NALP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非布司他可拮抗IL-1β、NALP3,下调体内炎性表达,有利于痛风与HUA 病情的转归。药物安全性方面,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非布司他可在提高疗效的同时,控制药物毒副作用,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分析认为,非布司他具有非嘌呤分子结构这一特点,无需大剂量重复给药以维持血药浓度,大大减少了药物蓄积引起的毒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普遍较低[21,22]。观察组治疗后血尿酸复常率高于对照组,痛风发作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非布司他可保证良好的血尿酸复常率,同时降低其痛风发作风险。

综上所述,非布司他片治疗痛风伴HUA 疗效确切,可降低患者血尿酸、肌酐、IL-1β 及NALP3 水平,下调炎性反应趋势,改善其血尿酸复常率及痛风发作情况,安全性佳。